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5年第16号台风“塔巴”于9月8日8时50分在广东台山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1级(30米/秒)。随后减弱为热带低压,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广西境内。受其影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出现强风雨天气,其中广西东南部局地降雨量达250-280毫米,南海北部、北部湾阵风8-10级。广东启动防风Ⅲ级应急响应,琼州海峡停运,部分列车停运。目前台风已减弱消散,但需防范持续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本报告对2019年第16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的中国境内网络舆情传播特征进行专题分析。报告基于对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论坛等公开数据的监测与研判,系统梳理了此次台风舆情在生命周期、议题分布、情感倾向、传播主体及渠道等方面的核心特征。
分析发现,“塔巴”台风舆情呈现出“预警期关注集中、影响期互动性强、消退期迅速衰减”的典型生命周期;公众议题聚焦于精准路径追踪、交通出行影响及本地化实况分享;情感整体理性平和,正面情感与官方互动积极;传播模式上演变为“官方主导、媒体扩散、网民共创”的立体化格局。本次舆情应对整体成功,但也暴露出对精细化信息需求回应不足等问题。本报告旨在总结规律,为政府部门未来应对类似气象灾害提供舆情管理与风险沟通的决策参考。
一、 舆情生命周期特征:阶段性演进明显
台风“塔巴”的网络舆情发展与其物理路径高度契合,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1、9月4日-6日,酝酿与预警期(生成至逼近前期)
此阶段舆情热度平稳上升。当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生成消息及预测路径后,舆情关注点开始聚焦。核心议题为台风路径、强度预测(是否会登陆、登陆点在哪)、风雨影响范围预测。网民情绪以好奇、担忧和提醒为主,大量转发官方预警信息,舆情环境相对单纯。
2、9月7日-8日,爆发与影响期(外围影响开始至影响鼎盛期)
此阶段舆情热度达到峰值并维持高位。随着台风外围环流开始影响我国东部沿海,议题迅速从预测转为实况。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自发、实时地分享所在地的风雨实况(如视频、图片)、交通延误/取消信息、学校停课通知、市政设施状况等。此阶段是UGC(用户生成内容)最活跃、信息流最密集、互动性最强的时期,情绪中交织着对灾害的警惕、对应急措施的关注以及对“台风假”的调侃。
3、9月9日,消退与复盘期(影响减弱至消散)
随着“塔巴”减弱,舆情热度呈现断崖式下跌。议题迅速转向对台风整体影响的总结、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价,以及对抢险人员的致敬。公众情绪普遍转为放松和赞扬。此后,舆情场迅速被其他热点话题所取代,生命周期结束。
二、 核心议题分布特征:聚焦风险与应对
在整个舆情周期中,公众讨论焦点集中且明确,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本地化倾向。
1、路径追踪与天气实况议题(最高热度):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动态台风路径图成为全网关注的绝对焦点,被各类媒体和网民无数次转发和引用。超越常规的宏观路径,网民对本地化、精细化的风雨实况信息需求迫切。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地网民拍摄的狂风、巨浪、降雨视频,构成了舆情场中最鲜活的内容。
2、交通出行与民生保障议题(高热度、高关切):这是与公众利益最直接相关的议题,极易形成热点。
航空、铁路:航班大面积取消、高铁停运等信息及其后续处置(退改签政策)是讨论重点。网民普遍对出于安全考虑的停运表示理解,“安全第一”成为主流共识,但同时对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运行:学校停课安排、景区关闭、渔船回港避风等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与点赞,被视为负责任的表现。
3、应急响应与互动议题(高美誉度):涉及消防、公安、交警、市政抢险等一线救援力量的现场作业视频和图片,总能迅速汇聚正能量,收获“致敬”、“辛苦了”等大量好评,成为稳定社会情绪、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压舱石。
三、 情感倾向特征:整体理性平和,正面互动突出
纵观整个舆情场,尽管话题热度很高,但恐慌、抱怨等负面情绪占比相对较低,整体舆情基调趋于理性和平和。
1、主流情绪:警惕与配合。由于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政府预警及时,公众对台风的到来有了充分的心理和行动准备,情绪多以高度警惕和主动配合防控措施为主。
2、正面情绪:认可与致敬。对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对政府果断的“停课停航”决策、对抗险救灾的一线工作人员,网民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广泛的认可、支持和敬意。这种正向情感互动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3、衍生情绪:调侃与“围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部分网民表现出“等风来”的围观心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居家观台风”的经历,甚至对“台风假”进行适度娱乐化解读,这反映了在有效风险管理下公众的从容心态。
四、 信息传播模式特征:多元主体协同与共振
此次舆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广播模式,而是演变为一场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传播。
1、官方主体(主导信源):@中国天气、@中央气象台以及各级地方气象、应急管理部门官方帐号,扮演了信息发布第一信源的角色。其发布的权威、专业信息,被后续所有传播节点引用和放大,设置了舆论场的核心议程。
2、媒体机构(扩散枢纽):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资讯客户端等,凭借其专业采编能力和广泛渠道,对官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解读和扩散,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放大器。
3、广大网民(内容共创与下沉传播):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再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拍摄现场视频、分享亲身经历、互相答疑解惑,生成了海量的UGC内容,实现了信息的本地化、实时化和场景化传播,构成了舆情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底部基础。
4、关键意见领袖(KOL)(解读与引导):一些科普类、本地资讯类KOL积极转发权威信息,并运用自身知识进行解读,起到了消除疑虑、引导理性讨论的积极作用,提升了传播效果。
五、 总结与启示
台风“塔巴”的舆情工作整体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其传播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
1、权威精准的信息是舆情稳定的基石。气象部门的高精度预报从源头上奠定了公众信任,这是后续所有应急措施得以顺利推行、舆情保持理性的根本前提。
2、“官方+媒体+网民”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已成常态。相关部门需主动适应并善用这一模式,明确自身在其中的“主导信源”定位,同时鼓励和引导媒体与网民的良性互动,形成传播合力。
3、公众需求已从“是否受影响”升级为“如何受影响”。未来的风险沟通和信息发布必须更加精细化、本地化、服务化,直接回应公众关于“对我有何影响?我该怎么做?”的核心关切,尤其是在交通、民生等具体领域。
4、可视化、互动化的传播形式效能卓越。动态路径图、现场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远胜于纯文字公告。应急管理部门应加强此类产品的策划与生产能力,提升沟通效率。
5、需持续警惕并快速澄清谣言。尽管本次舆情中谣言未成气候,但其风险始终存在。必须建立7x24小时的舆情监测机制,对谣言苗头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澄清”,守住舆情安全的底线。
六、结语
对台风“塔巴”网络舆情的深度剖析表明,一个公开、透明、互动、高效的应急信息传播体系,是现代化治理中应对自然灾害、疏导社会情绪、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大软实力。建议相关部门可以系统总结本次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为标准流程,并针对发现的不足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应对和风险沟通的现代化水平。
相关阅读推荐:2025 年 8 月网络热点舆情汇总分析报告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