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8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市区各级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开展防控工作。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可通过清理孳生地、杀灭蚊虫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广东顺德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媒体舆情于07月15日16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15日21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广东顺德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1.5%,其次为新闻APP占30.3%,短视频占21.2%。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广东顺德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59.6%;负面舆情次之,占23.9%;正面舆情较少,占16.5%。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广东顺德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基孔肯雅热”、“478例”、“疫情”、“确诊”、“7月”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及特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于2025年7月8日监测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15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均为轻症病例,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和陈村镇。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传播,与登革热传播途径相似。目前疫情主要通过清理蚊虫孳生地、灭蚊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进行防控。该病最早于2008年在中国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东莞曾暴发社区疫情,此次顺德病例是我国较大规模的本地传播事件。
2.聚焦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区别及疫苗现状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通过伊蚊传播,初期症状相似,但基孔肯雅热以剧烈关节疼痛和持续高烧(可达40℃以上)为特征,病程中超过半数患者出现四肢及躯干皮疹,且关节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蚊媒传染病死亡人数超70万,但基孔肯雅热重症率较低。我国尚未批准基孔肯雅热疫苗上市,当前防控依赖蚊媒消杀和个人防护。专家指出,该病虽致死率低,但致残性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显著。
3.讨论疫情防控措施及公众防护建议
防控核心策略包括:环境治理(清理积水容器、水培植物3-5天换水)、物理防蚊(安装纱窗、蚊帐)、化学消杀(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和症状监测。医疗机构建议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的患者主动告知蚊虫叮咬史,以便早期诊断。针对驱蚊产品选择,专家强调需关注有效成分浓度,避蚊胺适用于2个月以上婴儿,驱蚊酯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安全选择,电蚊香需保持通风使用。
4.分析疫情传播风险与季节关联性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顺德地区伊蚊密度指数(BI)显著上升,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加剧。研究显示,气温25-30℃时伊蚊活动力最强,暴雨后小型积水容器激增,为蚊虫孳生提供理想环境。此次疫情暴发揭示输入性传染病本地化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在珠三角等国际交通枢纽地区。历史数据显示,我国基孔肯雅热疫情多发生于6-10月,与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特征高度吻合。
5.探讨蚊媒生态治理的长期策略
在蚊虫防控技术层面,除传统消杀手段外,学界正研究转基因蚊技术(如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阻断病毒传播链。但北京林业大学昆虫学博士指出,完全灭绝蚊子可能破坏生态平衡,例如八角等植物依赖蚊类传粉。建议采取精准防控策略,重点清除居民区200米范围内的积水容器,同时保留自然湿地生态功能。多地已建立蚊媒密度实时监测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预警疫情风险,实现从应急响应到长效管理的转型。
七、网民观点
1.疫情担忧
部分网民对基孔肯雅热疫情表示担忧,认为形势严峻。比如有网民提到这是一个听都没听过的病,1周就快500病例,且中招关节会持续疼痛多年,让人感到害怕。还有网民表示发现身边出现蚊子传播的疾病,感到意外和不安,确诊病例数字也让一些人觉得吓人,担心疫情发展,心里感到不安。
2.防护建议
许多网民强调了防护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建议。大家认为要提高自身防控意识,通过“清积水 + 防叮咬 + 早就诊”的九字原则,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有人分享了自己的防蚊措施,如身上擦驱蚊乳液、随身携带花露水分装瓶、在家门口放花露水和导管、安装电蚊灯等。还有人推荐使用六神花露水、榄菊蚊香等防蚊用品。
3.疫情可控与乐观态度
部分网民认为目前疫情虽有一定规模,但总体风险可控。他们指出疫情局限于局部区域且均为轻症,政府积极防控,措施得力,公众无需恐慌。还有人期待防疫迅速到位,相信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认为只要大家积极防控,就能守护健康。
4.病毒与传播源关注
一些网民关注基孔肯雅热病毒本身及其传播源。他们提到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由伊蚊(花斑蚊)传播,这种病毒可分为3个组,还详细描述了病毒的特点,如会让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数年、致残等。也有网民猜测病毒的传播源,怀疑是非洲传入或香港走私蚊子导致。
5.出行与旅游影响
有网民关心疫情对出行和旅游的影响。例如有人询问8月初是否还能去顺德旅游,表达了对前往疫情发生地的担忧,担心旅游期间会感染基孔肯雅热。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疫情扩散风险:目前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但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容易暴发。如果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清理积水不及时、个人防蚊措施不做好等,病毒很可能会随着蚊虫的活动扩散到其他区域。同时,人员的流动也可能将病毒带到其他地方,增加疫情扩散的可能性。有网民提到“现在病毒种类越来越多了,千万不要传到其他地方去!我们受够啦!”这反映出大家对疫情扩散的担忧。
2.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风险: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如成立市区两级指挥部、组织消杀团队灭蚊、设立就医绿色通道等,但从网民的言论来看,部分民众对防控措施的执行可能存在不足。例如,一些人抱怨防蚊困难,“天天被蚊子咬,防不住”“最近有很多蚂蚁大小的黑蚊子,悄无声息上来就咬……防不胜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严格执行防蚊措施。此外,还有部分民众对清理积水等措施不够重视,可能会为蚊虫提供滋生地,影响防控效果。
3.谣言传播风险:在疫情期间,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增加,容易出现谣言传播的情况。部分网民提出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如“佛山也最开始爆发登革热,莫名其妙的出现,说没有人投毒你信吗?”“不会是黑人传过来的吧?感觉好奇怪的,没听说过啊”等。谣言的传播会误导公众,干扰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
4.旅游经济受影响风险:一些网民因为顺德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而改变旅游计划,如“我靠还说这周末去顺德吃甜水”“本来今年春天计划着暑假去广东等。顺德作为一个有一定旅游吸引力的地区,疫情的出现可能会使游客数量减少,对当地的旅游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强化疫情防控措施: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加大蚊虫消杀力度,增加消杀频次和范围,确保蚊虫滋生地得到有效清理。加强对重点区域,如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的防控工作,做好病例的追踪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就医绿色通道畅通,药物储备充足,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宣传防控知识,帮助居民清理积水、做好防蚊措施。
2.提高公众防控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提高防控意识,自觉遵守防控措施。可以发布倡议书,呼吁公众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如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香、灭蚊拍等。提醒公众若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如防控知识竞赛等,提高公众参与防控的积极性。
3.加强谣言监测和管控:舆情监管单位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辟谣。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谣言,立即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信息,澄清事实,消除公众的疑虑。同时,要依法对造谣传谣者进行处理,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
4.促进旅游经济恢复:责任单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旅游经济的恢复。例如,加强旅游景区的卫生管理,做好防蚊措施,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可以推出一些优惠政策和活动,吸引游客前往顺德旅游。同时,加强旅游宣传,强调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提高游客对顺德旅游的信心。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疫情相关话题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湖南一男孩遭女子强吻后传染水痘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