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山洪、滑坡、堤坝隐患等安全风险随之上升,相关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公众对汛期安全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网络平台成为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汛期安全排查整治重点问题的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已成为保障公共安全、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监测重点,聚焦关键领域
汛期安全涉及面广,舆情监测必须有的放矢,聚焦重点问题,避免信息泛化。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内容:
城市内涝与排水问题:如“某路段积水严重”“地下车库被淹”“排水不畅”等关键词,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在强降雨下的运行状况。
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预警”“危房倒塌”等信息,尤其在山区、城乡结合部等高风险区域需高度关注。
水利工程安全:如“堤坝裂缝”“水库泄洪”“河道堵塞”等话题,涉及防洪工程的运行状态与管理责任。
应急响应与救援情况:群众对“救援不及时”“物资不到位”“预警发布滞后”等的讨论,反映应急体系的实际效能。
施工安全与隐患整治:在建工程、临时设施、地下空间等是否落实防汛措施,是否存在“带病运行”现象。
通过设定精准的关键信息,结合地域标签(如区县名称、河流名称、重点工程代号),可实现对重点问题的定向监测。
二、构建全网监测体系,实现信息全覆盖
汛期舆情具有突发性强、传播快、情绪化明显的特点,必须建立覆盖广泛的监测网络。应整合新闻网站、地方政务平台、短视频平台、社区论坛、问答网站等多种信息源,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风险信号。
监测系统需具备7×24小时自动监测能力,对新增信息进行实时归集与分类。尤其要关注非主流平台上的“边缘声音”,如地方贴吧、短视频评论区等,这些往往是问题最早暴露的“前哨站”。
三、强化智能分析,提升研判精准度
单纯的“信息汇总”已无法满足汛期舆情监测的需求,必须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提升对舆情的深度理解能力。
情感倾向识别: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判断公众对某一问题的情绪是担忧、批评还是认可,识别负面情绪集中区域。
热点聚类与趋势分析:将相似内容自动归类,形成“内涝频发点”“地质风险区”等主题集群,并绘制热度变化曲线,分析问题发展趋势。
传播路径追踪:分析关键信息的首发平台与扩散路径,识别是否出现跨区域传播或被高影响力账号引用,评估其潜在影响范围。
四、突出预警功能,实现风险早发现
汛期舆情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早发现、早预警”。应建立多级预警机制,根据信息的传播速度、情绪强度、问题严重性等指标,自动划分风险等级。
例如,当某区域关于“河道堵塞导致积水”的讨论在短时间内激增,且伴随大量现场视频和负面评论时,系统自动预警,提醒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必要时启动现场核查。
五、专业平台支撑:网络舆情分析预警平台鹰眼速读网的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单位往往面临数据量大、分析工具不足的挑战。此时,引入专业平台成为提升监测效能的关键。网络舆情分析预警平台鹰眼速读网(点击免费试用)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能力,为汛期安全舆情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平台支持自定义监测主题、多维度数据筛选、情感趋势图生成、热点聚类及传播路径可视化等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快速生成汛期安全舆情简报,识别高风险区域、追踪问题整改进展、评估公众满意度,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著提升监测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例如,某市防汛指挥部通过鹰眼速读网发现,连续三天内关于“某老旧小区排水不畅”的讨论持续升温,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相关部门随即组织现场排查,发现管道堵塞问题并及时疏通,有效避免内涝发生。
六、建立闭环机制,推动问题解决
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际工作。建议建立“监测—研判—反馈—验证”的闭环机制,将网络发现的问题纳入汛期安全排查整治台账,明确责任单位与整改时限,并通过后续舆情跟踪验证整改成效,形成治理闭环。
结语:
做好汛期安全排查整治重点问题的网络舆情监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通过聚焦重点、全网覆盖、智能分析、精准预警,并借助网络舆情分析预警平台鹰眼速读网等专业工具的支持,各级部门可更敏锐地捕捉风险信号,更高效地响应公众关切,切实筑牢汛期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阅读推荐:基层单位如何做好负面舆情监测与研判工作?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