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2日15时30分许,在甘肃甘南江迭公路(国道248线K433公里处),田某某(女)驾驶白色越野车(鲁H6P0)超车时,将对向行驶的普通二轮摩托车(甘DZ16)逼停,摩托车驾驶员王某(男)用手拍越野车车身,田某某随即下车用脚踹摩托车尾部,双方发生争执,随后被游客劝离。
据35岁的摩托车主王先生描述,事发地是几乎“U型”大弯道,当时周围车都在排队,奔驰车在急弯处逆行超车向他迎面驶来,他位于道路外侧,旁边是百米深悬崖。4日晚,王先生称自己当时看到田某某车后排有孩子在哭,便未纠缠也未报警,后因家中有事返程时发现摩托车尾箱丢失,里面有银行卡、身份证等,才于8月3日11时03分报警,事由是对方寻衅滋事,其诉求是对方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但对方通过民警表示“道歉可以,赔偿不可能”。
8月5日,卓尼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已作调解,但双方均不接受,鉴于双方未达成调解意向,县公安局已派出工作组分别前往当事人所在地进一步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处理。王先生表示尾箱损失超3000元,但确实没有证据证明尾箱丢失和奔驰车主有直接关联,自己不是在“讹人”,后又表示不追究了,照程序走,也不打算再要赔偿,现在赔不赔偿无所谓,呼吁大家不要地域黑。此外,警方通报未提及奔驰车是否逆行的细节,引发网友质疑。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卓尼国道一奔驰车逼停摩托”的媒体舆情于08月05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05日10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卓尼国道一奔驰车逼停摩托”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5.4%,其次为短视频占36.2%,新闻APP占13.1%。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卓尼国道一奔驰车逼停摩托”的舆情情感倾向,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48.2%;其次是中性舆情,占45.3%;正面舆情较少,仅占6.5%。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卓尼国道一奔驰车逼停摩托”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摩托车”、“逼停”、“超车”、“奔驰”、“摩托”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警方处理进展及双方调解未果
甘肃卓尼县公安局通报显示,事件起因是田某某驾驶奔驰越野车在超车过程中逼停对向摩托车,引发双方肢体冲突。警方在接警后虽进行视频调取和电话询问,但因当事人已离开甘南州,调解未成功。目前工作组已分赴当事人所在地深入调查,强调将依法处理。通报特别提醒旅游旺季注意行车安全,但未明确提及逆行定性,引发后续舆论追问。
2.聚焦逆行争议与执法细节质疑
多家媒体指出警方通报未明确“逆行”事实,与现场视频显示的奔驰车逆向超车逼停摩托车的情况存在表述差异。潇湘晨报评论强调“是否逆行”直接影响事件性质认定,认为通报对关键细节的模糊处理可能影响执法公信力。新浪新闻援引当事人描述称事发弯道为U型悬崖路段,质疑超车合法性,公众呼吁完整事实还原以确保处理公正性。
3.讨论摩托车主损失及赔偿争议
摩托车主王某称丢失的尾箱价值超3000元,内含证件且系被田某某踹车导致损坏,但田某某仅愿道歉拒绝赔偿。媒体指出王某承认无直接证据证明尾箱丢失与踹车行为的因果关系,引发“是否讹诈”争议。警方回应称仍在调查,而当事人需跨500公里配合笔录,凸显维权成本与责任认定难点。
4.评析公众对通报公信力的追问
舆论质疑警方通报未清晰界定逆行与超车的关系,认为“超车逼停”的表述弱化了奔驰车的违规程度。法治日报指出事件发生在“中国最美公路”洛克之路,特殊路况加剧公众对危险驾驶的担忧。光明网强调执法透明度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呼吁后续调查需回应逆行定性、责任划分等核心问题以平息争议。
5.还原事件经过及现场冲突细节
通过行车记录仪及当事人描述,媒体详细还原了奔驰车在U型弯道逆向超车、摩托车险坠崖的惊险场景,以及田某某下车踹车、捡石块威胁的冲突过程。报道强调涉事路段狭窄且临崖,车流量大时强行超车易引发事故,结合王某尾箱丢失后的寻证困境,凸显高原旅游线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七、网民观点
1.奔驰女司机行为恶劣应严惩
众多网友对奔驰女司机逆行超车逼停摩托车的行为表示极度愤慨。该行为发生在狭窄U型悬崖弯道,旁边是百米深崖,这是拿他人生命当儿戏。她不仅逆行超车,还下车踹摩托车尾箱、拿石头砸,这种嚣张跋扈的行径令人发指。有网友指出其行为已涉嫌危险驾驶罪、寻衅滋事等,应依法严惩,不能仅靠调解了事,否则无法起到震慑作用,还会助长歪风邪气。比如有的网友提到“奔驰女逆行只字不提,有法不依,和尼玛稀泥”,表达了对处理方式的不满,强调要依据违法行为事实,无论男女都应依法处置。
2.强调遵守交通规则
不少网友强调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超车应在不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特别是在弯道、狭窄路段等没有超车条件时,不能超车。奔驰女司机在狭窄U型悬崖弯道逆行超车,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网友们认为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在路上都应互相礼让,将安全放在首位。例如“超车前提是不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在没有超车条件时,不能超车”,提醒大家要时刻牢记交通规则,不能任性妄为,否则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3.关注事件处理方式
部分网友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质疑和建议。他们认为警方不能只进行调解,对于奔驰女司机这种恶劣的违法行为,应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如开罚单、拘留等。有的网友提到之前类似事件的处理结果不理想,担心此次也会和稀泥,希望警方能严格执法,给受害者一个公道。同时,也有网友关注跨省调查成本等问题,认为应合理安排资源,确保事件得到妥善解决。比如“该抓抓,该判判,别总是调解,调解起不到震慑作用,助长歪风邪气”,反映了网友对处理方式的期望。
4.对奔驰品牌形象的影响
有网友提到奔驰车的违规问题,认为奔驰车客户存在一定问题,奔驰车的违规率较高,此次事件让很多人不敢开奔驰出门,对奔驰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有人拍了堵车走应急通道的,奔驰车是违规大户,按道理来说这属于所谓的有钱的高级车,数量应该不高,但是违规率却高的吓人,这说明奔驰车的客户有问题”,表明奔驰需要反思自身客户群体的行为规范,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
5.为摩托车主维权发声
部分网友站在摩托车主的角度,认为其合法权益应得到保障。摩托车主正常行驶却无端遭到奔驰女司机的逼停和攻击,尾箱丢失还要求赔偿和道歉是合理诉求。网友们指责奔驰女司机的蛮横无理,支持摩托车主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警方能公正处理,让摩托车主得到应有的赔偿和道歉。例如“摩托车主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该赔的得赔,该罚的得罚”,体现了对摩托车主的支持。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舆论持续发酵风险:此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大V和网民纷纷参与讨论。从媒体报道来看,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国是直通车等多家权威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不断传播事件信息。大V们也通过微博等平台发表言论,如“财经评论”“纵览新闻”等,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网民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表达了各种观点和情绪,如愤怒、不满、质疑等。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舆论可能会持续发酵,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演变成网络热点事件,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品牌关联负面联想风险:事件中奔驰车和山东车牌(鲁H)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负面联想。一些网民将此事件与之前的“奔驰亮证姐”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了“奔驰女司机”的负面符号,对奔驰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舆情监测与回应:舆情监管单位应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实时关注事件在各大媒体平台、社交网络上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和敏感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责任单位应积极与媒体和大V沟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及时、详细的信息,回应公众关切。例如,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解答公众疑问。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面信息,传播正能量。
2.淡化品牌关联: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应引导公众客观看待事件,避免将事件与品牌过度关联。强调事件的本质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品牌的代表。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社会舆论热点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辽宁凤凰山景区一游客坠崖身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