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00:00 – 2025年10月23日13:00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祥瑞家园小区发生一起严重电梯人为破坏事件。小区内50部电梯中,有23部电梯的钢绳被人恶意切割,所幸电梯检修人员在日常巡检中及时发现隐患,未造成人员伤亡。事发当日,该小区电梯检修人员按惯例对小区电梯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多部电梯钢绳存在明显人为切割痕迹,经逐部核查统计,共计23部电梯遭不同程度损坏,损坏部位集中于关键承重钢绳,一旦电梯投入运行,极有可能引发轿厢坠落等重大安全事故。险情发现后,检修人员第一时间对受损电梯采取停机锁定措施,并将情况上报至小区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核实情况后,迅速向辖区公安机关报警。10月21日,赛罕区公安机关接群众报警称“祥瑞家园小区电梯疑遭人破坏出现故障”后当即立案侦查。10月2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现已对涉嫌损坏电梯缆绳的犯罪嫌疑人毛某某(男,37岁)、高某某(女,37岁)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案件进一步侦办中。目前,受损电梯已停用抢修,于23日陆续恢复运行。
2025年10月21日00时至2025年10月23日13时,境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新闻APP、短视频、社交网络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4.8%;负面信息约占39.0%;正面信息约占6.2%。舆情在10月23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0月23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0月23日10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舆情主要集中在新闻APP平台,相关舆情量约占总量的39.6%,其次为短视频约占35.9%,社交网络约占22.1%。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舆情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多,达54.8%;负面舆情次之,占比39.0%;正面舆情较少,占比为6.2%。
该时段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电梯”、“钢绳”、“小区”、“23部”、“切割”等。
该时段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警方迅速立案及嫌疑人刑拘进展 据新京报、澎湃新闻、新快报报道 10月21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祥瑞家园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人为切割,警方接警后迅速立案侦查,并于次日锁定犯罪嫌疑人毛某某(男,37岁)和高某某(女,37岁),依法予以刑事拘留。该事件涉及刑事案件,警方强调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多份报道指出,嫌疑人破坏的钢绳集中于电梯关键承重部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目前,警方已对受损电梯进行全面取证,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抢修。公众对警方高效处置表示关注,同时呼吁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聚焦电梯巡检及时避免重大安全事故 据新快报、成都商报、新周刊报道 此次事件中,小区电梯检修人员在例行巡检时发现多部电梯钢绳存在明显人为切割痕迹,随即采取停机锁定措施,避免了电梯投入运行后可能引发的轿厢坠落等致命事故。报道强调,受损的23部电梯占小区电梯总数的近一半,若非检修人员及时发现隐患,后果不堪设想。媒体高度评价巡检机制的重要性,并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电梯安全关乎居民生命安全,需加强日常维护与监管。
(三)讨论人为破坏电梯的潜在公共安全风险 据新快报、广州日报、观察者网报道 事件中,23部电梯的钢绳被恶意切割,且损坏集中于关键承重部位,一旦电梯运行可能导致钢绳断裂、轿厢急速下坠等极端事故。媒体分析称,此类行为不仅威胁居民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群体性恐慌。部分报道引用法律专家观点,指出破坏电梯等特种设备涉嫌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处死刑。公众对此类蓄意破坏行为的恶劣性质表示强烈谴责。
(四)聚焦嫌疑人动机及案件法律定性争议 据成都商报、法治日报、检察日报报道 犯罪嫌疑人毛某某和高某某的作案动机尚未公布,引发公众猜测。媒体报道指出,二人可能涉及与物业或业主的纠纷,但具体原因需待警方调查。法律界人士强调,根据《刑法》第118条,破坏电梯缆绳若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便未造成实际损害,仍构成犯罪,可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部分舆论呼吁司法部门从严从快处理,以震慑类似违法行为。
(五)关注受损电梯抢修进展及后续管理措施 据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手机光明网报道 事发后,小区业委会紧急停用受损电梯,并协调检修单位进行抢修。截至23日,受损电梯已陆续恢复运行,但部分居民仍对电梯安全性存疑。媒体报道称,此次维修费用预计高达数十万元,后续可能通过法律途径向嫌疑人追偿。此外,业主委员会计划加强小区安防,如加装监控设备、增加巡检频次等,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公众呼吁物业和监管部门提升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
该时段内,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大V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强烈谴责行为恶劣,定性为杀人未遂或危害公共安全 多位大V指出该行为主观恶意极强,23部电梯的承重钢绳被恶意切割,极有可能导致轿厢坠落引发重大伤亡。韩路认为这是"妥妥杀人未遂",吴佩称其"主观恶意极坏,杀人未遂",段郎说事强调钢绳断裂会导致自由落体式坠落且生还率为零。蘑菇聊车、宿艺等人均认为该行为构成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LAC-庆舍直斥"人心怎么能坏成这种程度",显示出对犯罪恶性的集体愤怒。
(二)聚焦法律定性,主张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法律相关博主重点分析该行为的刑法定性,段郎说事明确指出符合《刑法》第114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行为犯"无需实际伤亡即构罪。小议国事对比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后强调应择重处罚,法职_庞九林律师补充说明量刑幅度在3-10年,若造成伤亡最高可判死刑。张三同学、韩东言等均支持该行为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张栋伟更提出可能涉及恐怖主义性质的讨论。
(三)强烈呼吁从严从重惩处 多数言论表达严惩诉求,V去痛片直接质问"能枪毙吗",名人张聊建议"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重罚",闲云战鹤强调"绝不能纵容,必须依法追责以儆效尤"。全球IT数码排行榜指出"法律红线碰不得",宿艺呼吁"别放过他",显示出舆论对司法惩戒力度的强烈期待,普遍认为需通过重刑震慑类似犯罪行为。
(四)质疑犯罪动机与行为逻辑 超过10位博主提出动机困惑,孙少军09反问"做这种事的目的是为啥,报复社会吗",成小直发出"这两人想干嘛"的疑问,老卜说车推测是否涉及"竞争"因素。地瓜熊老六、吴佩等均表示难以理解破坏行为的好处动机,北京懂爷用"社会上神经病太多"的表述反映公众对反常犯罪心理的困惑,体现出对犯罪根源探究的社会需求。
(五)强调公共设施安全重要性 多个观点延伸至公共安全体系建设,LAC-庆舍指出"电梯安全关乎居民生命",全球IT数码排行榜强调"公共设施安全需要共同守护"。态度岛肯定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消除隐患的价值,韩路通过"坏到家"的谴责反向凸显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类观点超越个案本身,指向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诉求。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内蒙古一小区23部电梯钢绳遭破坏”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严惩凶手众多网民对切割电梯钢绳的凶手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认为他们的行为漠视数千居民安危,必须严惩不贷。不少人提出应按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判,甚至建议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让凶手牢底坐穿。他们觉得这种行为性质恶劣,若不重判,凶手出来可能继续危害社会。例如有人指出这是蓄意谋杀、反社会人格的表现,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制裁,没收全部财产等,以起到震慑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后怕与庆幸很多网民表达了后怕的情绪,认为生活中处处潜藏风险,此次事件让人感到恐惧。他们庆幸电梯检修人员专业且警觉,及时发现了隐患,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有人提到想到几十个电梯先后坠落的场景就觉得可怕,还有人表示现在坐电梯都有了阴影。同时,他们对检修人员表示了赞扬和感谢,认为他们的行为拯救了全小区的人。
(三)猜测凶手身份与动机网民们对凶手的身份和动机进行了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是专业人士所为,可能是物业、维保人员或被辞退且心怀怨恨的人,也有人猜测是业主委员会为了套取维修基金。对于动机,部分人觉得是报复社会,也有人推测和撒钉子扎轮胎类似,是为了挣一波维修费。还有人怀疑是否存在境外恐怖势力的侵入,认为这种隐蔽且有预谋的行为可能背后有恐怖组织支持。
(四)将此行为定性为恐怖袭击部分网民将此次切割电梯钢绳的行为定性为恐怖袭击,认为这是针对不特定普通人的袭击,与传统恐怖袭击类似。他们觉得这种行为造成了社会恐慌,危害极大,必须引起重视。有人指出这是一种隐蔽的恐怖手段,其目的是制造社会混乱,影响恶劣。
(五)关注公共安全与法律适用不少网民关注此事涉及的公共安全问题,认为这是典型的危害公共安全行为,应适用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他们提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杀人罪等法律条款,讨论凶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也有人对电梯的安全管控提出了意见,希望物业加强对电梯的管控排查,不能走过场,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1. 社会恐慌风险:此次事件中,小区内50部电梯中有23部电梯的钢绳被恶意切割,且损坏部位集中于关键承重钢绳,一旦电梯投入运行,极有可能引发轿厢坠落等重大安全事故。虽然检修人员及时发现隐患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一事件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众多网民表达了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如“细思极恐,以后坐电梯都发抖了”“天天坐电梯,这下心里慌得很”等。这种恐慌情绪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2. 舆论质疑风险:部分网民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和背后是否存在其他因素表示质疑。一些人猜测可能与物业、电梯公司或维保部门有关,如“物业公司要动维修基金的蛋糕”“是不是和电梯公司有仇的人干的”等。此外,还有网民对物业的管理和监控系统提出质疑,认为物业在电梯被破坏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如“那物业在干嘛?一点没发现?如果破坏一台两台没被发现我觉得可能,破坏那么多台物业没发现,物业也是放在那看的吗”。这些舆论质疑可能会引发公众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任危机。
3. 法律适用和量刑争议风险: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网民普遍认为应严惩,但在法律适用和量刑上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网民认为应以故意杀人罪或恐怖袭击罪定罪,要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如“这个凶手抓到应该判死刑立即枪毙”“这是恐怖袭击啊,要凌迟处死”等;而也有一些法律专业人士认为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在3到10年之间量刑。这种争议可能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认知。
4. 安全管理漏洞风险:从事件中可以看出,小区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犯罪嫌疑人能够轻易进入电梯机房并切割多部电梯的钢绳,说明电梯机房的门禁管理、监控系统等可能存在缺陷。此外,电梯的日常巡检虽然及时发现了隐患,但也反映出在巡检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盲区或不规范的地方。这些安全管理漏洞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5. 后续影响风险:该事件不仅对祥瑞家园小区的居民造成了影响,也可能会引起其他小区居民对电梯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同时,这一事件也可能会对当地的物业管理、电梯维保等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促使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此外,如果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物业、电梯公司等存在关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
1.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应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作案动机、案件进展等,以回应社会的关切和质疑。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缓解社会恐慌情绪。同时,在发布信息时应注重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
2. 加强舆情监测:组织专业的舆情监测团队,实时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和回应负面舆情。对于网民的质疑和争议,应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回应和解释,确保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安全专家等对事件进行解读,说明法律适用和量刑的依据,消除公众的误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正面案例,如检修人员及时发现隐患避免事故发生等,增强公众对安全管理的信心。
3. 依法处理案件:责任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对案件进行侦查和处理,确保司法公正。在法律适用和量刑上,应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情节,准确适用法律条款,做到不枉不纵。同时,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案件的处理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应认真对待并加以考虑。
4. 加强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应组织对祥瑞家园小区及其他小区的电梯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电梯机房的门禁管理,安装监控设备,确保电梯机房的安全。同时,规范电梯的日常巡检制度,提高巡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确保巡检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还应加强对物业管理、电梯维保等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5.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电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在小区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等,向居民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援方法。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电梯维保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6. 建立长效机制: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应建立健全电梯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对电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