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8月16日22时左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造成野外露营的13人失联。灾害发生后,当地组织应急管理、公安、消防、自然资源、水利、卫生健康等部门700余人,各搜救队伍携带机械设备沿着事发山洪沟道及下游周边展开地毯式搜救;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立即作出部署,要求全力组织救援,核清失联人员情况,并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相关部领导视频连线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消防救援总队和救援现场,持续调度指导处置工作,当地消防救援队伍也立即调派专业力量赶赴现场处置。
截至17日10时,1人获救,8人遇难,4人失联;截至17日15时30分,已造成9名野外露营人员遇难、3名野外露营人员失联;截至17日17时20分,山洪已致10名野外露营人员遇难,尚有2人失联,目前获救的1人刚参加完高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同时警示各地,加强对泥石流、滑坡体、河道等重点目标的管控,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发山洪”的媒体舆情于08月17日18时40分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8月17日12时30分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发山洪”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占总量的40.1%,其次为短视频占26.7%,新闻APP占24.0%。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发山洪”事件的负面情感倾向舆情占比最多,达到40.3%;中性舆情占比37.6%;正面舆情占比较少,为22.1%。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发山洪”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山洪”、“失联”、“乌拉特后旗”、“内蒙古”、“遇难”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伤亡人数动态更新
此次山洪灾害的伤亡数据随搜救进展持续更新。截至17日10时,遇难人数为8人,失联4人(新京报、新华网);至15时30分,遇难增至9人,失联3人(极目新闻、国是直通车);17时20分最新通报显示,遇难人数升至10人,失联2人(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这一动态变化反映了救援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也凸显自然灾害对野外活动的高风险性。
2.聚焦救援行动进展与难点
灾害发生后,当地迅速组织700余人联合救援队伍,涵盖应急管理、公安、消防及部队官兵等(每日经济新闻)。救援采用机械设备沿山洪沟道展开地毯式搜救,并调用抽水设备应对复杂地形(极目新闻)。中国军号提到,北部战区陆军边防旅及民兵近400人加入搜救,但因事发地属野外河道,夜间洪水冲击导致搜救难度极大。
3.讨论事故原因与露营安全隐患
此次遇难者均为野外露营人员,扎营地系非正规景点的枯水期河道(红星新闻)。附近居民称,该区域雨季上游易突发山洪,但此前未发生过事故(极目新闻)。获救的17岁女孩刚高考完,其腿部受伤且失温,成为首个报警者(极目新闻、红星新闻)。事件暴露野外露营缺乏安全预警及公众对自然风险认知不足的问题。
4.应急管理部响应与后续部署
应急管理部接报后立即派工作组赴现场,要求核清失联人员并协调多方救援力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强调,工作组重点指导现场处置、次生灾害防范及善后工作。中国妇女报指出,此次救援凸显国家级应急机制在跨区域灾害中的关键作用。
5.反思野外活动风险管理
事件引发公众对野外露营安全规范的讨论。媒体呼吁加强非景区自然区域的警示标识和监测预警(红星新闻)。极目新闻建议推广户外安全教育,尤其需提升青少年群体的风险意识。此外,部分网友质疑露营组织者是否具备应急能力,强调责任划分与法规完善的必要性。
七、网民观点
1.祈福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此次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山洪灾害中失联人员平安归来的祈愿,以及对遇难者的哀悼和对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祝愿。例如“愿平安,今年天灾太多了”“愿失联者平安,逝者安息”等言论,体现了大家在面对灾难时对生命的尊重和美好期许,希望受灾群众能够脱离危险,救援人员在工作中也能保障自身安全。
2.安全意识与教训
不少言论强调了野外露营时要选择安全地点,以及人们应提高安全意识、重视生命。像“野外露营,不能找河边,每年都有这样死的”“网上都提示多少次了,不要在河畔,峡谷露营”等,指出了此次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是人们缺乏对危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提醒大家在户外活动时要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3.灾害预警与应急
部分网民关注到了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人提出“这玩意不能预报或者上游发水通报一下”,质疑灾害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也有提及应急管理部的驰援和党员干部的行动,如“应急管理部火速驰援内蒙古山洪灾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强调了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的重要性。
4.自然风险与敬畏
一些言论表达了对自然风险的敬畏之情,认为此次灾害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山洪无情,愿逝者安息,救援顺利”“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等言论,体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好风险预判和防范措施。
5.后续工作与建议
部分网民提出了关于灾害后续工作的建议,包括搜救失联人员、做好善后工作、生态修复等方面。如“后续工作重点 搜救:聚焦4名失联人员,扩大无人机搜索范围,防范二次灾害。 善后:心理疏导团队介入安抚家属,调拨救灾资金保障安置”,还提到了要加强高风险区域动态管控、预警精准推送及公众防灾教育等,以减少未来类似灾害中可能出现的“人祸”因素。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救援难度风险:从媒体报道可知,救援现场道路中断、地形泥泞,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700余人的救援队伍在这样的条件下持续搜救,不仅增加了救援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风险,也可能影响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失联人员生存的可能性也在逐渐降低,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安全意识风险:此次事件中,遇难和失联人员均为野外露营者,且事发地并非景点,系游客自发野外露营。这反映出部分游客的安全意识淡薄,对野外环境的风险认识不足。同时,也暴露出野外活动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如非景区露营地存在“预警真空”,导致游客忽视自然风险。如果不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引导,类似的悲剧可能还会再次发生。
3.灾害防御风险:此次山洪事件凸显了极端天气下基层应急体系的薄弱环节,如气象预警未能有效传达给露营者,高风险区域缺乏动态管控等。此外,北方地区近年来洪涝灾害频率明显上升,也反映出气候变局下灾害防御的紧迫性。如果不加强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自然灾害威胁。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大救援力度和保障救援安全:责任单位应进一步加大救援力度,调配更多的救援力量和设备,克服救援现场的困难,全力寻找失联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救援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救援,避免盲目行动,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2.强化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责任单位应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要针对野外露营等户外活动,发布相关的安全指南和注意事项,提醒公众选择安全的露营地点,避免在强降雨期间进入山洪易发区域。同时,要加强对非景区露营地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3.完善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责任单位应加强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管控,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自然灾害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上海女童调座椅致后排弟弟挤压身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