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引发热议。“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转入地下的学科类培训住家教师、一对一辅导等现象仍然存在,“保姆式家教”迅速受到追捧,在帮孩子辅导功课之余还教做家务。从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家长发帖还是家政公司接到的咨询电话,对高学历的“保姆式家教”需求日趋火爆,甚至出现“一人难求”的情况。这种服务更为隐蔽,收费更为昂贵的家教形式在舆论场上引起不小的争议。
教育部“双减”措施落地后,众多学科类培训机构关停、转型。但与此同时,一些培训从业人员借以“高端家政”“高级保姆”的形式,换个“马甲”在市场自由流动。所谓的“住家教师”,月薪可达两三万元!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第一位。此前,多地补曝出高端住家家教、保姆式家教招聘信息,其中高薪、高学历、高要求等一系列招聘要求在各在社交平台中引发网民热议。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对于此次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相关信息的网络热度趋势情况来看,网民对于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教育相关情况较为关注和担忧。一方面对于孩子及家庭减负给予了肯定,另外一方面,对于高端住家教师是否会造成学生分层明显等方面的担忧也表达了一定的看法。
从分析来看,发布#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相关信息的媒体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微信、新闻客户端及新闻平台。其中新闻客户端及新闻平台作为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行业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微信因其社交圈子较为固定、传播形式多元化、即时性,传播主体与客体的高交互性,点对点传播,跟随性等传播属性,成为信息发散的重要渠道。而社交网络作为近年来非常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网民意见表达及集合地,其门槛低,病毒式传播特点等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于#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这一话题,网民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无所谓呀,一个月给得起2、3万的人跟你不在一个赛道的。公办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参差,户口/片区导致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才更应该费工夫。很多时候并不是家长执着于补课,而是差距感和上进心带来的不安”“有时间去抓人家一对一的老师,就不能管管轻轻教育一夜跑路吗?家长的血汗钱,老师的工资都没了,维权艰辛”“整的培训机构好像扫黄打非一样”。
从#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保姆式家教#相关新闻传播的主要网站来看,主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自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涵盖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各类方式。
住家教师这种曾经极其小众的存在,在网络的 " 推波助澜 " 下,正在被大众更广泛地了解,市场上虽有一些专门经营该业务的公司,但目前大多数都由家政公司作为中介方在运营。在网上,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家政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广告文案。住家教师正在被包装成 " 高大上 " 的新兴职业,年轻人可以借此接触高端家庭,体验别墅花园生活,而自己的价值便是做好学科辅导、照顾孩子日常。在某招聘 APP,输入 " 住家教师 ",十余条招聘信息次第展开,发布者基本都是 " 某某家政公司 ",薪资最高标注达到 5 万 / 月。补习机构所能提供的课程时间变动之下,部分家长选择了家教。此外,打着“新家政”名义出现的住家教师也越来越受追捧。有住家教师中介机构宣传称,住家教师相当于“生活辅导老师+体育老师+营养师+育儿师”。
从网民评论来看,部分人认为这类现象一直存在,但是,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家长对提高孩子分数名次有现实需求,导致保姆式家教市场火爆;也有网友认为,想要从根源上解决保姆式家教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疏导家长此类需求。
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来指导各地进行科学的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会进行认真查处。
东北网发文称:对于这一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高考政策研究专家熊丙奇指出,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家长有提高孩子的分数、名次的现实需求,如果这一需求没有得到疏导,就可能转为请住家教师等私教形式。熊丙奇说,教育部针对相关行为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包括在职教师家教、没有合法教师资格的人员家教、以住家保姆名义请家教等都是违规的。由于家长请私教十分分散,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对于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熊丙奇提出,需要加强监管力量,明确属地管理原则,另外,要疏导家长的需求,就必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