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长沙市刘先生向潇湘晨报记者反馈,其在长沙联东U谷的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购买的一批电缆,经检测不仅低于国家推荐标准,也未达到该公司提供的企业标准。7月15日上午,湖南多家媒体记者实地前往该公司采访,公司法定代表人谢某某(男,42岁)在接受采访过程中,突然冲出将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砸碎,并推搡记者,试图抢夺记者手机,造成一名记者轻微受伤,多个摄像机、麦克风等采访设备损坏。
事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中国记协发声表示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正当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并将持续关注。15日下午,亲历此事的潇湘晨报记者段颖琪表示难以理解谢某某的暴力行为,该公司一名谢姓负责人称网络传播信息不实后挂断电话。砸相机男子称是因几个记者冲到办公室拍摄,公司不让拍,双方发生争执才砸了相机,承认自己冲动违法,当时正在派出所做笔录。
7月15日晚,长沙湘江新区警方通报,谢某某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湘江新区商务和市监局已介入调查,对涉事企业在售线缆取样、送检,将根据检测结果依法依规处置。此外,律师表示若损坏设备价值超5000元,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毁坏财物罪,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长沙一男子摔毁记者拍摄设备”的媒体舆情于07月15日16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16日08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长沙一男子摔毁记者拍摄设备”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6.6%,其次为新闻APP占32.6%,社交网络占8.9%。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长沙一男子摔毁记者拍摄设备”舆情的情感倾向分析,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51.7%;中性舆情占比次之,为43.3%;正面舆情占比较少,仅占5.0%。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长沙一男子摔毁记者拍摄设备”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记者”、“采访”、“摄像机”、“设备”、“负责人”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警方对打砸记者设备事件的刑事立案
湖南湘江新区公安局通报,2025年7月15日,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谢某某因与采访记者发生争执,摔毁其眼镜、拍摄设备等物品,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刑事拘留。警方接警后迅速介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通报中强调,谢某某的暴力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凸显法律对侵害记者权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2.关注中国记协对记者权益保护的公开表态
中国记协针对事件两次发声,明确“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正当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指出涉事企业阻挠采访、损毁设备的行为已逾越法律底线。中国记协从现场记者处核实事件经过,表示将持续跟进警方调查进展,强调保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呼吁社会各界支持依法开展舆论监督。
3.讨论涉事企业产品质量争议与历史违规记录
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被曝曾于2017年因无3C认证生产、冒用质量认证标志及生产不合格产品被罚17万元。此次事件中,消费者刘先生检测发现其电缆未达国标和企业标准,但企业负责人拒绝正面回应质量问题,转而攻击记者。舆论质疑企业“回避核心问题、暴力阻挠曝光”的逻辑合理性。
4.分析涉事行为法律后果与刑事责任
律师指出,故意毁坏财物罪量刑标准与设备损失金额直接相关,若经鉴定设备价值超5000元,谢某某或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界人士强调,抗拒监督并损毁取证设备属于加重情节,司法机关需综合评估暴力行为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程度。
5.还原记者采访冲突现场细节
多名目击记者描述,谢某某在采访中多次声称“产品合规”,却突然抢夺摄像机砸向地面,并推搡记者试图删除画面。冲突导致一名记者轻微受伤,多台设备损毁。企业方辩称“记者侵犯隐私权”,但未提供证据。舆论批评涉事企业“以暴力掩盖质量问题”的行为模式,呼吁市场监管部门彻查产品安全隐患。
七、网民观点
1.企业负责人应受法律制裁
众多网民认为企业负责人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性质恶劣,价值不菲的摄像机被砸坏,达到了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量刑标准,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并进行赔偿。他们强调法律的严肃性,认为只有严惩此类行为,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保障他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2.记者行为存在过错
部分网民观看完整视频后,觉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咄咄逼人、缺乏专业素养和现场应变能力。记者拿着不知来源的检测报告要求企业负责人给说法,在企业负责人表示可走法律程序后仍不依不饶,甚至有挑衅和寻衅滋事的嫌疑。
3.关注产品质量问题
有网民怀疑企业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认为企业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过激反应可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严查,以保障市民和国家的利益。他们希望通过调查,让企业为可能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4.维护记者正当权利
一些网民强调记者拥有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和采访权,这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负责人抢夺、砸毁记者设备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媒体的正常报道工作,破坏了采访秩序。他们认为应该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新闻报道的正常开展。
5.呼吁公开完整视频
许多网民希望媒体能够公开完整的采访视频,避免剪辑和断章取义,以便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貌,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他们认为只有看到完整视频,才能清楚记者和企业负责人在冲突中的具体行为和言语,从而准确判断谁是谁非。公开完整视频有助于消除公众的误解,还原事件真相。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企业形象受损风险: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因负责人砸毁记者设备事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众多媒体报道和大V言论,以及网民的负面评价,如“这家企业做的全是垃圾货”“人品有问题,那产品也好不到哪里去”等,使企业形象遭受重创。这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信任,导致产品销量下降,还可能影响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企业在公众心中的信誉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2.舆论持续发酵风险:从媒体报道和大V、网民的言论来看,该事件已经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关注。部分网民对记者采访方式和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可能会导致舆论进一步发酵,形成不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相关部门和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和处理,舆论可能会失控,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不良影响。
3.行业信任危机风险:该事件的曝光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整个线缆行业的信任危机。消费者会对线缆产品的质量产生担忧,对其他线缆企业的产品也会持怀疑态度。这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致行业内企业的销售业绩下滑,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行业内企业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社会监督,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来证明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
(二)后续工作建议
1.企业层面:
诚恳道歉:涉事企业应尽快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正式的道歉声明,向记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表达诚挚的歉意。承认企业负责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表明企业对此次事件的重视和深刻反思。
配合调查: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主动接受检测和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向社会公布整改结果,以显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负责任的态度。
加强管理:对企业内部进行全面的整顿和管理,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应对媒体的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避免重塑形象: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加强产品质量宣传等方式,重塑企业形象。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实力和诚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2.监管部门层面:
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快调查进度,及时公布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情况。对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结果要客观、公正、透明,让公众了解真相,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担忧。
加强监管力度:以此事件为契机,加强对线缆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抽检频率和范围。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对违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处罚,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回应舆论: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对于网民的争议和疑问,及时进行回应和解释,避免舆论的过度发酵和误导。同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规范媒体的报道行为,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媒体和记者层面:
客观公正报道:媒体应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进行报道,避免片面、夸大或虚假报道。在报道事件时,要全面呈现事件的全貌和各方观点,让公众能够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要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
规范采访行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尊重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采访目的和方式,避免使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激怒被采访对象。遇到问题要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媒体热点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广东顺德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