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如今,网络舆情已成为反映社会动态、公众态度的重要窗口。然而,舆情传播并非总是理性有序的,“破窗效应” 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在舆情传播中频繁显现,对社会治理、公众认知和品牌声誉产生深远影响。从个别负面言论的滋生蔓延,到局部争议演变为全网热议,舆情传播中的破窗效应往往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简单矛盾演变为复杂舆情。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与危害,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对于政府部门提升舆情治理能力、公众理性参与舆论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舆情传播中破窗效应的概念界定
“破窗效应” 源于犯罪学研究,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核心观点是:如果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被打破且未得到及时修复,其他窗户很快会被接连打破,暗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若放任不管,会诱发更多人效仿,甚至升级为更严重的问题。在舆情传播领域,这一概念被延伸为:当初始负面舆情信息、不当言论或争议观点出现后,若未得到及时关注和有效干预,会引发更多主体参与负面传播,导致舆情内容失真、范围扩大、情绪激化,最终演变为难以控制的舆情事件。
舆情传播中的 “破窗” 可理解为 “初始负面传播节点”,既包括具体的负面言论、不实信息,也包括引发争议的行为或观点表述。这些 “破窗” 若未被及时修复(即未通过澄清、引导或规范等方式干预),会向公众传递 “此类传播无需承担后果” 的信号,进而刺激更多人参与负面讨论、扩散争议内容,形成 “破窗 — 效仿 — 更严重破窗” 的恶性循环。与物理世界的破窗效应不同,舆情传播中的破窗效应具有虚拟性、扩散快、影响广等特点,其 “修复” 难度更大,危害也更隐蔽持久。
三、舆情传播中破窗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
初始负面信息出现后,若未被及时干预,会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平台快速扩散。某类负面言论在行业论坛首次出现时,可能仅局限于小范围讨论,但数小时内便会被转载至社交平台、新闻评论区,甚至通过短视频二次创作传播。随着参与人数增加,信息传播从 “点对点” 扩散升级为 “点对面” 辐射,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增长,往往在 24—48 小时内达到传播峰值,远超传统舆情的扩散节奏。这种速度优势使得负面舆情在干预措施生效前已形成规模效应。
(二)参与主体从小众向泛化蔓延
破窗效应初期,参与负面传播的多为对事件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小众群体,如某品牌争议最初仅在产品用户社群讨论。但随着 “破窗” 信号释放,参与主体逐渐泛化,普通网民、自媒体账号、甚至无关行业的意见领袖纷纷加入讨论。以香某某柜姐与顾客冲突事件为例,2025 年 7 月 18 日晚事件发生后,初期仅在合肥本地生活社群引发讨论,随后 24 小时内扩散至全网社交平台,普通消费者、时尚领域自媒体、甚至商业评论博主纷纷加入吐槽行列,分享类似 “被奢侈品柜姐歧视” 的经历,参与主体从事件直接关联者扩展至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部分参与者并非基于事件事实本身,而是借话题宣泄对高端品牌服务态度的不满,导致舆情参与群体从 “知情者” 向 “围观者”“宣泄者” 转变,进一步扩大舆情影响范围。
(三)内容失真与恶意解读加剧
初始负面信息可能包含部分事实,但在破窗效应作用下,内容会逐渐偏离真相。传播过程中,关键信息被刻意删减、拼接,或被赋予主观臆断的解读,形成 “信息茧房” 与 “回声室效应”。例如某政策调整的局部争议,在传播中被曲解为 “政策全面倒退”,并衍生出各类猜测性言论。更有甚者,为追求传播效果,编造虚假细节、伪造证据,使舆情内容与事实严重脱节,增加后续澄清难度。
(四)负面情绪呈病毒式蔓延
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失控,更体现为负面情绪的扩散。初始负面信息中蕴含的不满、质疑等情绪,会通过文字、表情包、短视频等形式放大,引发公众共鸣。在群体情绪感染下,理性讨论空间被压缩,愤怒、失望、嘲讽等负面情绪成为舆情主导,甚至演变为对相关主体的人身攻击或网络暴力。这种情绪蔓延往往超越事件本身,引发对同类问题的集体吐槽,形成 “一损俱损” 的负面联想。
四、舆情传播中破窗效应的形成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与监管滞后
信息不对称是破窗效应产生的基础。当某一事件发生后,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或不充分,公众难以获取全面真相,为猜测性言论和负面解读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舆情监管存在一定滞后性,面对海量信息,人工审核难以实时识别初始 “破窗” 信息;部分平台依赖算法推荐,对早期负面内容的敏感性不足,导致 “破窗” 信息在干预前已完成初步扩散,为后续蔓延埋下隐患。
(二)群体心理的驱动作用
群体心理是破窗效应扩散的核心动力。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个体在网络群体中易产生 “法不责众” 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负面传播行为不会承担明确后果,从而放宽自我约束。同时,网络匿名性降低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力,部分人将网络视为情绪宣泄的 “安全出口”,通过参与负面传播释放现实压力。此外,从众心理促使个体跟随多数人观点,即使最初持怀疑态度,也可能因 “害怕孤立” 而加入负面传播行列。
(三)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
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破窗效应中扮演着 “加速器” 角色。算法基于用户兴趣标签推送内容,当某一负面信息获得初始点击和互动后,会被判定为 “高关注度内容”,推送给更多 “潜在感兴趣用户”,形成 “越关注越推送,越推送越关注” 的闭环。这种机制导致负面信息在特定用户群体中反复出现,强化其负面认知,同时使信息传播突破圈层限制,加速向更广泛群体扩散。
(四)社会信任基础薄弱
社会信任度不足会加剧破窗效应的影响。当公众对政府部门、企业或媒体的信任度较低时,更倾向于相信负面信息而非权威解释。例如某企业出现产品问题后,即使发布召回公告,公众仍可能因过往信任缺失而质疑其诚意,导致负面言论持续扩散。社会信任的薄弱使得 “破窗” 一旦出现,便难以通过简单澄清修复,反而可能引发 “信任危机 — 负面传播加剧 — 信任进一步下降” 的恶性循环。
五、舆情传播中破窗效应的潜在危害
(一)侵蚀政府公信力与治理效能
对政府部门而言,破窗效应可能导致政策解读偏差、行政行为争议的过度放大,进而侵蚀公信力。某基层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若未及时回应,可能被解读为 “普遍现象”,引发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质疑。长期来看,频繁的舆情破窗效应会降低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接受度,增加政策推行阻力,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甚至引发 “塔西佗陷阱”—— 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二)扰乱社会秩序与公共情绪
破窗效应引发的负面舆情扩散,可能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暴走团” 逼停消防车事件便是典型案例,近日辽宁朝阳市大凌河景区临河道路上,执行备勤任务的救护车和消防车被徒步 “暴走团” 阻挡近 2 分钟,涉事团体长期固定 “占领” 公共道路,而管理者仅拟采取批评教育、约谈等柔性措施。此类事件在多地时有发生,管理者的息事宁人态度向公众传递了 “违规成本低” 的信号,易引发 “破窗效应”,导致更多类似团体效仿违规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破坏公共秩序,甚至影响应急救援保障。同时,负面情绪的蔓延会污染网络生态,加剧社会焦虑,削弱社会凝聚力,对和谐社会氛围造成冲击。
(三)损害品牌声誉与经济利益
对企业和社会组织而言,破窗效应可能带来致命打击。香某某柜姐与顾客冲突事件中,柜姐用鞋子击打顾客的极端行为与品牌高端优雅调性严重相悖,事件曝光后如同打破的 “窗户”,引发众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负面体验,形成 “破窗效应”。网友集中吐槽品牌柜员 “态度差”“歧视普通顾客”,对其 “势利眼” 文化提出质疑,这种集体负面评价极大损害了香某某品牌形象,削弱消费者情感认同,可能导致潜在顾客流失,使品牌面临信任危机。从行业层面看,某一企业的负面舆情若通过破窗效应扩散,可能牵连整个行业形象,引发消费者对同类产品或服务的集体不信任。
(四)阻碍真相传播与理性讨论
破窗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和情绪主导,会严重阻碍真相传播。在负面舆情狂欢中,权威信息被淹没,理性声音被压制,公众难以获取客观事实,形成 “信息茧房”。长期来看,这会降低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习惯接受碎片化、情绪化信息,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的理性讨论氛围,对民主决策、科学传播等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六、防范与治理舆情传播中破窗效应的策略
(一)构建 “早发现、早干预” 的监测预警体系
可以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工具防范破窗效应。全天24 小时全网扫描新闻媒体、社交平台、行业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通过设置关键信息(如政策名称、品牌标识、社会热点话题等),实时捕捉初始 “破窗” 信息。利用智能分析功能能识别早期负面言论的传播特征,如某一负面帖子的互动量异常增长、在多个平台同步出现等,及时触发预警机制,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提醒相关主体,为干预争取黄金时间。
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明确监测重点领域(如民生政策、产品质量、服务体验等),定期生成舆情态势报告,梳理潜在 “破窗” 风险点。同时,结合人工研判,区分一般性负面言论与可能引发破窗效应的关键信息,避免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二)提升权威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透明度
打破信息不对称是遏制破窗效应的核心。政府部门、企业等主体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舆情 “破窗” 初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说明情况。信息发布需坚持 “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及时发声、持续发声” 原则,避免因 “沉默” 或 “迟滞” 给负面传播留下空间。例如政策出台后,同步发布解读文章、问答手册,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通俗化表达,减少误解空间。
同时,拓展信息发布渠道,除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外,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账号等贴近公众的渠道,构建 “矩阵式传播” 格局,确保权威信息触达更多受众。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定制差异化内容,如对专业群体发布数据报告,对普通公众发布简明解读,提升信息接受度。
(三)优化网络平台内容治理机制
网络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负面信息被过度推送。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可能引发破窗效应的早期内容,如包含极端情绪、虚假暗示的言论,适当降低其传播权重;对高风险领域(如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的内容设置更高审核标准,增加人工复核环节。同时,建立 “破窗” 信息快速处置通道,对确认的不实信息、恶意言论及时删除或限流,阻断传播链条。
平台还应完善用户行为规范,明确负面传播的边界与后果,通过实名认证、信用积分等机制,减少匿名滥用带来的风险。鼓励用户举报不实信息,建立 “用户举报 — 平台核实 — 快速处置” 的闭环流程,借助公众力量提升内容治理效率。
(四)加强公众媒介素养与理性引导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是防范破窗效应的长效之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媒体应协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公益广告、科普文章、线下讲座等形式,教会公众识别不实信息、理性表达观点、避免情绪宣泄。例如讲解 “信息溯源” 方法,引导公众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解析 “情绪化表达” 的特征,提醒公众警惕被情绪裹挟。
媒体应发挥 “桥梁” 作用,在舆情发生后客观报道事实,平衡呈现各方观点,避免片面渲染负面情绪。通过深度报道、专家访谈等形式,引导公众深入思考事件本质,而非停留在表面批评。同时,弘扬理性讨论的网络文化,对理性发言给予鼓励,营造 “尊重事实、尊重差异” 的舆论氛围。
(五)构建多元协同的舆情治理格局
防范破窗效应需要政府、平台、企业、公众等多方协同。政府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舆情治理法规,明确各方权责;平台履行内容管理责任,优化技术手段;企业强化主体意识,做好风险自查与回应;公众提升参与理性,共同维护网络生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如政府与平台的信息共享、企业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形成 “事前预防 — 事中干预 — 事后修复”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从根本上减少破窗效应的发生土壤。
七、结论
舆情传播中的破窗效应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形成源于信息不对称、群体心理、平台机制等多重因素,可能对政府公信力、社会秩序、品牌声誉造成严重危害。防范与治理这一现象,需要树立 “防微杜渐” 的意识,借助专业舆情监测平台构建早期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优化平台治理、提升公众素养、构建协同格局,阻断 “破窗 — 效仿 — 失控” 的传播链条。
在信息传播日益复杂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破窗效应的机理与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才能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让网络空间成为理性讨论、凝聚共识的平台,而非负面情绪蔓延的 “放大器”。
相关阅读推荐:新闻传播对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分析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