信息化时代,各类网络舆情多发,“媒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提升大众媒介素养”成为热点舆情分析中频繁出现的字眼。媒介素养指的是什么,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本文将对针对这些问题作简要的概念梳理与介绍。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 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概括地讲,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是将批判性思维技能应用于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标志和符号的能力。具体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2)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
(4)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5)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
(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二、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
媒介素养研究最早发源于对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关注,通常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培养提高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这种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阶段。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大众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持势不两立的批判态度,出于保护青少年成长的目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实践环节中,通常采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在价值上,有鄙视大众文化、推崇精英文化的色彩。
2、注重辨识能力(discrimination)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心的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形成区分媒介建构的“现实”与真实世界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媒介素养研究开始承认大众文化的部分合理性,在研究和实践上,文本分析和出于“鉴别”目的的媒介体验教学成为主要方法和形式。
3、能动赋权(empowerment)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直到今天,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理念,包括了分辨、选择、评价媒体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通过理性对话监督影响媒体的能力,以及通过参加传播创造,积极推动传播过程民主参与能力。这个时期,保护主义教育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同时,媒介技术教育、媒介艺术教育,以及传播理念的民主教育,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媒介素养的实例说明
媒体学者 W. James Potter观察到所有媒体信息都包括四个维度:
认知维度,即媒介正在传达的信息;
情感维度,信息表达的潜在感受;
审美维度,信息的整体精确性和艺术性;
道德维度,通过信息传达的价值观。
有学者建议,可在日常生活中将信息网这四个维度进行分解训练,作为提高媒介素养的起点。例如某个减肥药的广告可以被分解如下:认知层面,这种产品能做到什么,广告信息是否能达到其所承诺的效果;情感层面,广告信息是否希望人们产生对自身体重的不安全感;审美层面,广告信息使用何种图片影像,未使用产品之前看起来忧郁悲伤,使用产品之后快乐的形象对比等;道德层面,广告是否把瘦等同于快乐,是否暗示超重的人是失败者、一个人必须瘦才能被爱和尊重等。
四、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与路径
对于受众来说,采取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够在消费各类媒介信息时掌握主动权与控制权。特别是在各类信息混杂的新媒体时代,提升媒介素养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使受众面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身材焦虑、各类贩卖焦虑的信息时,对这类信息刺激的负面效果形成一定制约,也有助于受众辨别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发现假新闻,避免被谣言和极化情绪煽动。
当前媒介素养的教育途径大致有学校、社会、媒体三种,由于互联网生态的快速发展以及体系化媒介教育的缺乏,学校和社会层面媒介素养的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而落在媒体提升媒介素养这一层面较分散,常佐以实例如网暴事件作基础解读,有民间舆论场的相关探讨起到补充说明作用,但覆盖范围有限。普遍而言,媒介素养的层次也多局限在媒介的基础使用沟通,对信息的质疑批判思维培养仍值得关注重视。
参考资料:
传播学教程
什么是媒介素养?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