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2日晚,在甘肃兰州街头,一位老人步履蹒跚、拎着重物缓慢横过马路,前车停车等待。一位路过的红衣女子见状下车好心上前搀扶老人,却被老人突然甩手一巴掌打飞眼镜。现场画面显示,女子一边扶住老人手臂,一边留意车辆防止老人被撞,在她稍不留意时老人挥动左手将其眼镜打掉,女子下意识摸脸后捡起眼镜戴好,随后上车离开。有现场网友否认当时有人嫌老人走得慢狂按喇叭催促惹恼老人。
9月13日晚,一位目击者向记者反映,为好心女子鸣不平。记者从兰州警方处证实,老人已经找到,打人不对,老人需要道歉。9月14日,记者联系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并将介入此事,先与辖区派出所对接寻找被打女子,详细了解事件经过,将及时为其提供心理帮助等支持,强调维护女性权益、弘扬社会正义是应尽的职责。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甘肃一女子搀扶老人反被打飞眼镜”的媒体舆情于09月14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14日08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一女子搀扶老人反被打飞眼镜”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71.9%,其次为社交网络占13.0%,新闻APP占12.8%。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一女子搀扶老人反被打飞眼镜”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49.1%;其次是负面舆情,占44.0%;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仅为6.9%。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一女子搀扶老人反被打飞眼镜”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老人”、“女子”、“眼镜”、“好心”、“搀扶”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警方回应及处理结果
多家媒体报道称,兰州警方已找到涉事老人,并明确表示“打人肯定不对,老人需要道歉”。目击者提供的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女子在搀扶老人过程中突遭掌掴,警方接警后介入处理。民警回应称案件已处理完毕,强调“动手打人不对”,并确认老人需向女子道歉,但未提及具体处罚措施。事件引发公众对警方处置透明度的关注,部分网友呼吁公开道歉细节。
2.关注妇联介入与女性权益维护
兰州市妇联已介入此事,表示将与派出所对接寻找被打女子,并提供心理帮助等支持。妇联强调维护女性权益和社会正义是其职责,此举被舆论视为对善意反遭伤害事件的制度化回应。部分网友认为妇联介入有助于消除“扶老人”心理阴影,但也有声音质疑其实际效用,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善意行为保障机制。
3.讨论社会善意行为安全困境
事件引发对善意行为风险的深度讨论。三眼巨童分析指出,老人可能因突发接触产生防卫反应,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的沟通隔阂。央广网援引网友评论,揭示当下“扶人先录像”的畸形自保现象,有观点认为类似事件加剧社会信任危机。数据显示,78%受访者在类似场景中会选择“群体帮扶”而非单独行动,反映公众对善意行为安全性的集体焦虑。
4.还原事件细节与目击者证言
多家媒体详细还原案发经过:12日晚高峰时段,红衣女子在兰州西关临夏路十字路口下车帮扶提重物老人,突遭左手击打致眼镜脱落。目击者强调现场无车辆鸣笛催促,老人步态明显受限,横穿马路耗时较长。视频证据显示女子被袭后未当场理论,冷静处理获网友称赞,其克制反应与老人攻击性动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舆论热议焦点。
5.剖析涉事老人行为动因
舆论对老人行为动机展开多元推测:有观点认为可能存在认知障碍导致误判,部分网友结合老年常见病数据分析,指出约32%的80岁以上老人存在应激性防卫倾向;另有声音联系“空巢老人心理创伤”现象,猜测老人或因长期缺乏关怀产生排斥心理。三眼巨童提出“代际沟通鸿沟”理论,认为老龄化社会亟需建立跨年龄的善意传递规范。
七、网民观点
1.做好事需谨慎
在当今社会,做好事似乎变得充满风险。就像此次事件中,女子好心去搀扶老人,却反被老人扇了一巴掌。这让许多人意识到,在给予他人帮助之前,一定要先观察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以及是否值得帮助。因为一旦好心办了坏事,不仅自己会受到伤害,还可能遭遇对方子女的无理纠缠和讹诈。比如之前就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及其家属讹上,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所以,大家在做好事时要更加谨慎,不能盲目行事。
2.老人行为应受谴责
部分老人的行为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像这个老人,当街打人,完全没有基本的道德和素养。有人认为这样的老人年轻时可能就是恶人,即使老了也不值得同情。而且,老人打人后不道歉的态度也让人愤怒,大家觉得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道歉,还应该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助人者的善良之心,也让社会对老人群体产生了负面看法,质疑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3.理解老人的意外反应
有观点认为老人的打人行为可能是意外反应。老人听力和视力有限,女子突然上去搀扶,可能会吓到老人,导致老人做出应激反应。也有可能老人本身有认知障碍,比如老年痴呆症,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人提到老人可能以为女子要抢他的东西,才会出手。虽然老人的行为不对,但大家应该理解他可能并非出于恶意,希望这只是一场误会。
4.弘扬助人者的善良与宽容
女子在被老人打了一巴掌后,没有指责和追责,而是选择默默离开,这种宽容的行为值得赞扬。她用行动诠释了“善良不计较”的品质,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大家认为她的宽容是最好的正能量,希望社会能多宣传这样的正能量,鼓励更多人保持善良,不要因为一次意外就放弃做好事。即使做好事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善良的行为终究会得到认可和回报。
5.社会风气影响助人意愿
这件事反映出当前社会风气对人们助人意愿的影响。一方面,有人指责现在的人冷漠,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不帮忙;另一方面,像女子这样去帮助别人的人,却被说成是多管闲事,还受到伤害。这让很多人陷入两难的境地,不知道该不该去做好事。大家担心自己的善意会被误解,甚至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变得越来越谨慎,不敢轻易伸出援手。这种现象值得社会反思,如何营造一个更加友善、信任的社会环境,让人们能够放心地去帮助他人。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代际矛盾激化风险: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对老人的负面评价,如“坏人变老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等,将个别老人的不当行为上升到整个老年群体。这种言论容易引发代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让年轻人对老年人产生偏见和不满,同时也会让老年人感到被歧视和不被理解,不利于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能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良的代际关系氛围。
2.舆情失控风险: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众多媒体和大V纷纷报道和评论,网民也积极参与讨论,言论呈现出多样化和极端化的特点。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控,可能会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和失控,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和社会问题。例如,可能会出现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情况,对当事人和社会秩序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后续工作建议
1.促进代际沟通理解:组织开展代际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例如,可以举办社区活动、座谈会等,让年轻人和老年人有机会相互交流和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想法,减少代际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同时,加强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及时回应舆情关切: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问。对于事件的调查进展、处理结果等信息要及时公开透明,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对恶意攻击、侮辱他人等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处理,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小红书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