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音室效应与信息茧房
回音室效应,或称同温层效应,凯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 将其明确界定为,当网民预设了某种观点和话题在网络中进行互动,网民倾向于选择让他们认同且愉悦的信息领域,最终形成内部环境一致性的网络小群体,经过同样信息的不断重复、强化,从而使网络群体认知固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在社交媒体平台,社群化、圈层化的结构使得回音室效应较为明显,因政治选举而形成的讨论聚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美国总统选举时,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支持者都认为自己所支持的阵营会获得大选胜利。
在谈到回音室效应时,很容易与另一个概念,信息茧房相联系。两者都描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人的认知、信息表达的影响,即封闭空间的传播造成人们接触信息及认知的窄化。相区别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指的是网民对自我喜好的信息筛选与平台方的信息流个性化推荐机制的协同下,个人接触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越来越局限的情况。信息茧房侧重于信息窄化的机制影响层面,回音室效应则阐述圈层内各成员观点重复、意见趋同的过程影响。一般而言,持相似观点、兴趣的人们及信息聚合形成茧房,在其中的表达讨论催生回音室效应。
二、“回音室”的形成与特点
1、隔离,在受众对信息选择性接触、平台提供信息个性化推荐的同时,信息筛选行为实际也导致了受众分层,加速了受众的碎片化,形成相对封闭的“回音室”。
2、意见极化与观点趋同,“回音室”内主要为相似观点、同质化信息的重复,固化成员认知导致内部讨论的多样性下降。伴随过度同质化倾向的是排他性群体认同感,产生意见的极化与情绪化,而回音室内成员在强大的群体性认同的影响下,在讨论相关问题上会出现观点的趋同。有学者认为,回音室效应最终会导致网络社会的“巴尔干化”(即信息空间隔离和分化状态)。
3、回音室效应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媒体平台、网络结构中回音室效应的程度有差异。如果网络结构呈现具有较强控制力的星形网络或者具有较长社会距离的线形网络,使单个信源信息易得到多次暴露形成迷惑性多信源的表象,回音室效应可能会较显著。
三、如何避免回音室效应?
从回音室效应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如何避免这一效应的思考。首先,由于回音室的形成离不开受众本身与平台信息流推荐的信息筛选行为,从受众层面,可提升媒介素养,让受众了解这一效应,对信息筛选动作所产生的后果有足够的认知,审慎看待重复曝光的信息,不习惯式、倾向式地否定异见,对各类意见表达持较大包容度,使新媒体时代站在传播主体地位的受众有一定自觉性,更好把握自身的意见表达,尽量避免表达出现同质化与情绪化。
其次,从平台方面,信息流个性化推荐机制、好友推荐的尺度是否可调节、是否可让用户自主选择、清晰感知个性化推送的影响,是否能构建信息流动较平衡、通畅性、异质性程度较高的网络结构等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终从回音室的打破而言,受众在某些热点舆情事件的发酵爆发的实例中是很容易感知到意见冲突的,即两极化的回音室被打破之后产生舆论洪流的对抗及最终沉淀。在这种过程中,及时展现多个角度、多方信源、媒体权威与各方发声力量的报道既是新闻全面客观报道及舆论讨论的基础,也可能是对回音室效应的一个好的诠释与知识普及。
参考资料:
网络空间中民族民粹主义的逻辑机理与类型比较 ———基于网络“回音室”效应的视角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