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截至8日15时30分,灾害已造成10人死亡、33人失联。初步统计受灾区域涉及8个乡镇、485户、2002人,其中5个乡镇遭遇山洪灾害,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部分农田被淹、房屋损毁,省级文保单位兴隆山卧桥也于7日晚间被洪水冲毁。
灾情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等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赶赴灾区救援,截至8日晚已累计救出被困群众443人。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甘肃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媒体舆情于08月08日17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10日21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7.2%,其次为短视频占23.4%,新闻APP占11.9%。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舆情中,正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50.2%;中性舆情次之,占比35.9%;负面舆情较少,占13.9%。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山洪”、“甘肃”、“灾害”、“榆中县”、“8月”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灾害伤亡与救援进展
据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华社报道,此次甘肃榆中山洪灾害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至9日18时,遇难人数从10人上升至15人,失联人数从33人调整为28人。灾害发生后,国家及地方救援力量迅速响应,累计调派717名消防救援人员、130余台机械设备、16艘舟艇和搜救犬参与救援,已成功救出443名被困群众。救援工作面临道路阻断、通讯中断等挑战,但通过持续抢通道路和空中侦测等手段,搜救失联人员仍在紧张进行。
2.关注基础设施抢修进展
据新华网、手机光明网、新京报报道,山洪导致榆中县51条公路受损(总长102.2公里),3座桥梁损毁。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组织670余名应急人员和130余台设备全力抢修,至9日18时,所有受灾村庄进村道路均被抢通,大型设备得以进入核心灾区。重点抢修的S104省道于10日中午恢复通行,为搜救和物资运输提供保障。电力、通讯抢修同步推进,力争8月10日前全面恢复。
3.讨论预警机制与防御措施
据新京报、人民日报、新华网报道,灾害发生前,甘肃省已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提示多地高风险。水利部紧急介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风险点、派遣水文队伍协助搜救,并排查水库隐患及供水工程。甘肃省8月8日将兰州市洪水防御响应从Ⅲ级提升至Ⅰ级,强调加强短时强降水防范,严防次生灾害。同时,全国多地联动发布防灾指南,针对川渝鄂豫等地山洪、地质灾害风险作出部署。
4.聚焦社会力量与志愿者参与救援
据澎湃新闻、搜狐网、新浪热点报道,榆中县通过官方渠道发起志愿者征召倡议,呼吁具备专业救援技能的志愿者参与失联人员搜寻和群众转移。中国安能集团等专业救援机构调集230余人驰援,投入河道疏浚和道路抢通。民间力量与政府救援协同,累计转移352名群众,并持续为低洼地区排水、排查险情,形成多方联动的救援网络。
5.分析灾害影响与损失统计
据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报道,此次灾害波及榆中县8个乡镇,造成485户、2002人受灾,农田被淹、房屋损毁严重。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重创,初步统计显示直接经济损失仍在核查中。气象部门指出,此次强降雨量级历史罕见,叠加前期干旱导致的土质疏松,加剧了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未来需持续关注灾后重建及次生灾害防范。
七、网民观点
1.祈福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甘肃榆中县山洪灾害受灾群众、被困人员、救援人员等的平安祈愿。他们希望受灾群众能平安无事,被困人员能顺利脱险,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救援人员注意安全,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这种祈福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灾区的关心,在灾难面前,大家都希望能减少伤亡和损失,让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2.赞扬救援与奉献
不少言论对救援人员和参与救灾的各方力量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子弟兵在危难时刻带来安心与力量,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一线,他们湿透的背影成为最闪亮的徽章。同时,对积极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受灾群众救助工作以及保障通信畅通、捐赠物资等的单位和个人也表达了敬意,肯定了他们在救灾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3.关注灾害原因与应对
有网民提出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是否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引发了对灾害成因的思考。此外,还关注到国家和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资金支持灾后应急恢复,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抢险救援、抢通道路、恢复电力等,体现了对灾害应对和恢复工作的重视。
4.明星公益助力
许多言论提及明星为甘肃山洪灾区捐献物资、加油祈福等公益行为。肖战、杨紫、丁禹兮等明星积极参与救灾,他们的善举得到了粉丝的支持和赞扬,粉丝们认为明星传递了正能量,起到了榜样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明星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关注灾区、参与公益。
5.感慨灾难与团结
部分网民感慨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今年洪水灾害增多。但同时也强调了团结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无论是救援人员的逆行,还是受灾群众的配合,都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们相互扶持、共同战胜困难的决心。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人员伤亡与失联风险:此次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截至目前已导致15人遇难,28人失联,15人受伤。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失联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失联人员的搜救工作面临着时间紧迫、环境复杂等诸多挑战,若不能及时找到失联人员,可能会导致伤亡人数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会使家属的焦虑情绪不断升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也需要充足的医疗资源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若医疗保障不足,可能会影响伤者的康复。
2.基础设施损毁风险: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对榆中县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毁。公路损毁102公里,桥梁损毁5座,14个行政村道路阻断,这严重阻碍了救援力量的快速投送和物资的运输,使得救援工作难以高效开展。7条供电线路受损,4条10千伏供电线路断电、3条支线受损,停电影响3个乡镇37个村,导致居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同时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不便。114个基站中断,1万多群众通信被阻断,使得信息传递不畅,不利于救援指挥和协调,也让受灾群众无法及时获取外界的帮助和支持。人饮工程、河道堤防工程受损严重,影响2.4万人正常饮水,可能会引发饮用水短缺和卫生问题,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3.次生灾害风险:当前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强降雨天气仍可能持续,甘肃等地部分地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城市内涝等风险较高。此次灾害已经导致兴隆山卧桥等文物被冲毁,若次生灾害再次发生,可能会对更多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山区本身地质条件复杂,山洪过后土壤松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威胁救援人员和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
4.物资保障与安置风险:大量受灾群众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目前已紧急避险转移安置9828人。安置点需要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如食品、饮用水、衣物、药品等,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若物资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受灾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引发社会矛盾。同时,安置点的卫生、医疗、安全等方面也需要得到保障,以防止疾病传播和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救援物资的运输和调配也面临着挑战,道路损毁、交通不畅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物资的及时送达。
5.经济损失风险: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3万余人受灾,2540余间房屋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3620亩。房屋的损毁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住所,需要进行重建和修缮,这将给受灾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农作物的受灾会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基础设施的损毁和企业的停产停业也会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人员搜救与救治:进一步加大搜救力度,调配更多的专业救援力量和先进的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对失联人员进行拉网式搜寻。合理规划搜救区域,提高搜救效率,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同时,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在搜救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对于受伤人员,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调配充足的医疗资源,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伤员救治绿色通道,简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加强对伤者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创伤后的心理压力。
2.加快基础设施修复:组织专业的抢修队伍,加快对受损道路、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对于道路损毁严重的路段,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抢修方案,优先抢通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道路,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够顺利进入。在抢修过程中,要注重施工质量和安全,避免因抢修不当引发次生灾害。对于供电和通信线路,要尽快恢复供电和通信,保障信息的畅通。可以采用临时发电设备和通信基站等方式,满足受灾地区的基本需求。同时,要对受损的人饮工程、河道堤防工程等进行修复和加固,保障群众的正常饮水和防洪安全。
3.防范次生灾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获取最新的雨情、汛情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对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和监测,设置警示标志,提醒群众远离危险区域。对于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和防范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加强对水库、河流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管理,科学调度水库水位,防止水库垮坝等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做好城市内涝的防范工作,加强排水系统的疏通和维护,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
4.保障物资供应与安置:加强物资的调配和管理,建立物资储备库,确保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充足供应。优化物资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受灾地区。在安置点,要合理规划布局,提供充足的住宿、饮食、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对安置点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防疫工作,防止疾病传播。组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生活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同时,要做好受灾群众的登记和统计工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5.推动经济恢复与重建: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明确重建目标和任务,优先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受灾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灾后重建。对于受灾的企业和群众,要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扶持,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帮助农民恢复农作物种植。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洪涝灾害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