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事件、某条讯息出现在互联网,它是会被淹没于繁复庞杂的信息海洋?还是会被受众捕捉引发热度,甚至在大规模的关注下形成舆情,是什么影响了某一事件热度的变化?在我们考虑舆情热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可从以下路径着手分析:
在总览事件在整个互联网的热度规模时,我们讨论的是相对热度,其规模主要与媒介资源的分布、网民关注的程度差异相关。比如说,同时段内可横向对比是否出现同类事件引起舆论共振(加强效果)、是否有特大突发事件抢夺关注(削弱效果)。
从特定的舆情事件本身来说,其发展周期一般经历酝酿期、爆发期、长尾期、消退期等,什么帮助酝酿期转换到了爆发期、多轮爆发期是分析的关键之一。可把引起舆情热度变化的因素分为两条线来看,一条是传播系列活动带来的关注增量,另一条是事件本身进展带来的注意力拖拽。
以下将常见的舆情热度变化原因作简要梳理:
一、传播层面活动
有影响力传播主体介入:
首先从传播主体来讲,有影响力的传播主体介入常常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同时还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形成舆论动员等等。一是这类账号本身拥有的一定数量的关注者、粉丝带来流量涌入,二是其身份特征带来的权威性保障。例如官方媒体介入关注或报道,除了账号本身积累的粉丝,更多的是其发声关注带来的权威性保障;而民间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发言时会呈现一定权威,影响公众的认知,在跨领域介入时发挥得更多的是引导其账号粉丝对事件进行关注的作用。
传播主体的形成合力:
事件曝光于网络之后,各传播主体不仅直接对其受众产生作用,传播主体之间也会形成相互作用。较为常见的是各大网络媒体、主流媒体短时间内对事件的高频率的转载报道、信息挖掘;此外还有自媒体、网络大V账号之间的联动扩散,例如互相转评形成多级传播链条等。在多个传播主体出面构成传播合力之后,强势的媒介资源倾斜往往使事件热度出现较为显著的提升。
跨平台传播:
一些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事件通常是由于跨平台、多重信息整合的传播带来的。初始信源在某个平台萌发、爆发至另外的平台、产生的多重信息在各个平台间相互流通。当说到某个事件已经成为“全网热点”形成“全网热度”也就表示着这类舆情形成了跨平台的传播,热传的内容一般也会随着各平台特性做不同的适配,例如在短视频平台的爆料被自媒体整理成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网友自发分享看法至其他的社交论坛、在问答社区交代事件简要情况来询问网民看法等。分析时可把重点放在信源初始平台和热度最热的平台,结合传播内容特性探究最初发生在那个平台、引爆热度在那个平台的主客观原因。
二、事件本身进展
从事件类型来说,如果事件本身是完成态,难有新信息产生的热点、爆点引起热度变化。如果是未完成态、在未被确认的状态被曝出,就要关注这类舆情有可能因为事件进展带来热度变化。例如,网传资料、信息被证实,事件当事人发声、对峙,爆料事件被相关部门通报,事件中产生重大结果、重大事项,如果是牵涉到多个当事人、多个阶段,舆情可能往多个波峰的态势发展。一方面,事件信息源得到了直接的增加。另一方面,新证据、新说法提供了媒介报道的新素材,新闻价值的增加易伴随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积极报道,事件详情细节的更新叠加传播的放大,往往产生强烈的舆论热潮。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