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运会,有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参赛,其中运动员3942人。世运会四年一届,在每次奥运会后一年举办,项目与奥运会互补,更像是一场体育“嘉年华”,有尾波冲浪、无人机竞速等处于“成长期”的项目,武术、龙舟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运动,还有地掷球等趣味性更强、参与“门槛”更低的活动。
开幕式上,汪顺、潘展乐、张雨霏、高敏等运动员担任执旗手,中国代表团旗手是技巧项目男子运动员史经纬、轮滑项目女子运动员郭丹,中国队出场BGM是《茉莉花》,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的媒体舆情于08月07日21时10分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07日21时45分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67%,其次为短视频占13.8%,新闻APP占12.0%。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的舆情情感倾向,以正面为主,占比69.2%;中性舆情次之,占比28.3%;负面舆情较少,占比2.5%。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世运会”、“成都”、“开幕式”、“开幕”、“8月”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的烟花设计与视觉呈现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烟花表演成为一大亮点,设计巧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300米高的“友谊之树”烟花展现珙桐“和平鸽”造型,篆书“成都”字样闪耀夜空,以艺术化形式传递城市名片。烟花还结合自然意象,如“神树”生长、湖景映衬,形成“建筑生长于公园,赛事沉浸于自然”的视觉效果。多家媒体形容烟花“每一幕都是壁纸级画面”,既凸显科技与传统的交融,又向世界传递成都的开放与诗意。
2.关注开幕式执旗手阵容及运动员体验
中国游泳名将汪顺、潘展乐等担任国际奥委会会旗执旗手,引发广泛讨论。汪顺表示,第三次来成都感受到城市变化,执旗身份是对个人和项目的认可;潘展乐称被开幕式的隆重仪式震撼。执旗手阵容还包括邹凯、何雯娜等奥运冠军,彩排中“嘻嘻哈哈”与正式仪式的严肃反差被网友热议。运动员代表强调赛事氛围热情,展现了中国健儿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3.讨论世运会赛事特色与奥运互补性
成都世运会以“体育嘉年华”定位,项目设置与奥运会形成差异化互补。赛事涵盖尾波冲浪、无人机竞速等新兴项目,以及武术、龙舟等民族特色运动,强调趣味性和低门槛参与。媒体分析称,世运会弱化竞技性,注重多元文化展示,如开幕式将川剧变脸、芙蓉花等四川符号与街舞、滑板结合,在公园城市的自然场景中呈现“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主题。
4.聚焦吉祥物“蜀宝”“锦仔”的文化象征
以熊猫“蜀宝”和金丝猴“锦仔”为原型的世运会吉祥物成为开幕式焦点。设计融合四川地域特色,熊猫象征友好,金丝猴代表活力,两者组合体现“巴蜀文化”与现代运动的结合。央视记者在直播中展示吉祥物,引发网友“萌翻”热议。吉祥物的传播不仅限于实体玩偶,更通过媒体互动、开幕式表演等场景,强化世运会亲和力与文化输出。
5.解读开幕式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创新
开幕式打破传统场馆限制,以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为背景,借助自然湖景、草坪和城市天际线打造开放式舞台。表演者沿湖岸生态步道入场,观众融入自然场景,形成“通透自在”的参与体验。主火炬在水中点燃,结合灯光、无人机等技术,展现“公园城市”的生态理念。媒体评价其以科技赋能文化叙事,让城市空间成为世界级赛事的核心表达载体。
七、网民观点
1.对世运会开幕式的高度赞扬
众多网民对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开幕式的场景极具意境,是一场绝美的视觉享受。烟花表演成为亮点,环保烟花不仅绚烂多彩,还没有怪味,将浪漫与绿色完美结合,炸开像发光的棉花糖,落下来没有异味,色彩和造型都十分震撼,让人印象深刻。巴蜀文化特色在开幕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氛围热烈,规模宏大,254个小项、近5000名运动员参与,让人热血沸腾,充分体现了世运会的魅力和影响力。
2.对运动员和世运会的加油助威
许多网民表达了对世运健儿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与王鹤棣、易烊千玺、陈钰琪等明星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希望中国健儿能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大家认为世运会是一场体育盛宴,汇聚了各种非奥运项目的顶尖高手,每项比赛都充满惊喜和创新,期待见证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感受运动的魅力。同时,也对一些运动员如汪顺、潘展乐等的帅气形象表示赞赏。
3.对世运会项目多元化的期待
部分网民关注到世运会涵盖了更多非奥项目,如飞盘、拔河等,认为这使得体育竞技更加多元化,为更多运动员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期待在比赛中看到这些项目带来的不一样的精彩瞬间,体现了对世运会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认可。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天气因素风险:据央视网消息,开幕式期间天气将有阵雨,后续赛事期间强对流天气多发,且开闭幕式场馆均为户外露天,户外赛事众多。这种天气状况可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雨水会使场地湿滑,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高速运动和精准操作的项目。同时,恶劣天气也可能影响观众的观赛体验,导致现场观众人数减少,甚至可能引发观众的不满情绪。此外,对赛事的组织和安排也会带来挑战,如赛事可能需要延期或调整赛程,这会打乱原有的计划,增加组织方的工作难度和成本。
2.直播效果风险:部分网民反映电视台直播画质区别很大,直播画面太拉跨。这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赛体验,使得观众无法清晰地看到赛事的精彩瞬间,降低了观众对赛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于一些无法到现场观赛的观众来说,直播是他们了解赛事的主要途径,如果直播效果不佳,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观看后续的比赛,这对赛事的传播和推广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糟糕的直播效果也会损害赛事的形象和声誉,让外界对赛事的组织和运营能力产生质疑。
(二)后续工作建议
1.针对天气因素风险:赛事组织方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获取最新的天气信息。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准备雨具、防滑设施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对于可能受到恶劣天气影响较大的赛事项目,提前安排好备用场地或调整赛程,确保赛事能够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向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发布天气预警和应对措施,让他们做好相应的准备。
2.针对直播效果风险:直播团队应加强技术保障,提前对直播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增加备用设备和信号传输线路,以防止出现突发故障。在直播过程中,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直播画面和信号质量,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同时,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建议不断优化直播效果,提高观众的观赛体验。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重大体育赛事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多人骑电单车夜闯医院走廊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