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00:00 – 2025年10月27日13:00
2025年10月25日下午,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称,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25厘米距离,导致其轮椅无法推入飞机,而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进飞机,他怒斥深圳机场对残疾人的态度没人性。深圳机场官方微博在评论区致歉,称对现场服务带来的不便和困扰深表歉意,已第一时间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当晚,深圳机场发文称将立行立改,增加保障人员并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具体措施包括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对于确实无法靠桥的航班,将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数量由1名增加至2名,试点启用前期已研发测试的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10月26日凌晨,郑智化在微博发文回应,称深圳机场已对其道歉,基本上不再追究此事,相信这只是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希望深圳机场能优化对残疾人士的服务和协助。26日,郑智化登机的监控片段曝光,舆论风向反转,有网友质疑深圳航空企图洗白,流出的监控视频经过剪辑,也有网友认为郑智化的表述过度夸大。
2025年10月25日00时至2025年10月27日13时,境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短视频、新闻APP、社交网络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0.3%;负面信息约占40.4%;正面信息约占9.3%。舆情在10月26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0月26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0月27日08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约占总量的37.1%,其次为新闻APP约占36.7%,社交网络约占25.1%。
该时段内,关于“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舆情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50.3%;其次是负面舆情,占比40.4%;正面舆情占比较少,仅为9.3%。
该时段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郑智化”、“深圳机场”、“连滚带爬”、“机场”、“飞机”等。
该时段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深圳机场服务整改措施 据每日经济新闻、深圳机场发布、中国经营报报道 深圳机场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启动核查并公布整改方案。明确将优先为轮椅旅客安排廊桥靠接,无法靠桥时保障人员由1名增至2名,同时试点新型登机连接装置解决高度差问题。机场承认服务与旅客预期存在差距,承诺持续优化流程,展现了快速响应态度。整改措施直接针对行动不便旅客的登机痛点,试图从资源配置和技术升级两方面提升无障碍服务品质。
(二)聚焦郑智化遭遇暴露的无障碍服务短板 据封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经纬报道 25厘米的高度差折射出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断裂。报道指出无障碍建设存在"重硬轻软"问题,技术规范与人性化服务未能有效衔接。民航局虽已出台设备对接标准,但实操中仍因安全规范僵化导致旅客不便。事件揭示设备操作标准化与服务柔性化之间的失衡,暴露出特殊群体出行权益保障机制存在系统性疏漏。
(三)讨论明星维权与普通旅客的响应差异 据潮妈星球、ZAKER、皇城根下刀笔吏报道 数据显示普通残障旅客投诉解决率不足5%,与明星事件48小时内三次官方回应形成鲜明对比。报道指出公共服务存在"身份鸿沟",明星投诉能触发应急预案,而普通旅客常陷入投诉黑洞。学者批评这种差异反映服务体系的优先级错位,强调应建立普惠性响应机制。多起类似遭遇的普通旅客案例显示,系统性问题常被"安全规范"等程式化回复掩盖。
(四)关注事件中的服务态度争议 据新闻晨报、观察者网、新浪财经头条报道 核心争议点在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郑智化控诉司机"冷眼旁观",而机场通报称有两人协助登机。媒体报道出现事实分歧,监控片段显示存在协助但操作仍存缺陷。评论指出需同步改进服务设施与职业素养,强调操作规范不能成为冷漠态度的遮羞布。文化差异论认为两岸服务理念不同,建议建立更人性化的沟通机制。
(五)探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据法治网、团结报、中国新闻网报道 事件引发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实情况的讨论。报道强调法律已明确服务失职的法律责任,但执行层面仍存在监管真空。专家建议建立服务标准白名单制度,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机场服务评级体系。公众期待通过此次事件推动行业技术标准修订,建立设备操作与人文关怀双重评估机制,真正实现从法律文本到服务实践的转化。
该时段内,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大V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质疑郑智化描述的客观性,认为其夸大事实 多数言论指出监控视频显示郑智化并非"连滚带爬",工作人员全程协助其登机。例如陈震同学、八酱日常等称视频中四名工作人员搀扶,流程规范;帝吧官微、西平郡御史等强调升降平台高度受安全规范限制,无法继续抬升;科技九洲君、C科技等批评其用词夸张,有误导公众之嫌。部分评论认为其将正常服务流程渲染成"没人性",存在刻意煽动情绪。
(二)批评郑智化存在对大陆的偏见或恶意 成小直、科技数码说、法国漂等指出其后续言论隐含地域对立,如对比新疆安检、使用"大陆机场刁难"等表述。笪屹超人认为其字里行间存在"对大陆的恶意";战刀007称其"台湾优越感作祟";珠宝君Yu东森斥责其否定工作人员人性,将服务不足上升为系统性歧视。这类观点认为郑智化以偏概全,将个别服务问题政治化。
(三)强调机场服务有改进空间但态度无过失 屠龙的胭脂井、传媒老王等承认20cm高度差需优化,但主张应通过正常渠道反馈而非网络发酵。航空物语、镇长有点帅等认可机场快速道歉及增加保障人员的整改措施;齐宇的车与家、笨笨搞机等认为深圳服务已属行业标杆。部分言论如韩路、姚昱-等指出服务流程存在客观限制,工作人员已尽职,情绪化指控损害基层员工权益。
(四)反思残疾人设施及社会包容度不足 段郎说事、老刀99等指出事件暴露无障碍设施执行漏洞,如《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落实不到位。弗虑弗为认为公众苛责"完美受害者",忽视残疾人的尊严焦虑;她说强调"被服务≠有尊严",基础设施缺陷需系统性改善。Vista看电影、胖哥杨力等质疑普通残障人士能否获得同等关注,反映社会对弱势群体支持体系薄弱。
(五)批评公众人物滥用影响力制造对立 胜利主义章北海、斯图卡98等认为郑智化应就失实描述向机场道歉;孤烟暮蝉、奥卡姆剃刀等指责其谋求特权而非推动建设性改进;金融八卦女、南哥说车等质疑其将多年积怨发泄于单次事件。部分言论如张洲虽认同设施问题,但反对利用明星身份操纵舆论;皇城根下刀笔吏指出其"形容词与事实"的表述差异激化矛盾,损害公共议题讨论空间。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歌手郑智化怒斥深圳机场没人性”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机场服务良好,郑智化言论不实众多网民观看视频后认为深圳机场工作人员对郑智化的服务周到,有年轻小哥帮忙抬腿,多人搀扶协助他登机。而郑智化称‘连滚带爬’‘大陆服务没人性’等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是在歪曲事实、睁眼说瞎话、恶意抹黑机场。他们觉得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不应如此夸大其词,甚至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为了炒作流量或因对大陆不友好而放大情绪。
(二)国内无障碍设施亟待改善不少网民指出国内无障碍设施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机场在残疾人设施方面有改进空间,如深圳机场轮椅服务不完善、登机口缺乏斜坡等,而且其他公共场所也普遍存在对残疾人不友好的情况。像商场在无障碍通道设置石墩,人行道被摩托车、共享单车占据,盲道被占用等。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普遍且公认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升级,以保障残疾人的出行便利。
(三)应理性看待此事,促进机场改进部分网民觉得虽然郑智化的言论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机场在服务特殊群体方面存在不足。他们认为不应该只抓着郑智化的字眼不放,而应借此机会促进机场改善服务,升级设施。机场可以通过组建专门的服务团队、配备特制对接车等方式,更好地保障特殊旅客的需求。
(四)残疾人应与普通人享有同等权利一些网民提出残疾人应该和普通人享有同等权利,而不是特等权利。他们认为部分残疾人的过多需求会让普通人加深对残疾人的异样心理,反而使很多残疾人的处境更尴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残疾人也应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能以‘谁弱谁有理’的心态要求整个社会无限制地迁就。
(五)郑智化人设崩塌,令人失望许多网民对郑智化的言论感到失望,认为他之前打造的爱国人设是假的。他对机场工作人员的指责和对大陆的抹黑,让大家觉得他不把大陆机场工作人员当人看,自以为作为名人、残疾人、台湾人就享有特权。这种虚伪、毫无根据的言论使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被广大民众唾弃。
1. 声誉受损风险:歌手郑智化发文怒斥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没人性”,该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此事,大V和网民也积极参与讨论,负面舆论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尽管深圳机场及时致歉并启动核查,但仍有部分网友对机场的服务质量产生质疑,认为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硬件不达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这可能导致深圳机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损,影响其声誉和口碑,进而对机场的运营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舆情失控风险: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舆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部分网友对郑智化的说法表示支持,认为机场应该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另一部分网友则对郑智化的言论提出质疑,认为他夸大其词,甚至指责他“矫情”“没品”。随着监控视频的曝光,舆论风向发生反转,更多网友开始批评郑智化。这种舆论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舆情进一步失控,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3. 法律风险:虽然目前事件主要集中在舆论层面,但如果郑智化或其他相关方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如果郑智化认为机场的服务存在过错,导致他身体或精神上受到伤害,他可能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机场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如果机场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4. 行业影响风险:深圳机场作为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次事件不仅对深圳机场自身造成了影响,也可能引发公众对整个航空行业服务质量的质疑。其他机场可能会面临类似的舆论压力,需要加强对特殊旅客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此外,事件还可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使其加强对航空行业的监管,出台更加严格的服务标准和规范。
1. 加强沟通与解释:深圳机场应进一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通报事件的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详细的情况说明,解释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高度差的原因,以及机场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同时,积极回应网友的质疑和关切,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消除公众的误解和疑虑。
2.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深圳机场应以此事件为契机,全面审视并优化特殊旅客的服务保障细节。加大对无障碍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确保升降车等设备与飞机机型匹配,能够满足残疾人等特殊旅客的需求。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旅客提供帮助。此外,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对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 加强舆情监测:舆情监管单位和深圳机场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舆情有恶化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回应。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确保网友理性讨论等方式,化解负面舆论,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4. 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合作:深圳机场应积极与媒体和公众合作,共同推动航空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邀请媒体对机场的改进措施和服务情况进行报道,展示机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同时,鼓励公众对机场的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5. 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管理:深圳机场应加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处理事件过程中依法依规进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与旅客沟通和处理纠纷时,注重保留相关证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法律诉讼。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