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00:00 – 2025年11月12日13:00
2025年11月10日,一段记录江苏常州武进区嘉泽镇一名男子殴打一名93岁老人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内容显示,该男子对白发老人有扇耳光、拽头发、将其摁在地上等暴力行为。当日18时16分,当地派出所接到殴打警情后赶赴现场。经初步了解,涉事男子杨某中与其母亲陈某琴因琐事发生口角,随后杨某中对母亲动手殴打。11月11日,嘉泽镇人民政府通报,杨某中已被抓获,具体案情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当地妇联和派出所已派专人上门,为老人提供后续服务与支持。
2025年11月10日00时至2025年11月12日13时,境内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短视频、新闻APP、社交网络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1.9%;负面信息约占43.5%;正面信息约占4.6%。舆情在11月11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1月11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1月11日21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占总量的43.7%,其次为新闻APP占30.1%,社交网络占24.3%。
该时段内,对于“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舆情的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多,达到51.9%;其次是负面舆情,占43.5%;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仅为4.6%。
该时段内,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母亲”、“殴打”、“93岁”、“老人”、“男子”等。
该时段内,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暴力行为的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 据新闻晨报、封面新闻、中国妇女报报道 多家媒体一致强烈谴责江苏常州男子杨某中殴打93岁母亲的暴行,认为此举不仅突破了人伦底线,更涉嫌违法犯罪。新闻晨报指出,对风烛残年的至亲施暴是“法律与道德双重意义上的不可饶恕”,呼吁让施暴者付出应有代价;封面新闻强调,此类行为“绝非家务事”,而是必须依法严惩的恶性事件;中国妇女报则称暴行“禽兽不如”,要求法律零容忍。媒体普遍认为,生养之恩重于山,杨某中的行为不仅践踏了家庭伦理,更对社会文明构成挑战,期待司法部门严厉制裁以儆效尤。同时,舆论聚焦于孝道文化的缺失,警示社会勿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害老”,强调法律惩戒是维护正义的基础。
(二)聚焦家暴的公共属性与违法犯罪本质 据中国妇女报、法治日报、团结报团结网报道 媒体反复强调家暴不是私事,而是公共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国妇女报直言“家暴从来不是家事”,尤其当受害者是弱势老人时,暴行更显卑劣;法治日报在通报案件时指出,警方迅速介入体现了公权力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团结报团结网则通过调查证实母子关系,凸显事件的严重性。这些报道共同呼吁打破“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主张全社会应形成反家暴合力。媒体分析认为,家庭暴力隐蔽性强,需健全干预网络,通过法律手段让施暴者付出代价,同时加强道德教育,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三)讨论孝道文化缺失与社会伦理反思 据封面新闻、新闻晨报、光明网报道 媒体深入反思孝道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滑坡问题。封面新闻指出,当“忙”成为借口,孝道在拖延中淡化,导致一些人丧失道德底线;新闻晨报呼吁“不可忽视孝道文化的传承”,认为此事虽是个案,但警示意义深远;光明网则通过视频细节描述,展现施暴行为对亲情的践踏。报道普遍认为,社会变迁如子女外出务工等,不应成为恶行的辩护,而需重新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媒体建议家庭、社区与社会协同努力,通过文化教育和制度保障,让老年人享有尊严的晚年。
(四)聚焦老年人权益保护与反家暴机制 据环球时报新媒体、光明网、观察者网报道 媒体高度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强调需完善反家暴体系。环球时报新媒体通报了官方上门服务措施,肯定妇联和派出所的及时跟进;光明网详细描述老人被殴打的惨状,呼吁对弱势群体多一份关注;观察者网则结合案件进展,主张健全干预网络以铲除隐蔽暴力。报道指出,物理距离和生存压力不应削弱子女的赡养义务,社会需通过法律、社区服务等多渠道,确保老人安全。媒体还建议加强监控和举报机制,让每位老人都能远离暴力威胁。
(五)肯定公权力介入与后续人文关怀 据法治日报、环球网、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媒体赞扬警方和妇联在事件中的快速响应,认为这展现了公权力的责任感。法治日报提到嘉泽镇派专人上门服务,确保老人需求及时解决;环球网引用官方通报,突出案件侦办与人文关怀并重;中国新闻周刊则强调此类事件需持续跟进,避免老人再受伤害。报道认为,法律惩戒与关怀结合是应对家暴的理想模式,期待当地长期关注老人安置问题。同时,媒体呼吁公众提高对身边弱势群体的警觉,通过微小行动照亮黑暗角落,共同守护社会温情。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江苏一男子殴打九旬母亲”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强烈谴责施暴者,痛斥其违背人伦道德 多数网民对殴打93岁母亲的儿子表达了极端愤怒,用“畜生”“人渣”“连狗都不如”等词汇进行谴责,认为其行为突破人伦底线,不仅殴打年迈母亲,更践踏了孝道与人性。评论中多次强调“93岁老人风烛残年,毫无还手之力”,指出施暴者“丧尽天良”“不配为人”,甚至认为“打码保护施暴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体现出对施暴者的深恶痛绝。
(二)支持法律严惩,呼吁重判或死刑以儆效尤 网民普遍认为此类暴力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惩,强调“家暴不是家事,是违法犯罪”,呼吁对施暴者判处重刑甚至死刑,认为“关几天不足以震慑”“不判刑挑战伦理道德”。部分评论结合“故意殴打”“多次施暴”等情节,主张“故意伤害罪”“虐待老人罪”从严处理,认为只有重判才能彰显法律威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三)深切同情受害者,痛惜老人遭遇与“养儿防老”落空 网民对93岁高龄被殴打老人充满同情,指出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却遭至亲暴力,“哭喊求饶”“躲在厨房”的细节令人心碎。评论中反思“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实中落空,认为“老人93岁仍健在是福分,却被儿子如此伤害”,呼吁社会关注高龄老人的安全与尊严,避免“老无所依”的悲剧。
(四)反思家庭教育与社会根源,批判暴力传承与养老困境 部分评论从根源分析,认为施暴者行为源于“家庭教育失败”(如“惯子如杀子”“从小被母亲打”)、“妈宝男”性格缺陷,或社会重男轻女、养老压力等问题。还有评论指出“农村养老困境”“老人被长期虐待却无力反抗”,认为此类事件暴露了家庭内部暴力隐蔽性强、社会干预不足的问题,需从教育、法律、社会保障多层面解决。
(五)担忧施暴者再犯,建议隔离与机构养老 网民担心施暴者出狱后继续伤害老人,主张“必须将老人与施暴者彻底隔离”,呼吁妇联、社区等机构介入,为老人提供妥善安置(如养老院)。部分评论质疑“仅靠道德约束无法解决问题”,强调“需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老人长期受虐却无人知晓”,认为“家暴零容忍”不仅要惩罚施暴者,更要保障受害者安全。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