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时间:2025年10月19日00:00 – 2025年10月20日13:00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9日清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开馆时发生持械抢劫事件,馆方随后宣布临时闭馆一天。数名蒙面嫌犯从塞纳河一侧施工区闯入卢浮宫,利用升降电梯进入阿波罗画廊展区,打碎玻璃后盗走多件藏品。法国内政部长洛朗·努内兹证实嫌犯盗走极其珍贵的珠宝,作案过程仅约7分钟,指出这是一伙事先踩点、经验老到、行动极快的团伙,该事件暴露出法国博物馆体系“存在较大安全脆弱性”,警方正全力追查作案人员,不排除嫌犯为外国人的可能。法国文化部长拉茜达·达蒂表示无人在事件中受伤,她正在现场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及警方共同处理该事件,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巴黎检方已对卢浮宫被盗正式立案,案件由巴黎司法警察局重案组负责侦办,并由中央文物走私打击办公室协助。 据不同消息源,作案人数可能为3至4人或4人,有两人各自驾驶摩托车接应。嫌犯共盗走9件拿破仑时期的珠宝,法国文化部称共有八件文物被盗,包括来自玛丽 - 阿梅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珠宝套装的冠冕、项链和耳环;玛丽 - 路易丝王后的祖母绿套装中的项链、耳环;“圣物匣式胸针”;欧也妮皇后的冠冕、大襟花胸针。其中,有一件珠宝在嫌犯逃离途中被遗落找回,另有包括皇后欧也妮的王冠在内的2件珠宝也已被找回,有一件文物在博物馆外被发现时已经损毁,疑似为法国末代皇后欧仁妮皇后的皇冠。法国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一、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总裁亚历山大·吉凯洛称被盗珠宝名气太大几乎无法销赃,仅欧仁妮王后王冠可能就价值数千万欧元,被盗物品代表法国文化遗产,价值无法单纯用金钱衡量。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全力追回被盗物品并抓获窃贼。法国政界人士对这一抢劫事件予以谴责,有人称这场抢劫是“国家耻辱”。
2025年10月19日00时至2025年10月20日13时,境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社交网络、新闻APP、短视频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4.7%;负面信息约占26.0%;正面信息约占19.3%。舆情在10月19日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0月20日08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0月19日20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约占总量的76.7%,其次为新闻APP约占11.8%,短视频约占7.8%。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舆情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多,达54.7%;其次是负面舆情,占26.0%;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为19.3%。
该时段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卢浮宫”、“珠宝”、“被盗”、“法国”、“博物馆”等。
该时段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聚焦失窃珠宝价值与销赃困境 据每日经济新闻、头条新闻、央视新闻报道,卢浮宫失窃的8件珠宝具有“无法估量历史价值”,包括玛丽-阿梅莉王后、欧也妮皇后等王室冠冕与首饰,其文化价值远超金钱衡量。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总裁指出,因珠宝知名度极高,犯罪分子难以销赃,即便拆解也难以脱手。例如,被遗落的“欧也妮皇后后冠”预估价值数千万欧元(约合人民币过亿)。专家将此次盗窃类比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案,强调此类文物象征国家文化遗产,追回是唯一出路。
(二)关注劫匪作案手法与细节 据新华网、央视新闻、新京报报道,劫匪共4人,伪装成工人利用升降吊篮从塞纳河侧外墙潜入卢浮宫,持角磨机威胁保安并打碎展柜玻璃,仅7分钟盗走珠宝后骑摩托车逃离。警方称此次行动“迅速、精准”,暴露博物馆安全漏洞。作案过程中,劫匪遗落部分设备及欧也妮皇后后冠,警方已追回两件被盗珠宝,包括该后冠,但其状况尚在评估。
(三)讨论卢浮宫安保措施漏洞 据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新浪新闻报道,游客对卢浮宫安保提出强烈质疑。案发时展厅无安保人员值守,劫匪公然在“大马路旁”作案。游客称通常每个展厅应有保安及警报系统,但当日却形同虚设。法国内政部长承认博物馆体系存在“较大安全脆弱性”,卢浮宫馆长透露此前已要求专项安保评估,将强化措施应对专业犯罪团伙。
(四)聚焦失窃清单与追回进展 据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失窃清单包括玛丽-阿梅莉王后冠冕、蓝宝石项链耳环,玛丽-路易丝王后祖母绿套装及欧也妮皇后胸针等8件文物。劫匪原计划盗取9件,逃跑时遗落两件,其中后冠已寻回。法国文化部长称赃物“价值极高”,巴黎检方以“有组织团伙盗窃”立案,警方正全力追查其余失窃品。
(五)法国政界与社会反响强烈 据新华网、新浪热点、央视新闻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谴责此案为“对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承诺追回文物并加强“卢浮宫新复兴”安保计划。内政部长称攻击卢浮宫即攻击国家历史,极右翼政党领袖斥之为“国家耻辱”。文化部长指出,有组织犯罪正瞄准艺术品,需升级博物馆防御体系。舆论呼吁严惩罪犯,修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漏洞。
该时段内,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大V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卢浮宫安保措施存在重大漏洞,形同虚设多篇评论指出此次盗窃暴露卢浮宫安防系统的严重缺陷,窃贼仅用简单工具和施工通道便轻易得手。网友质疑3000多个摄像头、重力感应等高科技安防设备竟成摆设,施工区域管理混乱形成突破口,货梯通道未受监控,展柜玻璃能被普通电锯破开。更有观点怀疑存在内鬼接应,指出专业团队精准掌握展馆布局和开馆时间,显示博物馆日常监管流于形式,开放与安保的平衡严重失调。
(二)法国社会治安问题积重难返,文化场所失守成常态评论普遍将此次事件与法国整体治安恶化相联系,指出巴黎已成"盗贼天堂"。网友列举自然历史博物馆金块失窃、古代瓷器馆文物被盗等近期案例,强调文化场所安保松懈已成系统性风险。部分观点批评法国司法体系对犯罪处罚过轻,形成"抓了放"的恶性循环,更有尖锐评论称"不抢不是法兰西",将事件视为法国社会秩序崩塌的缩影。
(三)东西方治安对比凸显中国优势,文化自信增强大量评论通过横向对比抒发民族自豪感,强调"故宫绝不会发生此类事件"。网友以"草台班子"形容西方博物馆管理,反衬中国天网系统与治安力度,认为事件证明"监控虽多但能保平安"。部分言论延伸至历史维度,提及圆明园旧事,将事件解读为"西方掠夺文明"的现代报应,主张借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
(四)专业盗窃背后或涉文物黑市产业链,追赃难度极大分析性评论聚焦犯罪手法特殊性,指出目标精准锁定不可流通的皇室珠宝,推测存在私人藏家定制化盗窃。业内人士担忧失窃珠宝可能被拆解重组,钻石重新切割流入黑市,历史价值将永久损毁。部分观点认为法国警方破案效率低下,参照1983年盔甲失窃38年才追回的案例,预测本次失窃品或成"永久损失"。
(五)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滞后,全球文化遗产面临新威胁专业领域评论批评欧美博物馆"重名气轻保护"的运营模式,指出卢浮宫835年历史中多次重大失窃反映管理惰性。学者担忧全球顶级博物馆依赖"运气"而非制度保障文物安全,强调数字存档、分散保存等现代手段缺失。生态保护主义者延伸至自然遗产领域,以澳大利亚化石失窃为例,呼吁建立跨国文物防护体系。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法国卢浮宫发生重大盗窃案”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一)安保漏洞严重众多网民认为卢浮宫此次劫案暴露出严重的安保问题。作案过程仅持续约7分钟,劫匪就能轻松利用施工区漏洞进入,打碎玻璃盗走珍贵珠宝,这表明卢浮宫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漏洞。有人将其安保水平与小区大爷大妈相比,认为差距甚远,还有人指出这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拷问,法国博物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凸显。许多人呼吁卢浮宫必须彻底整改安保系统,加强安保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事件具有戏剧性不少网民觉得此次卢浮宫劫案比电视剧、电影还离谱,剧情之夸张让好莱坞编剧都自叹不如。作案过程如同电影情节,劫匪专业且动作迅速,7分钟内完成盗窃并逃离,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场景让人难以相信是现实发生的事情。有人调侃这像是电影《惊天魔盗团》的情节,还有人认为拍成电影一定会很精彩,体现出事件的戏剧性给网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三)文物追回事宜很多网民关注被盗文物能否追回,担心文物被倒卖流失海外。他们希望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文物能早日完璧归赵,也有人对追回的文物是否为真品表示怀疑。考虑到被盗文物价值无法估量,是法国王室的记忆,且作案团伙专业性强,文物的追回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网民们对文物的命运十分担忧。
(四)历史因果轮回部分网民提到欧洲国家曾通过抢劫等方式获取他国文物,如今卢浮宫遭遇盗窃,认为这是天道轮回。法国等国从其他国家抢走大量珍贵文物,如今自己的博物馆也被抢劫,这种戏剧性的转变让他们觉得是一种因果报应。有人呼吁法国把抢的偷的中国文物还回来,由中国保护会更好,体现了对历史正义的追求。
(五)作案专业性有网民分析作案团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他们事先踩点,目标明确,避开更知名的“摄政王钻石”,精准砸开两座高安全级别展柜,7分钟内完成盗窃。被盗文物清单更像一份“定制菜单”,暴露了作案团伙深知哪些藏品便于携带、且因历史关联度高更易被定向收购。这种专业性让此次盗窃更具预谋性和寒意。
1. 文化遗产损失风险:本次卢浮宫被盗的8件珠宝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代表着法国的文化遗产。这些珠宝是法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旦无法找回,将是法国文化的重大损失。例如欧仁妮皇后的冠冕,不仅价值高昂,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而且这已经是近两个月内法国博物馆遭遇的第三起盗窃案,频繁的盗窃事件对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2. 社会信任危机风险:卢浮宫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此次抢劫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博物馆安保措施的严重质疑。游客们对在卢浮宫发生盗抢事件表示震惊和无法理解,认为博物馆的安保如同儿戏。卢浮宫馆长虽表示此前已要求专项安保评估,但仍发生此类事件,使得民众对博物馆乃至法国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3. 治安形象受损风险:该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法国巴黎的治安状况再次遭到质疑。蒙面嫌犯光天化日之下破窗入室抢劫,然后骑着摩托车成功逃走,这种情况超出了公众对巴黎治安的预期。法国国内也有政界人士称这是“国家耻辱”,这对法国的国际形象和旅游业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4. 文物走私风险:从作案手法来看,这显然是一伙事先踩点、经验老到、行动极快的团伙,有业内人士披露这批珠宝可能已被中东、东欧藏家定制,结合欧洲文物走私案三年上涨43%的背景,这批被盗珠宝很可能会流入文物走私链条,加大了找回文物的难度。
1. 加强文物追回力度:警方应全力追捕作案人员,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案件的侦查力度。与国际刑警组织等合作,共享信息,防止被盗文物流出法国。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对提供有效线索者给予重奖。
2. 强化安保体系建设:卢浮宫应根据专项安保评估报告,立即采取措施强化现有安保措施。如升级监控摄像系统,确保无监控死角;完善入侵检测系统,提高对异常行为的敏感度;建立新的中央安保指挥中心,实现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此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修复公众信任:法国政府和卢浮宫管理方应及时向公众通报案件进展情况,增加信息透明度。举办新闻发布会,解释安保措施的改进计划,承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邀请公众代表参与安保评估和监督,让公众感受到政府和管理方的诚意和决心。
4. 打击文物走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打击文物走私活动。建立文物走私预警机制,对可疑的文物交易进行监控和调查。加强对边境口岸的检查力度,防止被盗文物流出境外。同时,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管,规范文物交易行为。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