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浓茶解酒解腻”等所谓“养生偏方”的讨论,再次凸显了健康养生类谣言在网络空间,特别是社交媒体中的顽固性和危害性。此类谣言往往以“关爱健康”为外衣,利用公众的知识盲区和认知偏误进行传播,轻则误导生活习惯,重则延误规范治疗、损害身体健康。对此,相关部门(卫健、疾控、网信、市场监管等)必须建立一套精细化、下沉式的舆情监测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主动发现、科学研判、精准科普,从事后辟谣向“事前免疫”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与政治类、突发事件类谣言不同,健康养生类“偏方”谣言的传播,呈现出独特的“软性”与“强信任”特征。
伪装性强,真伪难辨:谣言内容常常将传统“经验之谈”与一些看似科学的“新名词”(如“排毒”、“酸碱体质”)相结合,真假掺杂,普通人极难辨别。
情感驱动,诉诸焦虑与希望:它们精准地击中了公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于“衰老”、“疾病”的深层恐惧和焦虑,并为其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廉价、无副作用的“希望”——即通过吃某种食物、做某个动作,就能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
强关系传播,信任度高:如新闻中提及的“朋友圈里都这么说”,此类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基于家人、朋友、同事等强关系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在这种“熟人社会”的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自带“信任滤镜”,人们相信的,往往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转发信息的那个人”。
为实现对此类谣言的“精准发现”,舆情监测工作必须做到“下沉”与“穿透”。
关键词布控需聚焦“场景”与“病症”:
监测方案不仅要包含“谣言”、“辟谣”等词汇,更要聚焦于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常见病症”。要建立关键词组合矩阵,例如:
场景类:“解酒/醒酒”、“解腻/刮油”、“熬夜”、“失眠” + “偏方/土方/妙招”。
病症类:“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癌症” + “根治/奇效/食疗/千万别吃XX”。
伪科学概念类:“排毒”、“宿便”、“湿气”、“酸碱体质”、“食物相克”。
监测渠道需“下沉”至中老年群体聚集地:
要将监测的重点,从开放的微博广场,下沉至中老年用户占比较高的微信公众号(特别是养生、文摘、生活类)、短视频平台(特别是“生活妙招”类内容)、以及各类兴趣社群(如广场舞群、养生群)。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容高度同质化、频繁发布各类“偏方”的“营销号”矩阵。
监测对象需包含“商品”与“服务”的变相宣传:
许多“偏方”谣言的最终目的,是为某个保健品、理疗仪、甚至非法药品“带货”。监测工作需具备对“软广”的识别能力。一旦发现某篇“养生知识”文章中,反复暗示或链接到某个具体商品,应立即将其作为“涉嫌虚假宣传”的高危线索,并通报市场监管部门。
监测到的线索,必须进入快速的研判与联动流程,才能真正服务于公众健康。
首先,要建立“风险等级”的快速评估机制。
对于监测到的“偏方”谣言,要进行快速的风险评估。例如,“大蒜能治感冒”属于低风险;而“放弃化疗,靠吃XX就能治愈癌症”则属于极高风险。对于高风险谣言,必须启动应急响应,进行最高优先级的处置。
其次,要开展持续的科学辟谣。
辟谣工作不能是简单、粗暴的“一概否定”,这容易激起中老年人的逆反心理。更有效的方式是“精准滴灌”:
承认其“合理动机”:在辟谣时,首先肯定公众“追求健康”的良好初衷。
进行“场景化”解释:像新闻中的专家一样,清晰地、通俗地解释“为什么浓茶不能解酒”(茶碱对心脏的刺激),用科学事实,来替代错误的“经验”。
提供“可替代方案”:在否定一个“偏方”的同时,必须给出一个更科学、更权威、同样简单易行的“正方”。例如,“解酒最好的方法不是喝茶,而是多喝水、充分休息”。
最后,要推动“权威信源”的“下沉”与“普及”。
治理的根本,在于“扶正”而非仅仅“祛邪”。卫健、疾控、科协等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官方的、权威的、接地气的健康科普平台(“XX健康”、“XX疾控”官方新媒体)。要联合三甲医院的权威专家,将科学的健康知识,制作成适合中老年人阅读和传播的短视频、图文、语音等形式,并主动地、系统性地投放到谣言高发的社群和平台中去,与“伪科普”争夺话语权,从根本上提升全民的健康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