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28日,网友发文称厦门航空MF8086次大连飞往南京的航班在起飞前客舱内有充电宝着火,现场照片显示客舱有白烟飘起,乘客起身撤离,当事网友称烟雾刺鼻。厦门航空工作人员确认事件属实,事发后机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旅客有序下机并完成处置工作,导致航班延误。
8月29日,厦门航空发布通报称,该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冒烟,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该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不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随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17起飞,11:41顺利抵达南京。
有网友关心起火的充电宝是否有3C标识,航司最初回应相关部门还在调查中,后机场称该充电宝具备“3C”标识。今年6月,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厦门航空一飞机因充电宝起火延误”的媒体舆情于08月29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29日00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厦门航空一飞机因充电宝起火延误”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67.8%,其次为新闻APP占16.8%,短视频占6.7%。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厦门航空一飞机因充电宝起火延误”事件的舆情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占比43.1%;负面舆情次之,占比42.3%;正面舆情较少,占比14.6%。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厦门航空一飞机因充电宝起火延误”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充电宝”、“航班”、“厦门航空”、“飞机”、“起火”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充电宝起火事件通报
据新京报、封面新闻、界面新闻报道,8月28日厦门航空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冒烟起火。机组人员在30秒内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旅客有序撤离,未对飞机造成损伤。航班延误约2小时后重新登机,最终安全抵达南京。多家媒体强调厦航通报中提及充电宝需符合"3C认证"的提醒,并呼吁旅客避免设备过热。事件暴露了锂电池设备在航空场景下的安全隐患,航司与机场的应急处置能力成为公众讨论焦点。
2.聚焦涉事充电宝是否合规及3C标识争议
据封面新闻、极目新闻、新浪热点报道,此次起火充电宝虽被机场方称"具备3C标识",但航司未在通报中明确该细节,引发舆论质疑。6月民航局新规要求境内航班禁止携带无3C认证或标识不清的充电宝,而此次事件发生在政策实施2个月后,公众对安检执行力度产生疑问。极目新闻指出,网友普遍关注涉事充电宝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或认证造假,部分媒体呼吁加强锂电池产品全链条监管,包括生产源头和机场查验环节。
3.讨论民航新规执行效果及安全隐患
据封面新闻、IT之家、太平洋电脑网报道,自6月28日民航局实施充电宝携带新规以来,已发生多起机上锂电池冒烟事件。尽管政策明确要求3C认证和召回产品禁运,但此次厦航事件显示风险仍未消除。IT之家援引数据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撤销多个充电宝厂家的3C认证,部分品牌因电芯隐患召回产品。媒体分析认为,新规需配合更严格的安检技术手段和旅客教育,同时应建立充电宝质量追溯机制。
4.关注机组应急处置及航班恢复情况
据南方都市报、纵览新闻、中国网报道,事件中机组人员在30秒内控制险情,组织119名旅客安全撤离,体现了专业应急处置能力。南方都市报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客舱内白烟弥漫,但未引发恐慌性踩踏。航司通过快速排查、更换设备及复检后,航班在延误2小时13分钟后正常执飞,最终准点率达94%。多家媒体肯定厦航的危机管理流程,认为该案例为航空业提供了突发事件处置范本。
5.反思航空锂电池安全风险及乘客责任
据春娇志明说、纵览新闻、中国能源网分析,此次事件再次暴露锂电池在气压变化下的不稳定特性。纵览新闻引用航空专家观点称,充电宝在飞行全程禁用规定未获足够重视,部分旅客存在违规使用行为。春娇志明说对比各航司差异化管理措施,指出需统一充电宝使用规范并加强登机前宣导。媒体普遍呼吁提升旅客安全意识,建议航司通过预录视频、登机口提示等方式强化风险告知,同时探索新型防火锂电池技术的应用。
七、网民观点
1.3C认证监管问题
当前3C认证对于保障飞行安全的作用受到质疑。从网友言论可知,此次厦门航空充电宝起火事件中,起火的充电宝很可能是有3C认证的,这让大家对3C认证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一些网友认为3C认证的监管存在漏洞,市场上仍有不少有3C标识但实际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这可能是由于3C认证的全链条监管不够严格,从生产环节到安检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比如生产厂家可能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而安检环节可能只是简单查看标识,未能真正检测出充电宝的质量问题。因此,强化3C认证的全链条监管势在必行,需要确保从生产到安检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飞行安全,让旅客安心出行。
2.充电宝携带规定及措施
关于充电宝携带上飞机的规定和应对措施,网友们看法不一。部分网友认为应该全面禁止携带充电宝,因为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次起火事件就是一个警示。然而,也有网友觉得不能因噎废食,毕竟对于出行的人来说,充电宝在到达目的地后有很大的用处。他们提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管理,比如飞机上统一管理充电宝,下飞机后再领取;或者建议登机前拍照上传充电宝信息,以免出现问题后品牌方不承认。还有网友认为应该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让大家严格遵守乘机规定,不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宝。另外,也有人指出需要加强安检流程,不仅要检查是否有3C标识,还要识别出符合要求但实际存在隐患的充电宝。
3.安全意识与宣传
在此次事件中,安全意识和宣传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网友们意识到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无论是旅客还是相关部门都应该提高安全意识。旅客在日常使用充电宝时要规范操作,仔细检查充电宝是否符合要求,不购买二手平台“机场拦截”等存在自燃风险的充电宝。相关部门则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充电宝的安全知识和乘机规定。例如,航空公司可以在候机时播放安全提示视频,机场可以张贴宣传海报等。只有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
4.事故责任与损失承担
充电宝起火导致航班延误,由此引发的事故责任和损失承担问题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质疑,有3C认证且通过安检的充电宝起火,责任到底在谁。是乘客夹带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还是安检部门未能严格把关,亦或是3C认证本身存在问题。此外,如果因充电宝起火给其他乘客或航空公司造成了损失,该由谁来承担这些损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决方案,这也凸显了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的必要性,以明确各方责任,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5.新能源电池技术现状
有网友从此次事件联想到当下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现状,认为这说明新能源电池技术还不成熟,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和安全风险。充电宝作为新能源电池的一种应用产品,其起火事件反映出整个行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可能涉及到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充电宝的安全问题,可能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突破,提高新能源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公众信任危机:此次厦门航空航班充电宝冒烟起火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航空安全和充电宝3C认证的信任危机。从媒体报道和大V言论来看,众多网友和大V关注到有3C认证的充电宝依旧起火,从而质疑3C认证的有效性。不少网友表示既然有3C认证也不能保证安全,甚至提出“3C闹剧立刻就被打脸了”“3c认证有个p用”等观点。这反映出公众可能不再信任目前的3C认证标准,对航空公司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安全把控能力也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公众对航空出行的信心。如果这种信任危机持续蔓延,可能导致部分旅客减少乘坐飞机的频率,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对航空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舆论争议激化: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涉及到充电宝安全标准、航空公司责任、旅客使用规范等多个方面。大V和网民们纷纷发表观点,如“业内人士跟大家说一句:充电宝的3C认证,根本就是一批不懂充电宝的人定义的标准,不出问题才怪”,质疑3C认证的合理性;“航空公司为人性化让带充电宝,但不能飞机上使用,为什么要违反规定?这个人必须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强调旅客应遵守规定;“如果是有3C认证,安检合格,准许带上飞机,在机舱内发生了自燃,由此造成损失谁买单呢”,探讨责任归属问题。这些争议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负面舆论,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和群体对立,对航空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形象造成损害。
3.品牌形象受损:厦门航空作为事件的责任主体,其品牌形象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尽管航空公司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航班最终也正常起飞,但网友们的负面评价如“实在不怎么样,这下真的明白了”“厦门航空MF8086航班的充电宝起火事件,确实让人心惊”等,反映出部分公众对厦门航空的安全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品牌形象的受损可能会导致旅客对厦门航空的忠诚度下降,在选择航班时更倾向于其他航空公司,从而影响厦门航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及时权威发声:厦门航空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公布事件的详细调查结果,包括起火充电宝的品牌、是否有3C认证、起火原因等,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监管部门也应积极发声,解释3C认证的标准和意义,说明此次事件的特殊性,强调3C认证仍然是保障充电宝安全的重要依据,但并非绝对保证。同时,承诺将根据此次事件的调查结果,对监管标准进行评估和完善,以增强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
2.加强沟通:航空公司和监管部门应积极与大V、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在线答疑等方式,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对于一些负面言论和争议,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回应,避免与公众发生冲突。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航空安全知识和充电宝使用规范,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升品牌形象:厦门航空应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可以开展航空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向公众普及航空安全知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航空负面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广西容县女子持铁锤伤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