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00:00 – 2025年11月18日10:00
近日,浙江宁波一名5月龄女婴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心脏手术后不幸离世,引发社会关注。据家属反映,女婴为早产儿,患有心脏房间隔缺损,于11月14日进行手术,术前预计手术时长约2.5至3小时,但实际手术持续7小时10分钟,女婴术后当晚去世。家长对手术过程及涉事医生提出质疑。 事件发生后,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回应称,已对涉事医生陈某某进行调查并暂停其门诊,将配合家属依法维权。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1月17日晚间通报,对该患儿的离世深感痛心,已成立调查组,将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彻查此事,并依法依规处理。目前相关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5年11月14日00时至2025年11月18日10时,境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社交网络、短视频、新闻APP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2.0%;负面信息约占41.1%;正面信息约占6.9%。舆情在11月17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1月18日08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1月17日19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70.2%,其次为短视频约占17.3%,新闻APP约占11.4%。
该时段内,在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舆情中,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占比达52.0%;负面舆情次之,约占比为41.1%;正面舆情较少,约占比6.9%。
该时段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手术”、“宁波”、“女婴”、“离世”、“心脏”等。
该时段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家长对手术过程的质疑 据封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娱乐的琳琳报道 家长对手术过程提出多项质疑,包括手术时间远超预期、术中意外未及时通知家属以及术后医院声称手术成功但患儿最终死亡。据家属描述,术前医生沟通时预计手术时长为2.5至3小时,但实际手术持续了7小时10分钟,患儿在手术室内总时长近9小时。术中因动脉破裂导致大出血,医院未按承诺联系上海专家会诊,也未向家属下达病危通知。术后患儿被推出手术室时面部发肿黑紫,但院方仍称手术“顺利”,几小时后患儿在PICU离世。家属要求公开手术监控录像,并质疑病历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认为医院存在操作失误和信息不透明问题。这些质疑引发公众对医疗流程规范性的关注,家属希望通过彻查还原真相。
(二)聚焦官方调查和回应进展 据新闻晨报、北京青年报、手机上的新浪报道 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已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彻查,并承诺依法依规处理。通报中对患儿离世表示痛心,强调将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展开调查。医院方面回应称高度重视此事,已对涉事医生停诊,并配合家属依法维权。官方定性该事件为“重大医疗纠纷”,医院正按照医疗纠纷处理条例进行处理,但具体细节暂未透露。调查组将审查手术记录、医疗程序等关键证据,以确保处理结果公正。这一回应旨在缓解公众焦虑,同时彰显官方对医疗安全问题的重视,后续进展将影响类似纠纷的处理范式。
(三)讨论医院和医生的背景信息 据大河报、中国新闻周刊、观察者网报道 医院背景信息显示,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曾涉及多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法定代表人为陈长水,开办资金约10亿元。涉事医生陈某某已被停诊,院方称若鉴定结果确认存在医疗过错,将依法承担后果。网友爆料称该医生近年可能涉及其他类似手术死亡案例,如2025年6月一名13个月大患儿术中大出血死亡,但未获官方证实。这些背景信息引发对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专业能力的质疑,公众呼吁加强医疗监管。医院宗旨虽为承担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服务,但纠纷历史可能影响其公信力,调查需厘清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
(四)关注医疗纠纷的法律处理流程 据封面新闻、大河报、新浪财经报道 事件被定性为重大医疗纠纷,医院正依据《医疗纠纷处理条例》进行程序化处理,包括与家属沟通、封存病历及可能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家属可申请尸检或司法介入以获取证据,院方承诺配合合法维权。流程强调依法依规,但家属质疑医院拖延提供监控录像,可能影响纠纷解决效率。法律处理需平衡医患权益,鉴定结果将决定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公众关注此案能否成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的范例,同时呼吁完善医疗风险告知制度,避免类似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聚焦公众和网友的舆论反应 据观察者网、娱乐的琳琳、二强说事报道 公众和网友对事件展开广泛讨论,部分观点认为医疗存在固有风险,婴儿心脏手术本身难度高,意外可能属概率事件;但也有声音指责医患信息不对称,家属术前未充分知晓风险。网友爆料其他疑似类似案例,呼吁彻查医院历史问题。家属在社交媒体发帖遭限流,引发对舆论监督的担忧。专家指出需通过专业鉴定区分医疗过错与不可控因素,公众期待调查结果能促进医疗透明化。这些讨论反映社会对医疗信任度的下降,同时也强调理性看待医学局限性的重要性。
该时段内,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大V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质疑手术必要性和时机合理性 多位大V从医学角度出发,质疑对5月龄婴儿进行心脏手术的决策是否合理。他们指出,房间隔缺损在婴幼儿阶段存在自愈可能性,尤其小缺损通常建议观察而非立即手术;例如有言论强调,除非症状严重,否则手术应推迟至2-5岁进行。这种观点认为,医院可能过于激进地推荐手术,忽视了保守治疗的选项,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此外,早产儿体质较弱,手术耐受性差,质疑医生是否充分评估了病情紧迫性,而非为了手术而手术,导致悲剧发生。
(二)批评医患沟通与知情权缺失 许多言论集中批评医院在术前和术中沟通不透明,侵害了家属的知情权。例如,有描述指出术前承诺手术时间仅2-3小时,实际却长达7小时以上,且术中二次开胸等风险未及时告知家属。这种观点认为,医院缺乏坦诚,导致家属在信息不对称下无法做出理性选择,加剧了信任危机。大V们强调,医疗行为应以患者家属充分理解风险为前提,而非隐瞒或简化信息,这种沟通失败直接影响了医疗决策的公正性和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表达对家属的同情与情感共情 大量言论流露出对婴儿离世的深切悲伤和对母亲痛苦的情感支持。例如,有描述聚焦于婴儿“眼角挂泪”的细节,强调生命的脆弱与不公,并呼吁社会关注家属的心理创伤。这种观点从人性角度出发,谴责医疗悲剧对家庭的毁灭性打击,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全世界,不应成为冰冷的统计数字。大V们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或想象场景,强化了公众对事件的情感共鸣,推动舆论向保护弱势群体倾斜。
(四)呼吁彻查事件与追究责任 多数评价性言论强烈要求官方介入调查,确保问责公正。例如,有观点指出涉事医生曾有不良记录,应通过专业鉴定厘清是医疗事故还是意外,并依法处理。这种主张强调程序正义,认为不能因情绪化指责而掩盖真相,但也不能让“闹大才查”成为惯例。大V们期待卫健委的调查报告能透明公开,既给家属公道,也推动医疗体系改进,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五)分析医疗风险与专业边界 部分言论从专业视角探讨手术固有风险及医疗过失的界定。例如,有分析区分了医疗事故(过失导致)与医疗意外(难以预见的风险),强调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不确定性,需基于证据判断医生是否违规。这种观点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医疗复杂性,避免盲目归咎,同时要求医院提升团队能力和应急预案。大V们认为,事件应警醒行业重视婴幼儿手术的风险评估,而非简单化处理纠纷。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宁波一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对涉事医生和医院的强烈谴责与追责呼声大量网民对涉事医生陈君贤及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谴责。言论普遍认为该医生“庸医害命”、“草菅人命”,缺乏基本的医德和医术,并指出其在短时间内(据称一年内)已涉及多起类似婴幼儿死亡事件,质疑其执业资质和医院的管理监督机制。网民情绪激烈,要求对医生进行严惩,如“杀人偿命”、“千刀万剐”,并呼吁吊销其行医资格,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医院被指责为包庇涉事医生、打压家属维权、试图息事宁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透明度。网民要求医院正面回应,公开真相,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对医疗体系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的质疑与呼吁许多评论指出,此次事件暴露了当前医疗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医疗风险透明度不足和监督机制的缺失。网民质疑为何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如二次开胸)未及时告知家属,为何家属要求查看监控录像等关键证据受阻,认为这反映了医院操作的不透明和“心里有鬼”。言论呼吁加强医疗过程的监督,例如强制公开手术视频、完善医疗鉴定流程、建立更严格的医生执业资格审核与追责制度,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希望借此事件推动医疗体系的改革,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
(三)对患儿家属的深切同情与维权支持大量言论表达了对逝去婴儿及其母亲(洛熙妈妈)的深切同情与心痛。网民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出发,形容看到相关描述和图片时“心都碎了”、“久久不能平静”,能深刻体会家属的绝望与痛苦。在此基础上,言论强烈支持家属维权,呼吁公众持续关注事件、转发消息以维持热度,避免事件被“压下去”。网民自发表示要“为正义发声”、“为小洛熙讨回公道”,通过顶帖、转发等方式向院方和有关部门施压,要求彻查真相并给予家属公正的交代。
(四)对手术决策合理性与医疗风险的反思部分网民对给五个月大婴儿进行心脏手术的决策本身提出了质疑。有评论指出,患儿所患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需立即手术或存在自愈可能,质疑医院是否存在“过度医疗”或为了经济利益而仓促手术。同时,也有言论认识到心脏手术本身的高风险性,认为“没有医生能保证100%成功”,但强调医院应在术前进行充分、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告知,并与家属进行坦诚沟通,而非简单承诺为“小手术”。这反映了公众对医疗决策谨慎性和信息对称性的期待。
(五)对网络舆论环境及事件处理方式的复杂态度在汹涌的声讨浪潮中,也存在少量相对冷静或持有不同角度的声音。有言论提醒应通过“正规程序”(如报警、起诉、医疗鉴定)解决问题,反对“网络判案”和“医闹”,认为情绪化的指责可能掩盖事实真相,甚至导致后续反转。另有评论指出,家属在手术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暗示手术本身存在固有风险。这些言论虽然数量较少,但反映了对依法依规处理医疗纠纷的强调,以及对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非理性影响的担忧。
医疗安全与信任危机风险。本次事件核心是5月龄早产女婴心脏手术后离世,家属质疑手术必要性、术前沟通与实际操作存在严重偏差(如预估3小时手术实际长达7小时)、术中风险未及时告知、未按承诺联系专家会诊等。媒体报道与家属陈述凸显了诊疗过程的透明度缺失与沟通不足,直接冲击公众对医疗机构专业性与责任心的信任基础。涉事医生被指“半年内并非首例事故”的传闻(尽管有待核实)经网络扩散,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医疗系统监管失效的忧虑。若调查结果无法清晰还原事实、明确责任,将严重损害宁波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医疗系统的公信力,诱发患者对常规诊疗的过度恐慌与抵触情绪,形成深远的信任危机。
医患矛盾激化与群体对立风险。网民评论中大量出现对涉事医生及医院的激烈谴责,甚至蔓延至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负面标签化言论(如“庸医”、“过度医疗”),部分言论包含人身攻击与极端情绪宣泄。同时,也有声音指出“不应因个别案例否定全体医护”,反映出舆论场中已出现医患群体的对立苗头。这种情绪化的对立若得不到疏导,可能在线下引发患者家属的过激维权行为,或加剧其他医疗场景中的敏感性与不合作态度,破坏正常的医疗秩序。事件已从个案纠纷上升为符号化的公共议题,处理不当极易激化本就存在的医患矛盾,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舆情失控与衍生谣言传播风险。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高,网民积极参与讨论、呼吁追责。但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未经证实的指控(如医生历史事故、手术具体失误细节)被广泛转发,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可能夸大或歪曲事实。家属反映的“发帖被删”、“账号受限”等情况若属实,可能进一步刺激公众对“压制舆论”的猜疑,助长“阴谋论”传播。舆情监管面临信息碎片化、情绪化主导的挑战,若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谣言与负面猜测将填补信息真空,导致舆情失控,严重干扰调查工作的公正形象,并可能引发针对医疗机构或政府部门的网络暴力。
涉事机构声誉与运营风险。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作为区域性三甲医院,其声誉因本次事件受到严重冲击。媒体报道提及医院此前涉及多起医疗纠纷诉讼,虽然个案需具体分析,但累积的负面关联可能加深公众对其管理水平的质疑。事件若久拖不决或处理结果未能令公众信服,将直接影响医院品牌形象,导致患者流失、人才吸引力下降,甚至影响科研合作与政策支持。对宁波市卫健委而言,其监管责任与应急处理能力也面临公众审视,若应对失当,可能损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权威。
强化调查的权威性与透明度。立即由宁波市卫健委牵头,组建包含外部专家(如心血管外科、儿科、麻醉科权威及法律界人士)的独立调查组,确保调查过程的专业性与公正性。调查应全面审查病历资料、手术录像(若法规允许且家属同意)、医疗记录,评估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各环节是否符合规范。定期通过官方渠道(如“健康宁波”公众号、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尤其在关键时间节点(如初步结论、鉴定结果出炉时)主动发声,用事实回应核心质疑,挤压谣言空间。最终调查结论须清晰、详尽,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沟通不足等问题给出明确认定。
积极主动进行舆情回应与沟通。组织舆情监测专班,实时跟踪网络言论动向,对不实信息及时澄清,对过度情绪化言论进行疏导,避免对立升级。邀请权威医学专家或第三方机构通过媒体平台科普“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原则、手术风险与婴幼儿全麻知识,帮助公众理性认知医疗复杂性。主动与有影响力的媒体、大V沟通,提供准确信息,鼓励其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家属的合理诉求(如了解真相、依法维权)表达支持与共情,展现责任单位的人文关怀,缓和对抗情绪。
完善内部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责成涉事医院深刻反思,全面检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审视高风险手术的审批流程、术前评估与知情同意的规范性、术中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及与家属的沟通机制。加强医护人员沟通技巧与伦理培训,确保医疗信息传递准确、充分、及时。对涉事医生暂停执业期间,对其既往病例进行回溯审查,如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推动医院建立更有效的医疗纠纷早期预警和介入机制,防止矛盾积累和激化。
建立健全长效监管与善后机制。宁波市卫健委应以此事件为鉴,在全市医疗系统内开展医疗安全专项检查,特别是对婴幼儿高风险手术的管理进行重点督导。研究完善对类似重大医疗纠纷的标准化应急处理流程,确保未来响应更迅速、沟通更有效。推动建立更加中立、便捷的医疗损害鉴定和纠纷调解渠道,降低患者维权成本。督促医院切实承担起对家属的善后责任,依据最终调查结论和法律裁定,妥善处理赔偿、道歉等事宜,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属的抚慰。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