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2025年8月,正值中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同时也是暑期旅游高峰、高温持续、用电负荷攀升的重要阶段。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公众出行需求旺盛、社会运行节奏加快,各类潜在风险交织叠加,网络舆情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传播迅速、情绪敏感等特点。
本报告立足于当前社会运行背景,结合社会热点、网络行为特征等多维度数据,对2025年8月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风险进行系统性预警分析。重点聚焦自然灾害、文旅消费、社会民生、突发事件等高风险领域,旨在为政府机构、媒体平台、企业组织及广大网民提供前瞻性研判参考。
二、整体舆情环境研判
1. 舆情热度预测
8月作为暑期与汛期重叠的关键月份,预计网络舆情整体热度将维持高位运行。受极端天气、旅游旺季、高温限电等因素影响,公众对公共服务、应急管理、消费权益等问题的关注度将持续上升,相关话题极易形成热点。
每年暑假期间,网络舆情热度呈现较高态势,其中与高温、出行、灾害相关的关键词搜索量和讨论量显著上升。2025年,随着短视频平台进一步普及,内容创作门槛降低,普通网民成为舆情传播的“第一现场”,信息扩散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以往。
2. 舆情传播特征
短视频平台主导传播:视频平台将继续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现场视频、情绪化表达、话题挑战等形式将加速信息扩散。一段几十秒的实拍视频,可能在数小时内获得百万级播放量,迅速形成舆论焦点。
情绪驱动明显:高温、停电停水、服务投诉等问题易引发公众焦虑与不满,负面情绪传播速度快、影响广。尤其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中,公众对“公平性”“透明度”“效率”的要求更高,稍有疏漏即可能被放大解读。
信息碎片化与失真风险高:在突发事件中,未经核实的信息、断章取义的片段容易被广泛传播,加剧公众误解。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刻意制造对立、渲染恐慌,进一步扰乱舆论秩序。
跨平台联动增强:舆情往往从社交媒体发起,在问答社区、新闻客户端、论坛等平台持续发酵,形成跨平台传播链条,影响力呈指数级扩散。
3. 风险等级评估
综合各类因素,2025年8月网络舆情整体风险等级为“高”,其中自然灾害、文旅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存在“极高”风险点,需重点防范。
三、重点风险领域深度分析
(一)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引发复合型舆情风险
1. 风险背景
中国气象局召开2025年8月新闻发布会,通报8月气候趋势,显示多地降水偏多、全国大部气温偏高且有2-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需关注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高温热浪及台风影响等风险。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复杂性和破坏力。
2. 主要风险点
城市内涝与交通瘫痪:强降雨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引发严重内涝,造成地铁停运、道路中断、车辆被淹等问题。相关视频极易在网络传播,引发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质疑。例如,地铁站进水、车辆漂浮、居民被困等画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容易激发公众情绪。
山洪地质灾害:山区、丘陵地带在持续降雨后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若救援不及时或信息发布滞后,可能引发舆论关注。特别是涉及人员伤亡或村庄被毁的情况,社会关注度极高。
台风影响与人员转移:台风登陆前后,沿海地区需组织大规模人员转移。若安置点条件不佳、物资供应不足、通信中断,可能引发舆情争议。公众对“是否过度转移”“安置是否人性化”等问题高度敏感。
农业与生态损失:极端天气对农作物、水产养殖、林业等造成破坏,农民损失惨重,相关话题易引发社会同情与政策讨论。如“万亩农田被淹”“养殖户血本无归”等报道,可能引发对农业保险、灾后补偿机制的广泛讨论。
次生灾害与连锁反应:如暴雨引发化工厂泄漏、危化品运输事故、电力设施损毁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公共安全威胁,舆情风险呈复合型特征。
3. 舆情演化路径
初期(0-6小时):个别网民发布现场视频或图片,描述灾情严重性,信息多为碎片化、情绪化表达。
中期(6-48小时):媒体跟进报道,公众情绪升温,出现对应急管理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预警机制的讨论。社交平台出现“某地暴雨成灾”等话题标签,形成舆论场。
后期(48小时以上):若处置得当,救援及时,信息发布透明,舆情趋于平稳;若存在信息不透明、救援迟缓、责任推诿等问题,可能演变为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甚至引发群体性情绪反弹。
4. 风险预警建议
建议各地加强汛期信息发布机制,确保灾情、预警、救援进展及时、准确、统一发布。
推动“智慧防汛”系统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提升城市排水与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对自媒体内容的引导,防止虚假信息传播,鼓励权威媒体和专业人士参与科普与辟谣。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提升应急救援效率,避免“各自为战”。
(二)文旅消费:暑期旅游高峰下的服务矛盾凸显
1. 风险背景
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跨省游、出境游、亲子游、研学游等需求旺盛。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显示,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热门景区、交通枢纽、酒店住宿等面临巨大接待压力,服务质量与游客预期之间的落差可能成为舆情引爆点。
此外,随着“网红经济”兴起,部分景区因短视频走红而游客激增,但配套服务未能同步提升,导致“打卡式旅游”体验差,投诉率上升。
2. 主要风险点
景区“人挤人”与体验下降:部分热门景区游客超载,导致排队时间长、游览路线拥堵、卫生间紧张、餐饮价格虚高等问题。游客拍摄的“人山人海”视频易引发共鸣,形成“旅游不如在家”的调侃氛围。
价格争议与“宰客”现象:酒店、餐饮、交通等环节出现临时涨价、隐性收费、捆绑销售等问题,易被曝光并引发“旅游乱象”讨论。如“酒店一夜涨价三倍”“景区门口出租车漫天要价”“9.9元的冰淇淋变48元”等,极易触动公众神经。
门票预约与退改纠纷:部分景区实行预约制,若系统崩溃、放票不均或退票困难,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特别是在节假日或天气突变时,退改政策不明确易引发集中投诉。
服务质量与投诉响应:导游服务缩水、景区设施老化、投诉渠道不畅等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发酵。如“导游强制购物”“厕所脏乱差”“无障碍设施缺失”等,涉及公共服务公平性。
文化争议与“过度商业化”:部分历史文化景区被指“过度开发”“失去原味”,商业化气息浓厚,引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公共讨论。公众对“真实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3. 舆情演化路径
初期(事件发生):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经历,个别负面体验被放大,如“排队3小时,游览10分钟”。
中期(话题聚合):同类问题集中曝光,形成“某地旅游乱象”话题标签,媒体介入调查,公众讨论升级。
后期(政策反思):舆论从个体事件转向对旅游管理机制、景区评级制度、价格监管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思。
4. 风险预警建议
建议文旅部门加强景区客流预警与分流机制,推广“智慧旅游”系统,实现预约、导览、服务一体化。
推动价格公示与诚信经营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宰客”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
优化预约系统稳定性,完善退改签政策与投诉处理机制,提升游客满意度。
鼓励景区提升服务品质,避免“重开发、轻管理”倾向,注重文化内涵与游客体验平衡。
(三)社会民生:高温、水电与公共服务压力测试
1. 风险背景
根据中国气象局2025年7月23日发布的8月气候趋势预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尤其是华东、华中、新疆南部等地高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华北南部、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大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等地预计在8月上中旬将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高温不仅影响公众健康,也对电力、供水、交通等城市运行系统构成严峻挑战。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公共服务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高温天气下矛盾更易激化。
2. 主要风险点
高温劳动保护缺失: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若防暑降温措施不到位(如无遮阳设施、无休息点、无清凉饮品),可能引发公众对劳动权益的关注。相关视频如“工人中暑倒地”“爱心冰箱被抢空”等,易引发社会共情。
电力供应紧张与限电争议:高温导致空调用电激增,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电力缺口。若采取限电措施,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如电梯停运、冰箱断电)与企业生产,引发争议。公众对“先保民生还是保工业”“是否公平限电”等问题高度敏感。
供水保障与水质安全:持续高温可能导致部分地区供水紧张,或因管网老化出现水质浑浊、异味等问题,影响公众健康。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
公共交通高温问题:地铁、公交车厢温度过高、空调故障、通风不良等问题易被曝光,影响公众出行体验。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拥挤与高温叠加,易引发乘客不满。
“爱心冰箱”等公益项目被滥用:为户外劳动者设立的免费饮水点若被非目标人群大量取用,甚至“打包带走”,可能引发“公共资源被揩油”的讨论,影响公益项目可持续性。
3. 舆情演化路径
初期:个别市民反映高温下生活不便,如“家里停电”“公交没空调”“工人中暑”。
中期:同类问题集中出现,形成“高温下的城市困境”话题,公众情绪从个体抱怨转向系统性批评。
后期:公众讨论转向对城市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公平的深层次反思。
4. 风险预警建议
建议各地加强高温预警与防暑降温宣传,落实户外劳动者保护政策,设立临时休息点。
提升电网调度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避免无差别限电,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
加强供水设施维护,确保水质安全与供应稳定,特别是老旧城区。
推动公共交通系统升级,提升高温应对能力,如增加空调车、优化通风系统。
优化公益项目管理机制,如通过扫码登记、志愿者监督等方式,确保资源精准服务目标群体。
(四)突发事件:不可预测性带来的舆情冲击
1. 风险背景
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可能涉及公共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领域。一旦发生,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与情绪波动,成为重大舆情事件。
2. 主要风险点
安全事故:如建筑坍塌、燃气爆炸、化工厂泄漏、交通事故等,若伤亡严重或救援不力,可能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公众对“责任归属”“监管缺失”等问题高度关注。
公共设施故障:如地铁信号故障、机场大面积延误、通信中断、电梯困人等,影响公众出行与生活秩序,易被解读为“管理不善”。
社会治安事件:如群体冲突、恶性案件、网络暴力等,可能引发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担忧,甚至影响城市形象。
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局部暴发(如登革热、手足口病)、疫苗安全争议、医院感染等,可能引发公众恐慌,特别是涉及儿童或老年人群体时。
3. 舆情演化路径
初期(0-2小时):现场目击者发布信息,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情绪化表达为主。
中期(2-24小时):媒体跟进,公众情绪高涨,出现各种猜测与传言,社交平台形成讨论热点。
后期(24小时以上):官方通报发布,舆情逐渐平息;若通报滞后、信息不透明或回应不力,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甚至演变为对当地相关部门公信力的质疑。
4. 风险预警建议
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统一发布,避免“谣言跑得比真相快”。
加强对网络谣言的识别与澄清,利用技术手段追踪信息源头,依法处置恶意造谣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减少事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展现政府担当。
鼓励权威专家参与解读,提升公众科学认知,稳定社会情绪。
四、其他风险领域简要分析
(五)食品安全
夏季高温高湿,食品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高发。需警惕餐饮单位卫生问题、冷链食品管理漏洞、农村宴席安全等风险。一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极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质疑。
(六)公共卫生
除传染病外,还需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高温、压力、突发事件可能加剧公众焦虑、抑郁情绪,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心理援助热线、社区支持系统需加强。
(七)应急救援
救援效率、物资调配、跨区域协作是关键。若出现“救援迟缓”“物资不到位”等情况,可能影响政府形象。建议加强救援力量预置与演练。
(八)网络谣言
在信息焦虑背景下,健康类、安全类、政策类谣言易传播。AI生成内容(如伪造视频、音频)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舆情,需加强技术识别与平台治理。
五、结语
2025年8月,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关键时期,也是网络舆情风险高发期。面对自然灾害、文旅消费、社会民生、突发事件等多重挑战,建立科学的舆情预警机制,提升信息研判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与公众信任。
建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增强风险意识,善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平台(如蚁坊鹰眼速读网系统),共同营造清朗、理性、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传播中的破窗效应:机理、危害与治理策略分析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