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8日晨5时许,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口岸一带发生泥石流灾害。经初步统计,此次灾害已导致我国一侧11人失联,尼泊尔一侧有6名中方施工人员失联。相关部门正在紧急开展救援工作。当地居民坚参称山顶下雨形成了洪水,口岸的桥被冲走,目前交通采取双向管制,通讯未受影响。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西藏吉隆口岸突发泥石流”的媒体舆情于07月08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08日15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西藏吉隆口岸突发泥石流”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0.2%,其次为社交网络占21.1%,新闻APP占20.5%。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关于“西藏吉隆口岸突发泥石流”的舆情情感倾向以负面为主,负面舆情占比46.9%;中性舆情占比36.0%;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仅占17.1%。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西藏吉隆口岸突发泥石流”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失联”、“泥石流”、“口岸”、“吉隆”、“一侧”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泥石流灾害基本情况及失联人数
多家媒体一致报道,7月8日凌晨5时许,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口岸一带突发泥石流灾害。初步统计显示,我国一侧11人失联,尼泊尔一侧6名中方施工人员失联。灾害发生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迅速展开信息通报,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均引用了官方统计数字,强调当前失联人员搜救和灾情核实为工作重点。
2.关注友谊桥损毁及交通中断影响
泥石流导致连接中尼的唯一陆路通道友谊桥被冲毁,吉隆口岸交通完全中断。潇湘晨报采访当地居民称,下游村庄、尼泊尔海关停车场等设施被淹,多车货物被冲走。新京报报道提到交警大队已对G216国道实施双向交通管制,预计短期内无法恢复通行。此次灾害对中尼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造成严重影响。
3.讨论灾害成因与天气背景
尽管事发时当地未现暴雨,但吉隆县气象台指出,此前7天持续小到中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4日最大降水量达24.4毫米。新京报采访居民称山顶局部降雨形成洪水,叠加地质条件脆弱,最终引发泥石流。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吉隆口岸仍有持续性降水,需警惕次生灾害风险。
4.聚焦救援进展与现场动态
灾害发生后,救援力量迅速响应。看看新闻KNEWS直播显示记者正赶往事发地,新京报称搜救工作已启动,公安、消防等部门协同开展行动。环球网提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已成立应急指挥部,调配资源保障救援,但因灾区地形复杂、通信受限,搜救难度较大。
5.强调安全预警与跨境影响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发布安全提醒,指出友谊桥损毁导致中尼跨境通道中断,呼吁公民注意雨季出行安全。潇湘晨报提到尼泊尔一侧的中方施工项目或受波及,海峡都市报援引尼泊尔媒体报道称当地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各方均提示需加强边境地区灾害联防联控机制。
七、网民观点
1.祈愿失联人员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失联人员的深切祈愿,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他们深知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这些失联人员的命运牵动着大家的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生命显得如此脆弱,每一个失联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焦急地等待。大家希望救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尽快找到失联人员,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例如,有网民提到“希望失联人员平安无事,家人早日团聚”“愿被困人员平安,救援速度加快”等,这些话语都体现了大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失联人员的牵挂。
2.呼吁加快救援行动
不少网民呼吁加快救援行动,强调救援刻不容缓。他们意识到时间对于失联人员的重要性,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生命的安危。希望救援力量能够迅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尽最大努力找到失联人员。同时,也希望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如“救援刻不容缓,愿生还希望照亮每个家庭”“希望失联人员能尽快获救平安回家,尽快展开搜救行动”等言论,都反映了网民对救援工作的急切期待。
3.强调中尼携手合作
部分网民提到中尼携手共度难关的重要性。中尼边境发生泥石流灾害,涉及两国人员的安危。在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两国的救援力量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大家期盼中尼两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灾害,展现出邻里同心的精神。比如“中尼携手共度难关,期盼所有人平安归来”“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国与尼泊尔的救援力量双双投入救援行动,体现了邻里同心的精神”等言论,都体现了这种团结协作的愿望。
4.关注灾害预防与应对
有网民关注到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问题。他们意识到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有人提出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应对方法以及在泥石流高发地区建房的防御设施等方面的建议。同时,也有人建议将居住在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安全地带,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像“泥石流发生前有哪些迹象?泥石流来了如何应对?泥石流发生时候,你往哪个方向跑,存活率最高”“希望尽量把这种位置的人口迁移到平坦的地区吧,这些靠山的居住人口总是防不住严重的泥石流自然灾害”等言论,都体现了对灾害预防和应对的关注。
5.感慨自然灾害无情
一些网民感慨自然灾害的无情和破坏力。泥石流的突然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失联和财产损失,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和不可预测。他们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感到痛心,希望受灾地区能够早日恢复正常。例如“今日清晨的泥石流让人们对自然的伟力深感震撼;2025年7月8日,西藏的吉隆口岸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心痛”“此灾无情,人间有爱,愿吉隆口岸早日恢复”等言论,都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感慨和对受灾地区的祝福。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人员救援风险:此次泥石流灾害已导致我国一侧11人失联,尼泊尔一侧6名中方施工人员失联。从网民观点来看,大家普遍对失联人员的安危表示担忧,期望他们能平安归来。然而,泥石流灾害的救援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凌晨发生的泥石流让很多人在睡梦中遭遇危险,逃生希望渺茫。且泥石流可能掩埋大量区域,增加了搜寻失联人员的难度。同时,救援现场的地理环境复杂,如口岸周边地形可能因泥石流发生改变,道路、桥梁被冲毁,给救援设备和人员的进入带来阻碍,可能导致救援时间延长,降低失联人员的生还几率。
2.舆情关注风险:众多媒体、大V和网民都高度关注此次事件。媒体纷纷报道泥石流灾害的情况,大V也在微博上发布相关信息并表达对失联人员的祝愿,网民们更是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失联人员的担忧和对救援工作的期望。在这种高关注度下,如果救援工作进展不顺利、信息发布不及时或不准确,可能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例如,若长时间没有关于失联人员的最新消息,网民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对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出质疑。
3.次生灾害风险:泥石流灾害往往伴随着其他次生灾害的风险。虽然目前没有相关信息表明会发生次生灾害,但从地理环境和灾害特点来看,该地区可能存在山体滑坡、洪水等次生灾害的隐患。如果发生次生灾害,不仅会对救援工作造成更大的阻碍,还可能威胁到周边居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进一步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
(二)改进措施
1.加强人员救援工作:责任单位应立即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调配充足的救援设备和物资,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援工作。考虑到救援现场的复杂地理环境,可采用多种救援方式相结合,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使用生命探测仪等设备精准定位失联人员。同时,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舆情监管单位要及时发布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让公众了解救援动态,增强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心。
2.做好舆情回应与信息发布:舆情监管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泥石流灾害的相关信息,包括失联人员情况、救援工作进展、次生灾害预警等。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要积极与媒体和网民进行互动,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问。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舆情监管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3.加强次生灾害监测与预警:责任单位要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现场及周边地区的监测,及时发现次生灾害的隐患。建立健全次生灾害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迹象,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疏散和防范。同时,要做好应对次生灾害的准备工作,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在次生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和抢险工作。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四川阿坝州多名游客坠河失联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