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2 月作为年末关键节点,叠加冬季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消费旺季、生产冲刺等多重因素,网络舆情风险呈现“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交织、民生关切与行业痛点叠加”的特征。本报告聚焦森林防火、供暖保障、有序用电、冰雪旅游、流感防控、双十二购物节、灾害天气、农民工欠薪治理、安全生产九大核心领域,系统分析各领域舆情风险演化逻辑、传播路径及敏感点,精准识别高风险舆情场景,为政府部门、行业主体及相关机构提前部署提供专业支撑。
一、12 月舆情风险总体态势研判
(一)风险生成背景
气候因素:冬季极端天气多发,自然风险连锁传导
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预测,2025年12月至2026年2月,我国大部地区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但冷暖起伏显著,华中西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有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引发道路结冰、线路覆冰、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还将通过影响交通出行、电力供应、供暖保障等民生领域,间接触发连锁性舆情反应。如低温天气导致的供暖中断、暴雪引发的交通滞留、冰冻造成的电力故障等,均易成为舆情爆发点。
社会因素:年末活动集中,多重风险交织叠加
12 月作为年度收尾阶段,社会经济活动呈现“消费集中、生产冲刺、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双十二”购物节带动线上线下消费热潮,同时也推高消费维权舆情风险;建筑施工、工矿企业进入年终赶工阶段,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上升;农民工工资结算进入关键期,欠薪治理舆情敏感性增强;冰雪旅游进入黄金季,景区安全与服务质量问题易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医疗资源保障等话题易引发公众讨论,多重风险相互交织,增加了应对的复杂性。
传播因素:新媒体裂变传播,舆情发酵速度加快
年末节日氛围浓厚,网民在线时长增加,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一方面,民生类、安全类负面事件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快速扩散,形成“事件曝光 — 情绪发酵 — 全网关注”的传播链条;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对事件进行夸大解读、虚假宣传,加剧舆情极化。如冰雪旅游中的安全事故、消费纠纷中的违规行为等,经网络放大后极易引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舆论关注,给舆情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二)总体风险特征
民生导向性突出:供暖、用电、消费、出行等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成为舆情风险高发区。这类舆情直接触及公众核心利益,易引发广泛共情与参与,舆情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风险关联性强:单一领域的风险事件跨领域传导,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如灾害天气或许同时引发交通瘫痪、电力中断、供暖停止等多重问题,进而触发系列舆情;安全生产事故或许牵连监管责任、企业资质等深层议题,引发连锁性讨论。
敏感时段集中:“双十二”购物节、元旦假期前后等时段,网民关注度高、传播渠道活跃,相关领域的负面事件易在短期内形成舆情高峰;周末及夜间等监管薄弱时段,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天气等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增加,且处理响应难度较大,易导致舆情升级。
舆论诉求多元:网民对年末舆情事件的诉求呈现“维权与监督并重”的特点。在消费维权、欠薪治理等领域,网民主要诉求集中在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在安全生产、灾害防控等领域,网民更关注监管责任落实、应急处理效率及制度完善等深层问题,舆论监督属性突出。
二、重点领域舆情风险精准研判
(一)森林防火:高风险领域,人为因素引发舆情概率大
风险核心点
人为违规用火引发火灾:冬季森林草原区域枯草、落叶堆积密集,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部分群众在林区违规用火(如祭祀、取暖、野炊)易引发火灾,若处理不及时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将引发舆论对监管缺位、处理不力的质疑。
火灾处理不当衍生舆情:火灾发生后,若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救援进展不透明、伤亡数据瞒报漏报等情况,易引发网民猜测与不满;此外,火灾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周边群众安置等问题,亦可成为舆情讨论焦点。
跨区域火灾引发责任争议:若火灾涉及多个行政区域,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协同处理不顺畅等问题,引发网民对区域间协作机制的质疑。
风险传播逻辑
违规用火行为曝光→火灾损失与救援进展引发关注→舆论质疑监管责任与处理效率→虚假信息扩散加剧恐慌→民生保障问题引发次生舆情→跨平台讨论形成舆情高峰。
(二)供暖保障:中高风险领域,民生痛点易引发共情
风险核心点
供暖不达标引发投诉:部分地区因管网老化、设备故障、热源不足等问题,导致供暖温度不达标,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易引发集中投诉与舆情吐槽;尤其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供暖保障问题,更易触动公众情绪。
突发故障导致停暖:极端低温天气可引发供暖管道冻裂、供暖设备故障等问题,造成突发性停暖,若抢修不及时、信息发布不透明,将引发居民不满,进而升级为舆情事件。
供暖收费与服务争议:部分供暖企业存在乱收费、强制收费等问题,或在供暖期结束后拒绝退还保证金,引发消费者维权舆情;此外,供暖服务热线不通、维修人员响应迟缓等服务态度问题,也会成为舆情导火索。
风险传播逻辑
停暖事件发生→居民投诉与信息爆料→特殊群体困境引发共情→舆论质疑企业责任与政府监管→不实信息扩散激化矛盾→要求补偿与问责的呼声高涨。
(三)有序用电:中高风险领域,供需矛盾易触发舆情
风险核心点
电力短缺导致拉闸限电:冬季供暖、用电负荷激增,部分地区或将出现电力供需失衡,引发有序用电或拉闸限电措施。若限电范围不明确、通知不及时,或涉及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场所,易引发公众不满与舆情争议。
电力故障处理不当:极端天气可导致电网线路覆冰、倒杆断线等故障,造成区域性停电。若抢修进展缓慢、信息发布不及时,或未做好特殊用户(如重症患者、孕妇)的用电保障,将引发舆情批评。
企业违规用电引发质疑:部分高耗能企业若未严格执行有序用电政策,仍违规超负荷生产,被媒体曝光后将引发舆论对“政策执行双标”的质疑,要求监管部门严肃追责。
风险传播逻辑
限电 / 停电事件发生→公众吐槽与权益诉求→重点场所受影响引发担忧→违规用电案例曝光激化矛盾→舆论要求信息公开与责任追究。
(四)冰雪旅游:中高风险领域,安全与服务问题成焦点
风险核心点
安全事故引发舆论关注:滑雪场缆车故障、游客摔伤、冰雪漂流侧翻等安全事故,易成为舆情热点;尤其涉及游客重伤、死亡的事件,易引发对景区安全管理、设施维护、保险赔付等问题的深度讨论。
服务质量短板暴露:冰雪旅游热度攀升导致部分景区接待能力不足,出现排队时间过长、餐饮价格虚高、住宿条件恶劣、导游服务差等问题,引发游客投诉;“黑车”“黑教练”扰乱市场秩序,也可能成为舆情导火索。
虚假宣传与消费陷阱:部分景区或旅游平台存在虚假宣传(如夸大冰雪景观、隐瞒高风险项目)、强制消费、套餐服务“缩水”等问题,游客维权困难时易通过网络发声,引发消费维权舆情。
风险传播逻辑
安全事故 / 消费纠纷发生→游客网络爆料与维权→其他游客跟风吐槽形成共鸣→媒体曝光违规问题→舆论质疑景区管理与监管责任→要求整改与追责的呼声升级。
(五)流感防控:中风险领域,政策与资源保障成热点
风险核心点
疫情扩散引发恐慌情绪:冬季流感高发期,若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且疫情数据发布不及时、不透明,易引发公众恐慌,甚至出现抢药、囤药等非理性行为,加剧舆情波动。
医疗资源挤兑引发不满:若医院发热门诊排队过长、床位紧张、药品短缺等问题突出,将引发患者及家属不满,质疑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防控政策落实不到位。
防控政策调整引发讨论:若各地针对流感防控出台新政策(如疫苗接种、公共场所管控等),通常会引发公众对政策科学性、必要性的讨论,部分群体因政策调整产生抵触情绪,需警惕负面舆情扩散。
风险传播逻辑
疫情扩散 / 医疗资源紧张→公众吐槽与诉求表达→不实信息引发恐慌→防控政策调整引发争议→多元舆论交织形成舆情热点。
(六)双十二购物节:中高风险领域,消费维权舆情集中爆发
风险核心点
商品质量与虚假宣传问题:线上购物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可能出现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问题,如服饰家居用品质量瑕疵、电子产品功能不符、食品保质期异常等,引发消费者投诉。
促销套路引发不满:部分商家通过“先涨后降”“虚假折扣”“满减陷阱”等促销套路吸引消费者,实际优惠力度与宣传不符,易引发消费者反感;此外,预售商品发货延迟、定金不退等问题,也将成为舆情导火索。
售后维权困难:消费者遭遇商品质量问题后,常面临商家推诿扯皮、平台监管不力、售后客服失联等情况,维权过程耗时费力,进而引发网络投诉与舆情曝光;预付卡消费、培训课程“考不过退费”难以兑现等问题,在购物节期间易集中爆发。
风险传播逻辑
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商品质量 / 促销套路引发不满→售后维权困难→消费者网络爆料与集体投诉→媒体曝光与舆论谴责→要求退款、追责与行业整改。
(七)灾害天气:高风险领域,次生灾害与应急处理成焦点
风险核心点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广泛:暴雪、冰冻天气易导致道路结冰、桥梁封闭、航班延误取消、铁路停运等,引发交通大面积滞留,影响公众出行;同时,低温冰冻可造成电力、通信线路中断,影响民生保障,引发系列舆情。
地质灾害次生风险:部分山区因雨雪天气引发滑坡、泥石流、落石等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若预警不及时、转移安置不到位,将引发舆论质疑。
应急处理效率引发争议:灾害天气发生后,若相关部门应急响应迟缓、抢险救援不及时、信息发布不透明,或救灾物资调配不合理、滞留人员安置不当,将加剧公众不满,升级为舆情事件。
风险传播逻辑
灾害天气发生→交通 / 电力 / 民生受影响→公众网络爆料与诉求→质疑预警与应急处理能力→次生灾害引发新的舆情点→舆论要求问责与改进。
(八)农民工欠薪治理:中风险领域,民生关切易引发共鸣
风险核心点
欠薪事件集中曝光:年末是农民工工资结算的关键期,部分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等原因,出现农民工欠薪问题,若维权渠道不畅,农民工往往通过网络爆料、集体上访等方式维权,引发舆情关注。
讨薪过程引发冲突:过激讨薪行为(如围堵企业、堵塞交通),或企业与农民工发生冲突,常被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对欠薪企业的谴责与对农民工权益的同情,同时也易引发对相关部门监管缺位的质疑。
欠薪治理成效引发讨论:公众关注政府部门欠薪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若存在投诉处理不及时、案件查办不力、“根治欠薪”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将引发舆论对治理成效的质疑,要求加强监管、严肃追责。
风险传播逻辑
欠薪事件发生→农民工维权无果→网络爆料引发共情→舆论谴责欠薪企业→质疑政府监管责任→要求查处与赔偿→关注治理成效。
(九)安全生产:高风险领域,责任追究成舆论焦点
风险核心点
重点行业事故多发:建筑施工、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因年末赶工、设备老化、违规操作等原因,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上升,尤其高处坠落、火灾爆炸等事故,易引发广泛关注。
瞒报漏报加剧舆情:部分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后,为逃避责任采取瞒报、漏报、迟报等行为,一旦被曝光,将引发舆论强烈谴责,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与企业声誉。
监管责任引发深度讨论:安全事故发生后,舆论不仅关注事故本身的伤亡情况与救援进展,还会深入追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若存在监管缺位、失职渎职等问题,将引发更强烈的舆情反弹。
风险传播逻辑
安全事故发生→企业瞒报 / 迟报→网络曝光引发关注→媒体调查揭露违规问题→舆论谴责企业与监管部门→要求追责与制度完善→行业安全整治引发后续讨论。
三、舆情风险传播规律与敏感点识别
(一)传播规律分析
传播渠道:短视频平台成舆情首发主阵地
从以往的舆情事件来看,超过半数的首发渠道为短视频平台,其次为社交媒体及政务投诉平台。短视频凭借“直观、生动、易传播”的特点,能快速引发网民关注与共鸣,如冰雪旅游中的安全事故、农民工讨薪现场等,经短视频传播后可在数小时内形成舆情高峰;而社交网络、自媒体平台则成为舆情发酵与深度讨论的主要平台,意见领袖与媒体的参与将推动舆情进一步升级。
传播周期:民生类舆情发酵快、持续久
供暖保障、有序用电、消费维权等民生类舆情,传播周期通常为 3-7 天,呈现“快速升温、缓慢回落”的特征。这类舆情因触及公众核心利益,初始传播速度极快,24-48 小时内达到舆情峰值;若相关部门处理及时、回应得当,舆情可在 3 天内逐渐回落;若处理不当或引发次生舆情,持续时间可延长至 1 周以上。而安全生产、灾害天气等事件类舆情,传播周期相对较短,通常为 1-3 天,但峰值期间舆论关注度极高,易引发集中问责。
传播主体:网民、媒体与意见领袖协同推动
网民是舆情的初始发起者与传播者,通过爆料、吐槽、转发等方式推动舆情扩散;媒体的介入调查与深度报道,是舆情升级的关键推手,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提升舆情关注度;意见领袖(包括行业专家、媒体人、网红博主)的评论解读,将引导舆论走向,若意见领袖对事件进行负面解读,有可能加剧舆情极化。
(二)核心敏感点识别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任何涉及人员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件,均为舆情最高敏感点,易引发公众对生命安全的关注与对责任方的谴责。
特殊群体权益受损:老年人、婴幼儿、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受损情况,如老年居民供暖保障不足、农民工欠薪、游客受伤后维权困难等,易触动公众共情神经,引发舆论强烈反应。
监管缺位与失职渎职:舆情事件中若暴露出相关部门监管缺位、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将成为舆论追责的核心靶点,如安全生产事故中的监管失职、消费维权中的监管不力等,易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信息不透明与瞒报漏报: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或存在瞒报、漏报、虚假宣传等行为,将严重激化公众不满情绪,如灾害天气中的预警不及时、安全事故中的瞒报行为等,会导致舆情进一步升级。
违规操作与恶意行为:企业或个人的恶意违规行为,如恶意欠薪、虚假宣传、违法生产等,易引发舆论道德谴责,且相关话题传播性强,易形成“全网声讨”的局面。
四、舆情工作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健全协同处理机制
成立由宣传、网信、应急、公安、市场监管、住建、交通、电力等部门组成的舆情回应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舆情风险研判会议,分析研判 12 月舆情风险形势,部署防控工作;发生重大舆情事件时,立即启动专班工作机制,统一指挥、协同处理,形成工作合力。
(二)监测保障:构建全时段监测体系
依托专业舆情监测平台,构建“全网覆盖、重点聚焦、实时预警”的监测体系,重点监测九大高风险领域的舆情动态。设置关键词监测库,包括“森林防火”“供暖不达标”“停电”“冰雪旅游 事故”“双十二 维权”等,实时捕捉相关舆情信息;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政务投诉平台等重点渠道的监测,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发现的舆情苗头第一时间推送相关部门,为舆情工作争取时间。
(三)队伍保障:提升舆情回应能力
组建专业化舆情回应队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舆情识别、分析、研判、处理能力。组织开展舆情回应应急演练,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舆情事件,提升队伍实战能力;建立舆情专家智库,邀请行业专家、媒体人、律师等为舆情回应提供专业咨询与指导。
(四)宣传保障:强化正面宣传解读
围绕 12 月重点工作,策划开展系列正面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宣传内容包括森林防火知识、冬季供暖保障措施、有序用电政策解读、冰雪旅游安全提示、消费维权指南等;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五、结语
2025 年 12 月网络舆情风险呈现“自然与社会交织、民生与安全并重”的复杂特征,森林防火、灾害天气、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等级较高,供暖保障、有序用电、冰雪旅游、双十二购物节等领域舆情敏感点集中。各类舆情事件若处理不当,将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影响年末社会大局稳定。
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需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快速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从源头管控风险、从过程化解矛盾、从结果回应关切。通过健全协同处理机制、构建全时段监测体系、提升舆情回应能力、强化正面舆论引导,提前部署防控措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为 2025 年年末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清朗的网络空间。
同时,需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持续提升舆情回应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确保各类舆情事件得到高效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公众合法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推荐:近期应急管理领域热点舆情汇总分析与研判报告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