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6月30日早上7点左右,四川阿坝四姑娘山景区二峰垭口(海拔约5250米)发生一起登山事故,一名男性登山者滑坠。据网友描述,当天清晨在垭口处,向导解开安全绳翻找背包物品时,该男子“腿软”失控滑坠下山,同行者用无人机寻找未果,另一位目击者称亲眼看见其滑坠过程,现场仅遗留一根插在雪中的登山杖。当天下午,当地资深向导向媒体透露该登山者已死亡。
7月1日,四姑娘山景区工作人员确认确有人滑坠,已启动应急预案,联合高山救援队、公安、医疗等专业力量开展救援。景区户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证实滑坠男子已死亡。1日下午16时许,四川省登协消息称,滑坠遇难者是一名16岁男性,使用港澳通行证办理的登山相关手续,目前遗体已运送下山。事件发生后,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攀登四姑娘山相关山峰时的危险遭遇,呼吁大家户外登山需谨慎。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四川四姑娘山发生滑坠事故”的媒体舆情于07月01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01日22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四川四姑娘山发生滑坠事故”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9%,其次为短视频占21.5%,新闻APP占14.7%。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四川四姑娘山发生滑坠事故”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44.6%;负面舆情次之,占比29.2%;正面舆情较少,占比26.2%。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四川四姑娘山发生滑坠事故”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四姑娘山”、“滑坠”、“二峰”、“男子”、“16岁”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16岁遇难者身份及事故确认
该滑坠事故遇难者为一名16岁男性,其使用港澳通行证办理登山手续,遗体已于7月1日运送下山。四川省登山协会及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均确认了该男子的死亡,并表示正与家属联系处理善后事宜。红星新闻指出,该男子是在二峰垭口附近滑坠,事发时当地向导曾尝试救援但未成功。景区工作人员对遇难者表示痛心,强调事件已进入正式善后流程。
2.聚焦滑坠事故经过还原
目击者称,事故发生于6月30日7时30分左右,遇难男子在二峰垭口上方十几米处因体力不支突然失控滑坠,过程中头朝下翻滚,向导试图拉住但未能成功。南方都市报援引目击向导陈明的描述,称男子滑坠时使用两根登山杖并高喊“救命”,其滑落路径陡峭且速度极快,现场仅遗留插在雪中的登山杖。网友发布的航拍画面显示,滑坠区域地形险峻,同行者尝试用无人机搜寻未果。
3.讨论景区救援及善后工作
据扬子晚报、新浪财经头条、南方日报报道
事故发生后,四姑娘山景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合高山救援队、公安及医疗力量开展搜救,但因地形复杂,发现时男子已无生命体征。景区明确表示正积极安抚家属,后续将发布事件详细说明。新浪财经头条提到,涉事登山队此前已进行正规报备,但因高海拔地区环境恶劣,救援难度较大。部分网友质疑向导操作规范性,如解开安全绳翻找物品等细节。
4.呼吁登山安全风险警示
多名网友分享自身四姑娘山遇险经历,包括被他人滑落牵连、向导意外滑坠等险情,强调户外登山需专业准备和谨慎评估。中国青年网采访的登山者提到,二峰海拔高(5276米)、坡度陡峭,冬季至化雪期路面结冰风险极大。扬子晚报指出,部分游客存在盲目跟风挑战高难度山峰的现象,呼吁加强登山资质审核及安全培训,避免个人冒险行为危及自身及他人。
5.介绍四姑娘山自然环境及攀登难度
四姑娘山景区以险峻著称,核心区含85座海拔超5000米的雪峰,二峰(5276米)因山尖狭窄、终年积雪被列为技术性攀登路线。光明网强调,该区域冰川发育成熟,垭口路段尤为危险,易发生滑坠。齐鲁晚报分析称,事故可能因高海拔体力消耗、冰雪路面湿滑导致,景区官网此前已提示需向导陪同并配备专业装备。多家媒体指出,二峰虽为“入门级雪山”,但对体能和应急能力要求极高。
七、网民观点
1.痛惜年轻生命逝去
众多网民对16岁男孩在四姑娘山滑坠身亡这一事件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情。他们提到男孩年纪尚小,人生才刚刚开始,却遭遇如此不幸,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像“才16岁啊,以后去爬山特别是爬比较危险的山一定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太可惜了,一条年轻的生命”等言论,都体现了大家对年轻生命消逝的惋惜。还有人联想到男孩的父母,认为他们会承受巨大的痛苦,“才16岁呀,就去这样,哎,家人要多心痛啊”。这种痛惜不仅是对男孩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2.强调登山安全
不少网民从这起悲剧中汲取教训,着重强调了登山安全的重要性。他们指出登山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了解路线、天气情况,保持充足体能等,同时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例如“每位登山者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体能,了解路线和天气情况,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登山有风险,安全意识需时刻紧绷,愿此类悲剧不再发生”。还有人呼吁登山时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挑战,“面对险境,量力而行,旅途安全最重要”。这些言论反映出大家希望通过重视安全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3.质疑未成年人参与极限运动
部分网民对16岁男孩参与登山这种极限运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6岁还是未成年人,身体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适合参加此类高风险的活动。如“16岁是可以参加这种极限运动的嘛”“未成年人参与极限运动需额外风险评估及专业监护”。这些质疑引发了大家对于未成年人参与极限运动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的思考,也提醒了家长和社会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4.对行业规范的思考
有网民从这起事件出发,思考了商业登山行业的规范问题。他们提出商业登山需要强化向导的应急培训,如滑坠制动技巧等,杜绝操作敷衍的情况。“行业规范:商业登山需强化向导应急培训(如滑坠制动技巧),杜绝操作敷衍。生命无价,顶峰荣耀远不及安全归途的分量”,这种观点反映出大家希望通过完善行业规范来提高登山活动的安全性,保障登山者的生命安全。
5.对逝者的祝福与缅怀
许多网民表达了对逝者的祝福与缅怀之情。他们希望逝者能够安息,也通过回顾类似的登山事故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比如“愿逝者安息,天呐,太年轻了”“18年端午节,我最好的闺蜜和她一起登山的一个朋友,在端午节登四姑娘山同时滑坠,一转眼她已经去天上7年了,但是这种事故年年都有,走的人走了,留在人世间的才是最痛苦的”。这些言论体现了大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人文关怀。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舆论关注风险:此次16岁少年在四姑娘山二峰滑坠遇难事件引发了众多媒体、大V和网民的高度关注。媒体纷纷报道事件详情,大V们也在各自平台发声,网民们更是积极参与讨论。这种广泛的舆论关注可能会使事件持续发酵,若后续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舆论风波,对景区形象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2.管理漏洞风险:大V和网民对四姑娘山景区的管理提出了诸多质疑,包括登山者水平参差不齐、监管措施不严、年龄审核可能存在漏洞等问题。这反映出景区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如对登山者的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对向导的管理和培训不到位、对高风险区域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这些管理漏洞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同时也会进一步损害景区的形象和声誉。
3.安全警示风险: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大V和网民都强调了户外登山的危险性,呼吁大家要敬畏自然、量力而行、做好充分准备。这表明公众对户外登山的安全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反映出景区在安全警示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景区可能没有充分向游客传达登山的风险和注意事项,或者传达的方式不够有效,导致部分游客对登山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如果景区不能加强安全警示工作,可能会有更多的游客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高风险登山活动,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改进措施
1.及时回应舆论:舆情监管单位和景区应密切关注舆论动态,及时收集和分析公众的意见和疑问。对于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如事件原因、救援情况、责任界定等,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回应。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同时,要积极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展示景区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2.加强管理措施:景区要针对管理漏洞进行全面整改,加强对登山者的资质审核,严格审查登山者的身体状况、登山经验等条件,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能进行登山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向导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向导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规范向导的操作行为。此外,还要完善高风险区域的安全保障措施,如设置警示标志、加强巡逻等。
3.强化安全警示:景区要加强对游客的安全警示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向游客传达登山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可以在景区入口、登山步道等显眼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发放安全手册,在景区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发布安全提示等。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安全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为游客讲解登山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旅游景区负面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上海动物园一婴儿喝奶瓶被驱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