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2日,辽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景区发生一起游客坠崖不幸事件。当天,有网友发帖称,一家几口人在老牛背前路上休息时,一位50多岁男子不小心从坐着的栏杆上掉下悬崖,其妻子距离四五米眼睁睁看着他坠崖。
景区接报后派救援人员上山搜寻,3小时后在老牛背景点前一块山地上找到跌落男子并运下山送医。8月3日,凤城市文旅局证实,这名51岁当地游客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家属已报警处理。事发后多部门介入调查,确认游客是坐在栏杆上不慎后仰坠落。
对于老牛背护栏低的问题,景区工作人员称会向景区管理部门反馈,文旅局工作人员也表示会将护栏是否过低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目前景区正常开放,相关善后事宜仍在进行中。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辽宁凤凰山景区一游客坠崖身亡”的媒体舆情于08月04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04日12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辽宁凤凰山景区一游客坠崖身亡”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3.8%,其次为社交网络占35.3%,新闻APP占18.6%。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辽宁凤凰山景区一游客坠崖身亡”的舆情,负面情感倾向的舆情占比最多,为56.8%;中性舆情次之,占比30.8%;正面舆情较少,占比12.4%。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辽宁凤凰山景区一游客坠崖身亡”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游客”、“栏杆”、“凤凰山景区”、“景区”、“男子”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景区护栏安全标准
多家媒体聚焦景区护栏高度及安全规范问题。澎湃新闻和看看新闻Knews指出,事发地“老牛背”护栏高约1米,护栏外是百米悬崖,引发公众对防护措施合规性的质疑。央广网援引律师解读称,目前景区护栏高度缺乏明确行业标准,需结合《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等通用规范评估风险。此外,有网友呼吁高风险区域应提高护栏至1.5米以上,并采用防攀爬材料。景区和文旅局虽回应“护栏符合常规标准”,但承认“尚无行业标准”,暴露出安全规范滞后于实际需求的问题。
2.讨论景区安全管理责任
事件引发对景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反思。南方都市报提到,景区称“每个景点均有安全人员值守”,但事发时游客仍违规坐栏杆坠落,质疑巡逻和警示是否到位。澎湃新闻披露景区在事发后仅强调“游客应自觉”,未主动提及自身管理疏漏。大风新闻则指出,景区在救援响应上存在争议——从坠落到找到伤者耗时3小时,暴露出复杂地形下的应急短板。舆论呼吁景区需加强动态监控、智能预警及分流措施,而非仅依赖静态提示。
3.聚焦游客个人安全责任
多数媒体强调游客应承担首要安全责任。成都商报评论称,护栏仅起辅助防护作用,游客坐栏杆属“以身犯险”,并指出“文明游览是安全底线”。南方日报援引景区工作人员说法:“正常人不会坐护栏”,暗示事故主因系个人行为失当。新浪财经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时代部分游客为追求“出片率”忽视风险,需强化“安全第一”意识。但也有网友反驳,景区需以更人性化设计引导行为,例如增设防坐设施或拍照安全点位。
4.还原事件经过及救援争议
媒体详细还原了事发过程:51岁游客杨某在老牛背休息时,疑似为拍照坐在1米高护栏上,后仰坠入百米悬崖,其妻目睹全程却无法施救。观威海披露,杨某被找到时仍有生命体征,但送医后不治身亡,家属质疑救援效率。澎湃新闻补充,景区配备人身意外险,但未说明是否覆盖此类违规行为。网友争议点在于,景区是否应限制高风险区域停留时间,或强制游客穿戴安全装备。
5.探讨法律责任划分依据
事件责任界定成为法律焦点。央广网邀请律师分析指出,若景区已尽到提示义务且设施合规,主要责任或由游客承担;反之若护栏明显不符合风险等级,景区需担责。中国环境提到家属已报警并提交视频证据,景区监控能否覆盖事发点位成关键。观威海援引文旅局说法称,最终责任需待警方调查,但透露“凤凰山属市属国企”,暗示后续可能涉及政府协调赔偿。舆论普遍认为,此案或推动行业出台专项防护标准。
七、网民观点
1.强调游客自身安全意识
许多网民认为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成年人应具备基本的危险预知能力,像坐在栏杆上这种危险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体现了对自身安全的漠视。例如有言论指出“坐栏杆上本来就有后仰的危险。挺大人没脑子”“每个成年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等。游客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盲目自信,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遵守景区规定,不做危险的事,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2.景区安全防护措施需加强
部分网民觉得景区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不足,有责任加强相关设施建设。比如有言论提到“护栏太矮存在安全隐患”“栏杆缝也太大了,滑倒了也容易出溜下去”等。他们认为景区应进一步完善防护设施,如提高栏杆高度、缩小栏杆缝隙等,同时加强安全警示,以保障游客的安全,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3.责任归属争议
对于此次游客坠崖事件的责任归属,网民们存在不同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游客自身安全意识缺失是主要原因,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景区,如“这也不能怪景区啊”“这种就跟栏杆没关系,坐上去了那是一点安全意识没有呀”等;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景区若在栏杆高度、材料施工、警示标志等方面不符合相关要求,就应承担相应责任。
4.旅游安全重要性
众多网民强调了旅游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大家外出游玩时要时刻注意安全。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其他地方,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因为追求刺激或美景而忽视安全。像“安全意识是出游必备,悲剧可避免”“出门在外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切切实实做到生命安全第一”等言论,都体现了对旅游安全的重视。
5.悲剧引发的思考
此次游客坠崖悲剧引发了网民的深刻思考,有人呼吁国家出台山地景区分级安全标准,明确超高落差区域的强制性防护措施,以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还有人反思社会现象,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围观者先拍视频而不及时救援等问题。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舆论质疑景区安全责任
众多媒体和网民聚焦此次游客坠崖事件,部分人质疑景区栏杆高度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如网民提出“1米的护栏,还是太低了。至少该1米5,坐不上去那种”“栏杆接头有倒刺,我手就被划伤过”“孔洞好宽大,容易漏人啊”等观点。从法律角度看,若景区栏杆高度等防护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可能需承担一定责任。这可能引发社会对景区安全保障义务的广泛讨论,导致景区声誉受损,影响景区未来的游客流量和经营效益。同时,若景区被判定承担责任,还可能面临经济赔偿等法律风险。
2.游客安全意识淡薄问题凸显
大量言论强调游客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如“这事不能怪景区,成年人应为自己行为负责”“栏杆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不安全,不能倚靠更不能坐”等。游客坐在栏杆上的危险行为反映出部分游客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对危险的敬畏之心。这不仅增加了游客自身在景区游玩时发生意外的概率,也给景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旦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对景区安全管理的质疑,形成恶性循环。
3.景区安全管理面临挑战
景区虽表示有提醒游客不要擅自翻越护栏、坐在护栏上,且安排了安全部工作人员巡逻,但仍发生游客坠崖事件。这引发了公众对景区安全管理有效性的质疑,如“也不知道游客坠崖的地方有没有安全提示标语,如果有的话还好说,没有的话景区和文旅就要麻烦了”。景区在安全警示、设施维护、人员巡逻等方面可能存在漏洞,若不及时改进,可能导致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景区的正常运营和形象。此外,景区在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处理效率也受到关注,若救援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二)后续工作建议
1.积极回应舆论质疑
景区和文旅部门应及时、主动地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事件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回应公众对景区安全责任的质疑。详细说明景区栏杆高度等防护设施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依据,展示景区在安全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对于游客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要诚恳接受并表示将积极改进。例如,针对栏杆高度问题,可以解释栏杆高度是根据相关标准和实际地形设计的,同时说明在后续工作中会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调整。通过积极回应舆论,增强公众对景区安全管理的信任,减少负面舆论的传播。
2.加强游客安全教育
景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游客安全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在景区入口、危险区域等显著位置增设警示标志,明确告知游客禁止坐在栏杆上、翻越护栏等危险行为。利用景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循环播放安全提示信息,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此外,还可以在游客购票、入园时发放安全手册或进行安全讲解,向游客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通过全方位的安全教育,让游客充分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后果,自觉遵守景区的安全规定。
3.完善景区安全管理
景区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对栏杆、扶手等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牢固可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防护设施的高度和密度,增加防护措施,如设置双重防护栏、加装挡脚板等。同时,加强安全巡逻力度,增加巡逻人员数量,扩大巡逻范围,及时发现和制止游客的危险行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理。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景区突发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长沙一小区外墙脱落致21岁女子死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