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2月,四川成都58岁的翟女士因肩部摔伤,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手术前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待排”,后经住院检查被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实际上是因另一患者误入检查室,其CT影像被录入翟女士名下导致误诊。翟女士在肩部手术结束后,转入其他科室对“双肺间质性纤维化”进行专业诊断治疗,服药约3个月后复查才发现误诊真相。
8月18日,翟女士儿子翟先生向媒体反映此事,他认为此次误诊本可避免,如检查时医师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或发现错误后清空报告重新检查,但这些措施均未落实,几个月来一家人承受了巨大精神压力,且不清楚是否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在翟女士复查时医生发现情况有误便联系了她,医院为其进行身体评估,结果显示翟女士身体状况无明显异常,另一患者检查结果正确,未耽误治疗,双方尚在协商处置中,医院已采取改进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8月19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调查该医疗纠纷确实存在,就此事对患者和家属带来的不良影响表示最诚恳的歉意。医院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协商,并主动为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各项检查检验结果未发现异常,目前已与患者达成谅解,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医院决定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调查,依法依规对相关科室和人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还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此外,8月19日四川省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此事正在按程序调查处理中,具体情况尚不清楚。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的媒体舆情于08月19日21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18日23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7.1%,其次为新闻APP占32.1%,短视频占22.2%。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关于“成都一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的舆情情感倾向,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59.6%;其次是中性舆情,占比33.8%;正面舆情占比较少,仅为6.6%。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患者”、“医院”、“ct”、“误诊”、“绝症”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医疗误诊事件经过与院方回应
据澎湃新闻、扬子晚报、中国新闻网报道,四川省人民医院因另一患者误入CT检查室,导致58岁患者翟女士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服药3个月。院方承认存在医疗纠纷,向患者致歉,并主动为其安排检查,结果显示身体无异常。目前双方已达成谅解,医院承诺对涉事科室和人员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强调院方初步调查结果及整改态度。
2.讨论家属质疑医院流程疏漏问题
据新周刊、齐鲁晚报、极目新闻报道,患者家属翟先生指出,误诊本可通过核对患者姓名、清空错误报告并重新检查等方式避免,但医院未执行这些基本流程。家属质疑医院操作存在重大疏漏,导致长达3个月的精神压力及健康担忧。尽管院方道歉并评估患者当前无异常,但双方在后续赔偿及责任认定上仍存在分歧,凸显医疗纠纷中患者维权的现实困境。
3.分析医疗管理漏洞与系统性缺陷
据看看新闻Knews、小二教育和生活、生活帮报道,事件暴露医院流程设计缺陷:CT检查未严格执行身份核验,系统允许同一患者名下存储矛盾影像,且医生忽略患者半年前肺部正常与“绝症”诊断的矛盾。专家指出,医院过度依赖技术自动化,忽视人工核对环节,纠错机制失灵。此类系统性漏洞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需从制度层面优化医疗流程管理。
4.关注误诊对患者的多重负面影响
据小二教育和生活、生活帮、新浪财经报道,误诊导致翟女士一家承受精神创伤、药物副作用风险及经济负担。患者服用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3个月,潜在肝损伤等副作用尚不明确,后续需长期健康监测。家属维权过程中的误工成本及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无力,进一步反映当前医疗事故赔偿标准与患者实际损失间的失衡问题。
5.追踪后续处理进展与监管介入
据观察者网、人民网四川频道、环球网报道,四川省卫健委已介入调查,院方虽与患者达成谅解,但具体赔偿方案未完全落实。医院表示将改进措施,如加强检查流程监管,但家属要求明确责任认定及长期健康保障。此事引发舆论对医疗纠错机制透明度的讨论,公众期待监管部门公布调查结果并推动行业规范化整改。
七、网民观点
1.医院应担责赔偿
众多网民认为此次医院误诊事件中,医院难辞其咎,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并给予患者赔偿。误诊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和精神创伤,比如患者被误诊为绝症并服药三个月,全家人都陷入了恐慌和担忧之中。医院不能仅仅以一句道歉了事,而应该通过实际的赔偿行动来弥补患者的损失。同时,医院还需落实改进措施,加强管理,杜绝此类错误再次发生,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2.医疗流程需严谨规范
不少网民指出,此次误诊事件暴露了医疗流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包括人因失误和系统漏洞。从CT检查时患者误入、名字未核对,到报告审核环节的缺失,各个环节都没有把好关。这反映出医院的操作流程不严谨,缺乏必要的制度闭环和系统容错机制。医疗行业关乎人命,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如强制异常数据清空规则、AI核验影像一致性等,以确保医疗流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3.就医应谨慎选择并多对比
许多网民根据自身或他人的就医经历,提醒大家在就医时要谨慎选择医院和医生。一些医院存在误诊、过度检查、医生不负责等问题,比如省医院曾出现过开药计量写错、检查结果不准确等情况。所以,患者在看病时最好多去几家医院进行对比,不要盲目相信一家医院的诊断结果。自己也要对健康负责,有疑问及时提出,通过交叉验证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4.对医院整体印象不佳
部分网民对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整体印象较差,认为该医院经常出现问题,管理混乱,医生能力和责任心不足。他们列举了各种在该医院遇到的糟糕经历,如检查不仔细、误诊、开错药、找不到病因等。甚至有人认为省医院在与其他知名医院(如华西医院)的对比中显得很不靠谱,建议有大病还是去更专业、更可靠的医院就诊。
5.误诊危害大且不可容忍
网民们深刻认识到误诊的严重性,认为误诊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被误诊为绝症可能会让患者陷入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而且误诊还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疗误诊是不可容忍的,医疗机构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声誉受损风险:四川省人民医院作为省级医院,此次CT影像弄错导致患者被误诊为“绝症”并服药3个月的事件,在各大媒体、大V和网民中广泛传播。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大V纷纷发声,网民也表达了不满和质疑。如“四川省人民医院一直都是草台班子”“省医院果然还是跟十年前一样草台班子 医生还贼凶”等言论,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这可能导致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未来选择该医院就医的患者数量减少,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
2.医患信任危机风险: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严重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网民们对医院的管理和医生的责任心提出了质疑,如“医生的粗心大意令人震惊”“医院疏忽损害病人权益,严重缺乏责任感”等言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会影响该医院的医患关系,还可能波及整个医疗行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增加医患沟通和治疗的难度。
3.内部管理混乱风险:从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医院在CT检查流程、患者信息核对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管理不善问题。如“从摆位到扫描,到打片,到写报告,到审报告,到临床医生,但凡一个环节多想一点都能及时发现。常理说 张冠李戴后,是可以及时发现的,只能说他们太散漫了”等观点指出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混乱。这可能导致医院内部工作效率低下、医疗质量下降,增加其他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声誉修复:医院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进行声誉修复工作。一是持续发布事件处理进展和改进措施,让公众了解医院对事件的重视和整改决心。例如定期在医院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发布公告,详细说明调查结果、对相关人员的处理情况以及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采取的措施。二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邀请媒体对医院的改进情况进行正面报道,传播医院积极解决问题的形象。三是开展公益活动,如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增强公众对医院的好感和信任。
2.重建医患信任: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在日常医疗服务中,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立健全患者反馈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建议,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设立医患沟通办公室等方式,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3.优化内部管理:医院要对现有的CT检查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增加患者信息核对环节,确保检查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前、检查过程中、检查报告出具前等多个环节进行姓名、年龄、病历号等信息的核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安全可靠。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社会热点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浙江温州两岁男童独守母亲遗体数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