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天气频发、公共安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重点时段(如汛期、寒潮、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和重大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山洪、地质灾害)往往成为网络信息高度聚集的敏感窗口。此时,公众对灾情进展、救援效率、物资保障、政府行动等议题关注度急剧上升,相关信息传播快、情绪强、真假混杂。若缺乏系统化、前瞻性的监测机制,极易错失关键研判时机。因此,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已成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重点时段与灾害舆情的特点
1. 信息爆发集中:灾害发生后数小时内,现场视频、求助信息、谣言猜测密集涌现;
2. 地域指向明确:讨论多聚焦受灾区域,如“XX县断电”“XX村失联”;
3. 诉求多元交织:既有求救、寻人等紧急需求,也有对预警滞后、救援不力的质疑;
4. 谣言易滋生:在信息真空期,“死亡人数夸大”“水库溃坝”等不实信息快速扩散。
这些特点要求监测工作必须做到早发现、准定位、快分析、可追溯。
二、关键监测策略
(一)提前部署,动态调整关键词库
在汛期、台风季、冰雪天气来临前,应预设关键词组合,如“暴雨+内涝+XX市”“地震+房屋倒塌+XX县”“停水+停电+小区名”等,并随灾情发展动态补充新词(如具体乡镇名、安置点名称、救援队伍名称)。
(二)强化属地精准识别
系统需具备地理语义理解能力,不仅能识别行政区划名称,还能捕捉本地化表达(如“城东片区”“老城区低洼地带”),避免遗漏无显性地名但实际属地的信息。
(三)覆盖多元信源
除主流新闻外,重点监控短视频平台评论区、本地论坛、问答网站等“一线信息源”,这些渠道往往是求助信息和现场画面的首发地。
(四)区分信息类型
自动识别内容属性:是灾情实况、群众求助、谣言传播,还是政策咨询,不同类型需匹配不同分析逻辑。
三、技术赋能:鹰眼速读网的应用实践
舆情监测分析系统鹰眼速读网在重点时段与灾害监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全网实时采集:7×24小时监测新闻、短视频、论坛、博客等信源,确保信息无遗漏;
属地热力图展示:直观呈现各区域讨论热度,辅助判断重灾区舆论焦点;
情感与意图识别:区分恐慌、求助、愤怒、感谢等情绪,识别高优先级求助信息;
事件聚类与溯源:将碎片化信息自动归并为同一事件(如“某村断联”),并追踪首发帖文;
分级预警推送:当某地出现“多人失联”“救援未到”等高敏内容时,系统可自动通过邮件或短信提醒相关单位。
四、长效机制建议
建立“平战结合”监测机制:平时积累属地敏感词库,战时快速启动专项任务;
推动监测数据与应急指挥系统对接,实现“舆情—灾情—资源”联动;
定期复盘历史灾害舆情案例,优化关键词策略与预警阈值。
结语
重大灾害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信息就是力量。做好重点时段与灾害网络舆情监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借助舆情监测分析工具蚁坊鹰眼速读网(咨询及免费试用入口)等智能化工具,相关部门可将网络空间转化为“数字哨兵”,在纷繁信息中精准捕捉民声、识别风险、支撑决策,真正实现“察于未萌,防于未然”。
相关阅读推荐:重大突发事件中舆情监测和研判的重点有哪些?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