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00:00 – 2025年11月11日00:00
2025年11月7日,一位名叫“劳枝数到三”的河北IP女主播模仿2023年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在直播中多次模仿其在法庭上的辩解发言,引起部分网友反感。红星新闻记者私信当事博主询问其对“网友指责其模仿”的回应,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视频平台客服表示会核实处理网友举报,若违反平台规则将对博主账号作出处罚,同时加强监管。7日17时许,涉事女主播账号被禁言,账号名称、作品均不再显示。当晚,抖音黑板报通报,经核查,涉事账号不当蹭热模仿犯罪人员,宣扬暴力犯罪,博取流量,严重违反《抖音社区自律公约》,已对该账号作无限期封禁处置。此外,有网友报料称平台上借劳荣枝博流量的账号不止这一例,截至11月8日11时,搜索平台内“枝性美”话题,有2197人带着该话题发布视频,总播放量达3033.9万,最早发视频时间可追溯至去年11月。涉劳荣枝视频主要分AI劳荣枝形象、主播做劳荣枝仿妆、对口型模仿劳荣枝说话或以相关音频为背景音乐制作视频三类。11月8日,劳荣枝案被害人家属熊先生得知情况后表示家人很不高兴,呼吁公众不要模仿死刑杀人犯,得知一些模仿劳荣枝账号已遭无限期封禁后,希望平台继续加强监管。记者已向平台举报电话反映相关情况,工作人员称将展开核实调查。
2025年11月07日00时至2025年11月11日00时,境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舆情信息约16,312条。主要传播平台为社交网络、新闻APP、短视频等。总体情感倾向以负面为主。其中,负面信息约占48.6%;中性信息约占42.9%;正面信息,占8.5%。舆情在11月08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1月08日11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1月08日10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7.5%,其次为新闻APP占17.3%,短视频占16.6%。
该时段内,关于“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舆情情感倾向中,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48.6%;其次是中性舆情,占42.9%;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仅为8.5%。
该时段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模仿”、“劳荣枝”、“封禁”、“女主播”、“无限期”等。
该时段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主播为流量无底线模仿犯罪人员 据新京报、新闻晨报、人民网评报道,名为"劳枝数到三"的主播通过模仿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博取流量,其行为引发舆论强烈谴责。主播在直播中多次复刻劳荣枝法庭辩解场景,账号昵称和内容均与恶性犯罪案件高度关联。此类"审丑闹剧"不仅违背《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中关于抵制低俗媚俗、宣扬健康格调的要求,更可能误导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多家媒体指出,将罪犯作为流量密码的行为,反映出部分主播价值观扭曲,为追求热度不断突破道德底线。
(二)聚焦平台监管漏洞与同类账号泛滥 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大河报报道,借劳荣枝引流的账号已形成规模化现象。数据显示,"枝性美"话题累计2197个账号发布视频,总播放量超3030万,内容涵盖AI换脸、仿妆、对口型模仿等多种形式。记者调查发现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11月的相关视频,显示平台在敏感内容审核方面存在滞后性。尽管涉事主播已被无限期封禁,但仍有大量同类账号未被处理,暴露出内容审核机制的系统性漏洞。
(三)讨论犯罪娱乐化对公序良俗的冲击 据新闻晨报、半月谈、听中国报道,模仿恶性罪犯的行为构成对法治精神的亵渎。劳荣枝案件造成7人死亡、多个家庭破碎,将其庭审场景娱乐化不仅伤害受害者家属情感,更可能模糊公众对犯罪严重性的认知。多家官媒强调,此类行为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若放任犯罪戏谑化、罪犯偶像化的趋势发展,将导致"犯罪获利"的错误价值观传播,尤其对青少年群体产生恶劣示范效应。
(四)聚焦网络生态治理多方责任 据法治日报、光明网、中国能源报报道,事件揭示网络空间治理需形成多方合力。平台方虽及时封禁涉事账号,但更应建立预防机制,通过算法优化主动拦截违规内容。同时,用户应提高媒介素养,通过不观看、不传播、及时举报抵制不良内容。法律专家指出,现有《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宣扬暴力犯罪"有明确处罚条款,建议完善司法解释,对恶意消费重大刑事案件的网红建立黑名单制度。
(五)关注历史案件网络传播的伦理边界 据观察者网、中国新闻周刊、潇湘晨报报道,劳荣枝案作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陈年旧案,其网络传播存在特殊敏感性。媒体梳理发现,该案相关仿妆视频早在2022年就出现,显示部分网红长期利用恶性案件进行"冷饭热炒"。专业评论指出,历史刑事案件的传播应遵循客观真实原则,避免艺术化改编导致事实扭曲。建议平台建立重大案件传播白名单,对涉及命案等严重犯罪的内容实施分级管理,防止历史伤痛被商业流量二次消费。
该时段内,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大V们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强烈谴责主播无底线博流量行为众多评论批评该主播为博取关注毫无道德底线,模仿杀人犯的行为令人愤慨。普遍认为这种将恶性犯罪娱乐化的操作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衅,反映出部分网络创作者价值观扭曲。网友痛斥此类行为不仅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更可能误导青少年形成错误价值观,部分言论直指其"泯灭人性""比杀人犯更可怕",强调娱乐必须坚守法律与道德边界。
(二)呼吁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与责任追究大量观点聚焦平台监管责任,指出此类恶性事件暴露审核机制漏洞。舆论要求平台从算法推荐、关键词过滤、人工复核等多维度完善前置审核,而非仅做"事后诸葛亮"。部分评论提出应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防止违规者更换账号"转世重生",同时建议追究传播此类内容的连带责任,推动平台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准入标准。
(三)关注受害者家属的二次伤害问题多个观点强调模仿行为对受害者家属的持续性伤害,认为将杀人犯言行娱乐化等同于"在伤口撒盐"。评论指出犯罪造成的创伤具有长期性,此类直播通过消解犯罪严重性,实质是对受害者的再度侮辱。部分法律界人士援引《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则,认为即便不构成违法,也应对受害者家属主张民事救济权利。
(四)批判流量至上的畸形行业生态舆论深入反思"黑红也是红"的行业弊病,揭示部分从业者为流量突破人性底线的生存逻辑。评论指出当前内容创作领域存在"审丑经济"产业链,算法推荐机制客观上助推极端内容传播。有观点担忧这种"毒流量"蔓延将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建议建立网络内容分级制度与正能量流量扶持机制,重构健康的内容价值评估体系。
(五)支持平台从严处罚并完善法规多数声音支持抖音无限期封禁措施,认为此举彰显平台治理决心。法律从业者从《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角度论证处罚正当性,建议将此类行为纳入失信惩戒范畴。部分意见提出应推动立法明确"犯罪娱乐化"的法律责任,建立主播黑名单数据库,通过提高违法成本遏制类似事件再生。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主播模仿劳荣枝起号被封禁”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主播行为应遵守法律道德众多网民认为主播的行为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不能以暴力或低俗作为娱乐手段。像此次模仿已伏法罪犯劳荣枝的主播,其行为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挑战。主播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更应该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主播为了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不仅会损害自身形象,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二)应严管不当直播内容不少网民呼吁对这类恶意哗众取宠的不当直播内容进行严格管理。在网络时代,直播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部分主播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采用各种极端、低俗甚至违法的方式进行直播。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还可能对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误导。因此,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清朗。
(三)模仿罪犯行为不可取网民们普遍认为模仿罪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行为不仅有害社会,还伤害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情。劳荣枝是一个犯下严重罪行的罪犯,她的行为给众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主播模仿她的言行,将犯罪行为娱乐化,是对司法严肃性的亵渎,也是对社会正义的挑战。同时,这种行为还可能引发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让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犯罪行为可以被模仿和调侃,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正常秩序。
(四)平台封禁决定正确很多网民对平台封禁该主播的决定表示支持和认可,认为这是维护网络环境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正确举措。平台作为直播内容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此次平台认定主播的行为属于“宣扬暴力犯罪”,违反社区公约,并对其账号进行无限期封禁,体现了平台对规则的坚守和对社会良知的维护。这不仅是对违规主播的惩罚,也是对其他主播的警示,提醒他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网络创作要有底线网民强调网络创作应该有底线,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突破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的界限。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和传播内容。网络创作应该以积极、健康、正面的内容为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无论是主播还是其他网络创作者,都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优质的作品来丰富网络文化,而不是用低俗、违法的内容来污染网络环境。
(一) 风险分析
1. 社会价值观扭曲风险:部分主播为博流量模仿罪犯劳荣枝,将严肃的犯罪案件娱乐化,这种行为会严重误导公众,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劳荣枝身负多条人命,其犯罪行为给多个家庭带来了巨大伤痛,而主播却将法庭上的严肃场景当作娱乐素材,模糊了大众对犯罪和法律的认知,使人们对犯罪的严重性和法律的权威性产生错误理解。长此以往,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降低公众对犯罪的警惕性和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例如,一些年轻人可能会认为犯罪行为可以被当作一种娱乐形式,从而忽视了犯罪的后果和危害。
2. 受害者及其家属二次伤害风险:劳荣枝的犯罪行为让受害者及其家属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而主播模仿劳荣枝的行为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受害者家属看到有人模仿罪犯并将其犯罪行为娱乐化,会再次勾起他们痛苦的回忆,加重他们的心理创伤。如劳荣枝案被害人家属熊先生得知模仿账号后,表示非常不高兴,呼吁停止此类模仿行为。这种二次伤害不仅会影响受害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引发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
3. 网络环境恶化风险: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借劳荣枝博流量的账号,通过搜索“枝性美”话题,有众多用户带着该话题发布视频,播放量巨大。这些涉劳荣枝视频主要包括AI劳荣枝形象、主播做劳荣枝仿妆、对口型模仿劳荣枝说话等,为了流量宣扬暴力犯罪,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的清朗。如果这种“犯罪娱乐化”的风气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吸引更多人效仿,导致网络空间充斥着不良内容,影响广大网民的上网体验,也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4. 平台监管难度增加风险:虽然平台及时封禁了涉事主播账号,但网络上仍然存在大量借劳荣枝博流量的账号,这说明平台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平台需要面对海量的内容和账号,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类违规行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违规内容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增加了平台监管的难度。例如,一些AI劳荣枝形象的视频,通过技术手段处理,更难以被平台识别和判断是否违规。
5. 法律和道德底线被挑战风险:主播模仿罪犯劳荣枝的行为严重挑战了法律和道德底线。在道德层面,这种娱乐化犯罪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和谴责。在法律层面,虽然目前该行为可能没有直接违反具体的法律条文,但它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可能会引发更多人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