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袭击广东珠海,全市启动防台Ⅰ级响应,当地实行“五停”,斗门区多路段积水。当天15时22分,警方接群众报警称,斗门区江湾中路附近路段,一辆越野车在涉水行驶时激起水流致周边商铺玻璃门损坏。
经查,驾驶员李某某(男,64岁)当日下午在该路段驾驶越野车在涉水路段来回多次行驶,激起水流致周边商铺玻璃门及部分财物损坏,现场视频显示越野车激起的水浪重重撞击路边商铺,有店铺卷闸门被水冲至变形。多位沿街商户称车辆为售价过百万的绿色新能源越野车,其掀起的水浪冲破临街多家商铺卷闸门和玻璃,有受损商户表示店内损失较大,该司机造浪行为加重了损失。
9月25日中午,涉事司机被警方传唤,司机和越野车被控制。当日,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发布通报,李某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悔过,警方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0日处罚。民警告知受损商户,可清点损失并携带监控等证据到当地派出所说明情况,在公安机关作出的处罚之外,也可自行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涉事司机要求赔偿。有维修工判断受损卷闸门已变形无法收回,全部修复大概需要5千元。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广东珠海一司机台风天驾车造浪”的媒体舆情于09月25日14时55分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25日17时50分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广东珠海一司机台风天驾车造浪”的舆情主要集中在新闻APP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9%,其次为短视频占32.5%,社交网络占22.4%。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关于“广东珠海一司机台风天驾车造浪”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47.6%;负面舆情次之,占43.7%;正面舆情较少,仅占8.7%。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广东珠海一司机台风天驾车造浪”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珠海”、“造浪”、“台风”、“司机”、“商铺”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事件经过及警方处理结果
9月24日台风“桦加沙”袭击珠海期间,64岁男子李某某驾驶百万级新能源越野车在斗门区江湾中路涉水路段多次往返行驶,激起的水浪导致多家商铺卷闸门变形、玻璃破碎及财物损坏。警方接报后迅速调查,确认其故意行为后,依法对李某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媒体详细报道了涉事司机行为细节、警方通报内容及涉事车辆特性,强调其行为对公共秩序和他人财产造成的危害。
2.聚焦事件反映的“精神内涝”问题
新闻晨报评论指出,该事件暴露部分人群规则意识淡薄,将公共道路视为“游乐场”,在自然灾害中缺乏对生命、财产及公共秩序的敬畏。涉事司机利用车辆应急功能炫耀取乐,加重商户损失,被批“又蠢又坏”。观察者网等媒体进一步分析称,此类行为折射出“精神内涝”——即对规则、共情和风险意识的缺失,呼吁社会在灾后重建中重视道德与法治堤坝的筑牢。
3.讨论商户损失及赔偿追责进展
受损商户反映,水浪冲击导致电路瘫痪、商品损毁,单户维修费用预估达5000元。封面新闻称警方已组织调解,但尚未达成赔偿方案,建议商户通过法律途径索赔。百家号提到部分商家损失茶叶、酒类及设备,强调经济损失与维权的迫切性。新快报等媒体追踪了警方对商户取证起诉的建议,凸显事件后续民事追责的复杂性。
4.剖析涉事车辆特性与使用争议
涉事车辆为售价过百万的新能源越野车,厂商宣称具备应急浮水功能。新闻晨报批评车主将防灾设计滥用为“造浪”工具,背离技术初衷;观察者网指出豪车性能与车主素质的反差,引发公众对技术伦理的讨论。封面新闻披露车辆多次往返涉水的细节,质疑其驾驶行为是否存在主观恶意,促使舆论反思科技与责任的平衡。
5.关注公众反应与网络舆论发酵
事件视频中路人惊呼“海浪”并拦截司机的画面引发网民愤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千万。头条新闻称商户感激视频证据留存,新浪新闻汇总网友评论,谴责车主“为富不仁”;观察者网转载市民指责其“三次故意折腾”,反映公众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监督意识增强。媒体普遍强调舆论对执法透明度和灾后社会共治的推动作用。
七、网民观点
1.司机行为应严惩
众多网民对司机在台风天驾车造浪的行为表示极度愤慨,认为其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漠视他人安危且缺乏基本素质和道德底线。60多岁本应给后辈树立正面榜样,却在天灾面前耍闹,是非不分。他来回多次驾车“造浪”,明显是故意为之,不仅破坏了多家店铺的财物,给商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还可能对路人的安全构成威胁。一些网民指出这种行为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如刑事处罚,认为目前的行政拘留处罚过轻,无法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同时,司机还应承担商家的全部损失赔偿责任,不能让商家的损失无人承担。
2.车辆功能使用不当
部分网民关注到车辆的应急浮水功能被错误使用。该功能原本是设计用于极端情况下的保命或脱困,是一项实用且重要的技术。然而,司机却将其用于玩乐,在台风天积水路段来回行驶“造浪”,把原本的应急功能变成了破坏工具。这种不当使用不仅违背了功能设计的初衷,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也引发了对于车辆功能使用规范和安全意识的思考,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和使用车辆的特殊功能,避免因不当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3.警方处置评价
对于警方的处置,网民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网民认为警方处置果断,及时传唤并控制涉事司机,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公共安全,对警方的行动表示肯定。他们认为警方的介入能够有效处理此类违法行为,给受害者一个交代,也向社会传递了法律的威严。然而,也有部分网民觉得警方的处罚力度不够,认为应该给予更严厉的刑罚,如刑事拘留,以起到更强的震慑作用,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4.损失赔偿问题
商家的损失赔偿是网民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网民认为司机应该对商家的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包括店铺玻璃门、卷闸门以及被水浸泡损坏的商品等。他们指出,即使车辆路过水坑溅路人一身水都可以报警要求赔偿,此次司机造成如此严重的店铺损失,更应该进行赔偿。同时,对于赔偿的方式和流程也有讨论,有人提到拘留和赔偿的关系,认为拘留代表未达成调解协议,受害者可在司机拘留结束后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5.对司机素质和年龄的看法
不少网民对司机的年龄和素质提出了批评。64岁的年龄本应更加稳重、有责任感,但该司机却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被指责为“没素质”“坏种”“巨婴”等。网民认为他没有给后辈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天灾面前不仅没有同舟共济,反而制造二次伤害。这种行为反映出其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也引发了对于老年人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赔偿调解风险:目前派出所已组织商户和司机就损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但尚未达成调解方案。从媒体报道可知,部分商户损失较大,如赵女士的店铺卷闸门变形无法收回,修复费用约5千元,还有店内冰柜被推倒、啤酒摔落等损失。由于商户损失多样且数额可能较大,司机是否愿意承担赔偿责任以及赔偿金额的确定都存在不确定性。若赔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商户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维权行动,如集体上访、网络维权等,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品牌形象风险:涉事车辆为售价过百万的绿色新能源越野车,有大V和网民提及该车为仰望U8,部分言论将司机的不当行为与车辆品牌联系起来,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网民认为“车是好车,人是乐色”“可能是仰望U8第一次跟着丢人”,甚至质疑车企借机营销。如果品牌方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公关和澄清,可能会影响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品牌声誉受损,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
(二)后续工作建议
1.推动赔偿调解:责任单位应积极协调商户和司机,加大赔偿调解的力度。组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商户的损失进行准确评估,为赔偿金额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调解不成,应引导商户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向法院起诉等,并为商户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和支持。
2.品牌公关与澄清:涉事车辆品牌方应及时发布声明,澄清车辆的“应急浮水模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严禁用于娱乐,并强调司机的个人行为与品牌无关。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发布公益广告等方式,展示品牌的社会责任和正面形象,修复品牌声誉。加强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和关切,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社会热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重庆一背篓老人等公交被拒载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