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九部门 妇女 招聘 求职 询问 婚育 歧视 男女平等
(图片来源于人社部网站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2019年2月21日,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其中提出,招聘时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同时规定,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通知发布后,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相关舆情量于2月22日达到顶峰。
2月21日,人社部网站发布《通知》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不得限定性别或性别优先,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等内容,引发媒体关注。“中国新闻网”“封面新闻”“腾讯网”等新闻客户端纷纷发文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媒体博主也相继发文传播相关信息,使得舆情量逐步上升。
2月22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针对《通知》发表多篇文章,引发其他媒体关注并转载。另外,“红星新闻”“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发文分析《通知》给企业造成的负担以及建议推行更多保障女性就业的配套措施等内容,助推了舆情信息的传播。@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媒体与政务博主纷纷发文传播“九部门要求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等信息,@李银河、@连鹏、@周鱼等大V博主针对“女性就业的现实环境”“《通知》发布的利弊关系”等内容发表评论,引发网民热议,舆情信息量在当日达到顶峰。
2月23日至2月27日,除了仍有部分媒体与网民传播《通知》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国青年网”“红网”“广西新闻网”等媒体发表相关评论性文章,并未出现新舆情,信息量呈下降趋势。
全网有关“九部门要求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的信息中,微博的传播量排第一,占比83.24%。《通知》发布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媒体博主和政务博主第一时间在微博传播相关信息,凭借其庞大的粉丝量,消息迅速扩散。@李银河、@连鹏、@周鱼等大V博主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网民热议。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量排第二、第三,占比分别为5.79%和4.78%。这两个平台同质化比较严重,大部分是客观地传播《通知》内容、对网民言论进行分类,并无太多的分析,也有部分原创文章,如《招聘不得问女性婚育,真能减轻就业歧视嘛?防不胜防!》《九部委禁止招聘时询问女性婚育情况,初衷虽好,实效堪忧》等,推进了事件的传播扩散。
35%的媒体报道传播九部门发布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此消息受到“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大量媒体的关注并报道。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九部门: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女职工的条件》一文,引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等央媒及主流媒体纷纷转载传播。
24%的媒体报道建议推出配套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新华日报》发文建议,《通知》的落实还需一系列配套设施加以保障,比如,加大社会生育保险普惠力度、发展3岁以下幼儿托班、强化落实男性陪产假等。《中国青年报》分析建议,从整个社会来看,应该大力发展幼托机构,完善幼儿保育行业,免去家庭育儿的后顾之忧。对于有育龄女性的用人单位,可以考虑适当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让负有生育职责的女性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上观新闻”发文建议,要根治隐性歧视,必须令用人单位口服心也服,一方面需要刚性的政策干预,另一方面也应当探索一些正向的引导措施。比如,弥补用人单位因聘用女性员工而产生的损失,比如按女性员工人数给予用人单位补贴,或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等。
21%的媒体报道解析《通知》推行的意义。“中国青年网”发文认为,女性在求职过程中的命运,说到底也是她们是否拥有足够体面与尊严的一面镜子;女性就业的品质,折射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消除性别歧视难以一蹴而就,细微的进步同样有价值与意义。《成都晚报》发文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以及最大意义,就是在对女性求职者给予额外保护的同时,对社会进行观念纠偏。比如,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改变,更多的行业和岗位,男女皆可胜任,但仍有用人单位持女性劳动者不如男性的老观念,显然已经过时。此种情形下,国家出台这项新规定,以倡导男女就业时权利平等的形式,倡导社会各界消除对女性求职者固有的观念,大有必要。另外,《信息时报》发文认为,“招聘不问婚育”让女性就业更有保障。
12%的媒体报道关注《通知》的落实与监管问题。“红网”发文认为,好的规定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也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招录的时候“不询问婚育情况”,并不意味着用工单位“无法获取婚育情况”,因为体检的时候,部分信息就能获取,用工单位可能“虽然不询问”,但是却可以在“获取婚育信息”之后拒绝录用。要想真正维护女性就业权利,还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多做些事情。“广西新闻网”发文认为,现在《通知》虽然出台了,下步关键还是尽快和更好的落地兑现,如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严格处罚违规单位等。
其他8%的媒体报道涉及“点赞九部门反对求职性别歧视”“分析女性就业会不会更难”等内容。
37%的网民言论吐槽该规定不利于女性找工作。有网民表示,企业最终目的是盈利,当女性请孕假导致用人成本增加时,企业招聘女性的意愿必然就会降低。如果不能询问婚育情况,企业完全可以根本不让女性的简历通过,连面试都不会有,就不用询问了。还有网民表示,政策的倾斜就证实了某一群体的弱势。当女性“弱势”的观念深入人心,实际上是对女性就业不利的。
26%的网民言论呼吁出台更多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部分网民认为,光是靠这项规定是不够的,应该给新生儿的父母放同样的产假,既体现男女平等,又能鼓励父亲积极参与育儿,还能让男性多照顾身体虚弱的产妇。最重要的是,这会让男女员工对企业来说,并无太大的区别。还有网民建议,国家可以承担女性产假的部分工资,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国家也可以对女性占比比较高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
18%网民言论讨论女性就业问题对男性的影响。有网民评论称,在职业上缺乏保障的女性,会在婚姻问题上提高对男方的要求。于是女性在职场上越吃亏,男性婚姻市场上也就越吃亏,女性找不到工作,男性找不到对象。还有部分网民表示,如果婚后女性就业困难,那么家庭经济负担会全部压在男性身上,男性压力就会剧增。
13%的网民言论认为该规定推动了男女平等。有网民发帖称,部分欧美国家已经规定简历上不准粘贴照片、性别等能体现性别的东西,以此来保障男女平等。这次下发的《通知》,正显示了我国在这方面在逐渐完善。还有网民认为,这个规定很人性化。现如今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屡禁不止,这个规定将对进一步保障妇女就业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还有6%的网民言论发表了其他观点,主要是讨论对刚入职就怀孕的女性所产生的影响、关注各个行业女性占比等内容。
在全网有关“九部门要求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的言论中,中性情绪言论占比最高,为42.1%,主要是传播九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其次是正面情绪的言论,为39%,主要是禁止性别歧视有助于男女平等就业、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等。负面情绪的言论,为18.9%,主要是担忧会增加企业用人成本、认为女性就业压力会更大等。
“反性别歧视”是一直存在的职场话题。此次九部门联合出台的《通知》从招聘环节就加以规范,无疑抓住了促进平等就业的“牛鼻子”——只有拆除带有性别偏见的门槛,才能让女性求职者不会处处受阻,女性才可以在职场上凭借能力来参与竞争,进而享有公平的择业、晋升、发展机会。但是,性别歧视要想彻底消除,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还需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拒绝招聘性别歧视需要减轻企业负担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生育,女员工需要休产假,通常也会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雇用女员工的隐性成本更高,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企业更倾向于雇用男员工。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设置的各种门槛,也已经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九部门联合出台的《通知》只是在为女性权益兜底,是底线,而解开女性就业的更多无形的枷锁,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首先,政府、社会要继续完善对企业的支持体系,通过减免税负、生育补助等多种途径减轻企业的“产假成本”,解决企业招聘女性员工的隐忧。其次,要支持各地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产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先行先试。上海市妇联曾建议夫妻双方共享产假,给企业在女性员工休产假安排方面有更多的弹性空间,避免延长的生育假对女性职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国家要为各类产业园区、有条件的企业开办托幼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补助,主动分摊托幼成本,免除女性员工哺乳、照顾幼儿的后顾之忧。
善用法律武器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对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进行了规定和保护,但企业在招聘中歧视女性的违法成本较低,就业性别歧视事件屡见报端。《通知》针对女性就业保障建立了司法救济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诉讼问题。因此,女性应加强法律维权意识,在职场中遭遇歧视时,可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取证工作,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企业在招聘中“说一套做一套”等行为实行“零容忍”,提升企业遵法守法的意识,保障女性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9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