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24日以来,海河流域潮白河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7月26日晚,北京密云西北部突遭强降雨袭击,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多个村庄严重受灾,冯家峪镇部分村子道路、电力、通讯中断,消防队员借海事卫星与受困区域取得联系后组成突击队徒步挺进,受灾人员安全转移。
7月27日凌晨,北京市水文总站升级发布洪水红色预警,延庆、怀柔、密云三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市规自委联合市气象局8时升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截至7月27日10时,入密云水库流量为1951年以来最高,密云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2.6988亿方,密云区共转移18个镇149个村1552户3270人。当日3时潮白河干流密云水库发生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水利部于12时针对北京市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密云水库为应对后续来水,于15时启动泄流。
截至28日24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怀柔东峪。北京全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受灾地区道路损毁31处,136个村电力中断,通信设施共损毁光缆62条、基站退服1825个。北京全市累计转移80332人,转移人员数量最多的三个区为密云、怀柔和房山。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北京密云区暴雨致洪灾”的媒体舆情于07月27日10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29日07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北京密云区暴雨致洪灾”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0.8%,其次为短视频占27.6%,新闻APP占21.2%。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北京密云区暴雨致洪灾”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达到51.9%;正面舆情次之,占比为25.1%;负面舆情相对较少,占23.0%。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北京密云区暴雨致洪灾”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北京”、“密云”、“暴雨”、“7月”、“预警”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密云水库泄洪调度与应对措施
密云水库因强降雨导致入库洪峰流量达6550立方米/秒,创1959年建库以来最高纪录。为应对持续降雨和腾出防洪库容,水库自7月27日15时起分阶段加大泄洪流量至500立方米/秒,28日中午再增至600立方米/秒。泄洪期间下游潮白河等河道水位上涨,密云、怀柔等区加强巡查并提示市民远离河道。水利部统筹调度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库协同拦洪削峰,确保下游安全。此外,北京市水务部门24小时监测河道水位及堤防安全,动态调整泄洪策略应对后续降雨。
2.关注北京密云暴雨引发的灾情与人员伤亡
7月26日至27日密云区局地特大暴雨(最大降水315.3毫米)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导致冯家峪镇、石城镇等地通信、道路中断,村庄被淹。截至28日24时,北京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占28人。全区累计转移18个镇3270人,关闭地质灾害景区、工地及山洪沟道。灾害中,黄峪口村党支部书记徒步7小时求援转移被困村民,突显灾情严峻性。目前所有村庄已恢复联系,救援工作持续进行。
3.讨论极端降雨成因与气象预警
北京北部强降雨受“列车效应”影响,即对流云团连续经过同一区域,叠加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导致密云等地局地特大暴雨。气象部门发布密云、怀柔、延庆暴雨红色预警及山洪灾害红色预警,提示公众远离河道和山区。北京市水务局联合气象局发布山洪黄色预警,延庆、密云等区山洪风险极高,要求暂停涉水活动。此外,地质风险预警覆盖密云多个镇,需重点防范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4.聚焦抢险救援行动与灾后应对
灾害发生后,武警北京总队派出985名官兵驰援密云潮河加固堤坝,消防员通过卫星设备联系受困区域并徒步挺进救援。密云太师屯镇动用工程车辆转移被困群众至安置点,电力及通信逐步恢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调拨4.3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及应急食品支援京冀灾区。北京市累计转移8万余人,密云区占比最高,救援重点转向安置保障和基础设施抢修。
5.分析洪水防御体系与跨区域调度
水利部统筹海河流域防洪工程,通过密云、潘家口等水库拦蓄洪水,调度北关枢纽分泄潮白新河洪水,避免启用东淀蓄滞洪区。密云水库累计泄洪1.2亿立方米,减轻下游压力;永定河、大清河等流域采用水库错峰、分洪枢纽联动策略。专家强调水库“拦洪削峰”的关键作用,同时需动态平衡蓄水与泄洪,确保京津冀整体防洪安全。媒体通过动画还原泄洪路径,科普水库调度对城市安全的意义。
七、网民观点
1.安全提醒与防范
许多网民都强调了暴雨天气下的安全问题,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如有人提到暴雨天气一定要注意安全,下游市民要远离河道,因为密云水库泄洪,入库洪峰流量大,远离河道才能保障自身安全。还有人建议大家车里常备破窗锤,用于救人或自救。同时,也有对市区三环外等特定区域的安全提醒,让人们提高警惕,避免受到暴雨和洪水的侵害。
2.祈福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受灾地区人们的祈福,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他们认为天灾无情,但人有情,在灾害面前,大家都期待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能够平安归来。无论是北京密云等地遭遇特大暴雨,还是其他地区受到洪水影响,人们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祈愿生命安全,希望灾害能够早日结束,生活恢复正常。
3.对救援与响应的肯定
不少网民对救援和响应工作给予了肯定。他们看到中国电信等部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恢复公众通信,争分夺秒抢修通信,增援迅速,彰显了责任与担当。这种团结一致、勇敢抗击灾害的行为值得赞扬,体现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各方力量能够迅速行动,共同应对困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安全。
4.对降雨分布不均的感慨
部分网民感慨降雨分布不均的问题。一些地区如河南、安徽皖北、山东青岛等地干旱,玉米等农作物受到影响,人们期盼降雨能够缓解旱情;而另一些地区如北京密云、河北承德等地则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等灾害。这种降雨分布的巨大差异,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5.对灾害的反思
有网民提出在抗灾的同时,应该反思预警和应急措施。虽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完善的预警和有效的应急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比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泄洪问题,如何提高人们对灾害的防范意识,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保证安全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人员伤亡风险:本轮强降雨导致北京多地受灾严重,截至7月28日24时,全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密云区部分村庄遭遇洪水和山体滑坡,道路、电力、通讯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可能导致更多人员被困和伤亡。例如,密云太师屯镇因暴雨引发的山洪造成小区车辆被冲走,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冯家峪镇灾情严重,部分村子与外界失去联系。此外,暑期旅游旺季使得密云山区民宿聚集区有不少游客被困,增加了救援和疏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2.基础设施损毁风险: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道路方面,北京怀柔、延庆、密云等多区的山区道路出现多处断路险情,主要是树木倒伏和泥石流导致,如密云区多条路段采取封控措施,涉及兴阳线、西火路等16条线路仍未修通,影响了群众疏散和救援物资运输。电力方面,密云、怀柔、延庆此前因强降雨造成断电的村庄有136个,通信设施共损毁光缆62条、基站退服1825个,给受灾地区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带来极大阻碍。水库方面,密云水库出现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6550立方米每秒,为应对后续来水启动泄流,可能对下游河道及周边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影响。
3.后续降雨风险: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北京仍有多轮强降雨,潮白河仍将有中到大雨,局部将有暴雨,潮河、白河来水呈波动态势,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洪水。持续的降雨可能导致灾情进一步恶化,加重基础设施损毁程度,增加救援和恢复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给受灾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不便和风险。
(二)后续工作建议
1.人员救援与安置:进一步加大救援力度,调配更多的救援力量和物资,确保受灾地区的人员得到及时救助。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携带必要的救援设备,如冲锋舟、直升机等,深入受灾严重的村庄和地区,营救被困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提供充足的食物、饮用水、帐篷、棉被等生活物资,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对安置点的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和安全保障工作,防止传染病传播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2.基础设施抢修:组织专业的抢修队伍,尽快对受损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对于道路损毁情况,利用挖掘机等设备清理倒伏的树木和泥沙、石块,加快道路抢通进度。对于电力中断问题,国网北京电力应继续安排足够的抢修队伍和设备,携带水陆两栖车、冲锋舟、照明灯塔、充电方舱、高通量卫星设备等应急装备,以及发电车、发电机等,随道路清障开展应急供电抢修工作。对于通信中断区域,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应加大支援力度,调配无人机、应急通信车和应急背包站等设备,全力恢复受灾区域的通信业务。
3.后续降雨应对: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根据后续降雨情况,科学精准调度防洪工程体系,如合理调整密云水库等水库的泄洪流量,确保水库安全和下游河道行洪安全。加强对山区、河道、低洼地区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和防守,及时发现和处置险情。提前做好人员转移的准备工作,一旦出现危险情况,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对已经受损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其抗灾能力。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自然灾害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山西大同一辆中巴车因强降雨失联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