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5月25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37岁的女子在跟随一个来自福建厦门的登山俱乐部进行非旅游景点的爬山活动时不幸坠崖身亡。该俱乐部一行约50人,在爬山过程中,该女子在拍照时失足坠落。据目击者称,事发地点山势陡峭,有人质疑团队的专业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正在处理善后工作。近日当地有小雨,事发时天气阴沉。有关部门在接到求救信息后立即派人进行搜救。目前,登山队已向保险公司报案,善后事宜正在处理中。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福建一女子爬山拍照时坠崖身亡”的媒体舆情于05月26日08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5月26日12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福建一女子爬山拍照时坠崖身亡”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0.2%,其次为社交网络占27.8%,新闻APP占25.4%。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福建一女子爬山拍照时坠崖身亡”事件公众的情感倾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中性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5.4%。紧随其后的是负面情感,占比40.1。正面情感相对较少,仅占14.5%。总体来看,这一事件在公众中引发了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安全问题的关切,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客观分析。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福建一女子爬山拍照时坠崖身亡”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女子”、“坠崖”、“拍照”、“爬山”、“身亡”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户外探险安全问题
据澎湃新闻、扬子晚报、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发生了一起户外探险坠崖事故,一名37岁女子在跟随登山俱乐部爬山时不慎坠崖身亡。报道中多次提及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指出该女子所在的团队在非旅游景点内进行爬山活动,且事发地点地势险峻,质疑团队的专业性。同时,也有目击者提到,由于近日当地有小雨,事发时为阴天,户外环境危险,增加了户外活动的风险。这起悲剧再次提醒公众,在进行户外探险活动时,必须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景区,并注意个人安全,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2.聚焦非旅游景点安全风险
据海峡都市报、环球网、新浪报道,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发生的坠崖事故引起了对非旅游景点安全风险的关注。报道中提到,遇难女子所在的团队选择了一个未开发的野山进行爬山活动,而该地区地势复杂,加之近期的降雨,使得户外活动的危险性上升。政府工作人员建议游客选择有防护措施和安全规范的景区游玩,不推荐前往非景区景点。这起事故凸显了非旅游景点在安全防护措施上的不足,以及游客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对风险评估的忽视。
3.讨论登山团队专业性质疑
据扬子晚报、海峡都市报、环球网报道,遇难女子所在的登山团队在此次事故中受到了专业性的质疑。目击者和报道均指出,该团队选择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山崖进行爬山活动,且在危险区域缺乏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有人质疑该团队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认为不应该带领妇女儿童攀爬如此险峻的山峰。这一讨论指向了户外活动组织者在路线选择、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4.关注善后处理和保险理赔
据澎湃新闻、大象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涉事登山团队迅速展开了善后处理工作。报道中提到,登山队已报保险公司,目前正在处理善后事宜。这表明,在户外活动中,保险的重要性和事故发生后及时的理赔程序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支持。
5.讨论户外活动风险意识
据长江云新闻、大皖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的坠崖事故引发了对户外活动风险意识的讨论。报道强调了随着雨季来临,山洪、滑坡等风险剧增,户外活动的危险性也随之上升,各方都需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预警干预,加强安全保障,减少风险出行。这一讨论提醒公众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应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七、网民情绪
通过对有关“福建一女子爬山拍照时坠崖身亡”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图:
八、网民观点
1.安全意识与责任
户外活动时,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个人和组织者都应负起责任,避免悲剧发生。许多评论指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组织者,都应该对可能的危险有所警觉,尤其是在山区等自然环境中。强调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忽视安全的行为。
2.对遇难者及其家庭的同情
许多网民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并对遇难者的家庭,特别是目睹悲剧的孩子们表示同情。评论中流露出对孩子们未来可能面临的心理创伤的担忧,以及对家庭破碎的遗憾。
3.对组织者的批评
部分网民对组织者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选择的路线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对参与者的安全不负责任。这些评论强调了户外活动组织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对景区安全管理的讨论
一些评论关注景区的安全管理,呼吁加强安全警示和风险提示,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网民们讨论了景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改进措施。
5.对拍照行为的反思
不少网民对在危险地区拍照的行为表示了批评和反思,认为这种行为忽视了安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评论中强调了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安全。
九、热门文章
十、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户外运动安全监管缺失风险
根据媒体报道及网民反馈,本次事故暴露了登山俱乐部组织活动的安全隐患。涉事俱乐部带领50人团队进入未开发的非旅游区,未评估山体陡峭程度及雨后湿滑风险,缺乏专业领队、安全装备及应急预案。目击者质疑团队资质,指出妇女儿童参与高难度攀爬存在不合理性,反映出部分户外运动组织方为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安全管理。此类违规操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类似事故,加剧公众对户外活动监管缺位的负面评价。
2.非正规旅游路线安全隐患风险
事发地点为未开发的野山,缺乏景区级安全防护设施、警示标识及救援通道。阴雨天气加剧岩石湿滑,但组织方仍选择高危路线,导致游客在拍照时失足坠崖。此类“网红打卡”式探险活动近年频发,部分游客盲目追求社交媒体曝光,低估自然风险。
3.善后纠纷与社会心理创伤风险
遇难者为37岁女性且携带未成年子女,家属可能因赔偿问题与俱乐部、保险公司产生法律纠纷。目击者描述“孩子失声痛哭”等细节引发公众共情,放大事件悲剧色彩。此外,事故对同行游客及家属造成长期心理阴影,需专业心理干预以防创伤后应激障碍扩散。
(二)改进措施
1.强化户外运动行业准入监管
立即联合文旅、体育部门对涉事登山俱乐部展开调查,核查其经营资质、领队专业认证及安全制度合规性。建立户外运动组织方黑白名单制度,要求俱乐部提交活动路线风险评估报告,强制配备卫星通讯设备、急救包等装备。对违规组织高危活动的俱乐部处以吊销执照、高额罚款等处罚,并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结果,重塑监管权威形象。
2.开展非景区区域综合治理行动
在事发山崖周边增设隔离护栏、警示牌及监控设备,联合村委会开展常态化巡逻,严禁未经报备的团体进入。利用GIS技术绘制县域内野山风险地图,通过政务公众号发布“危险区域名录”,开通违规进山举报渠道。联合气象部门建立户外活动天气预警机制,遇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向俱乐部及登山爱好者推送安全提示短信。
3.建立善后保障与心理干预机制
组织心理咨询师对目击游客、遇难者家属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开通24小时援助热线。推动俱乐部建立事故赔偿基金,要求户外运动组织方为参与者购买足额意外险,并将心理康复费用纳入保险覆盖范围,从制度层面降低次生伤害风险。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旅游行业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深圳坪洲地铁站发生打人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