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是指部分网络用户或有组织团伙,为博取流量、宣泄私愤、或达成特定商业乃至政治目的,通过“贴标签”、“污名化”、“拉踩引战”等手段,刻意制造和激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偏见与敌意,从而撕裂社会共识、制造网络戾气、破坏清朗网络生态的恶劣行为。这是当前网络空间治理中,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坚决整治的“思想病毒”。
此类行为在网络舆论场中,呈现出多种具体的、模式化的表现形式。
(一)借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身份标签”的强制捆绑与泛化攻击
这是最常见、也最具迷惑性的手法。其核心是,将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负面行为,恶意地、强制性地与其某个宏大的群体身份标签进行捆绑,并进而对整个群体进行“污名化”攻击。
| 对立维度 | 典型手法与话术 | 具体案例举例 |
|---|---|---|
| 性别对立 | 将普通的婚恋纠纷、刑事案件,刻意解读为“男性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或“女性利用性别优势谋取不当利益”,并使用“普信男”、“娇妻”、“女拳”等侮辱性标签。 | 如“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中,部分自媒体将其简化为纯粹的性别对抗,忽略了案件本身的复杂细节。 |
| 地域对立 | 将某个来自特定地域人士的负面新闻,泛化为对整个地域人群的攻击,大搞“地图炮”。常用话术如“XX地方的人都这样”。 | 如某地发生旅游宰客事件,部分言论会上升为对整个省份民风的攻击。 |
| 职业对立 | 恶意放大“医生与患者”、“教师与家长”、“城管与小贩”等群体间的矛盾,将个案纠纷,渲染为不可调和的职业性对立。 | 如在“医闹”事件中,不分析具体纠纷,而直接宣扬“天下医生一般黑”或“患者都是无理取闹”。 |
(二)借文体娱乐话题,进行“饭圈化”的恶意拉踩与人身攻击
这类行为将“饭圈”的斗争模式,泛化到了影视作品、体育赛事等更广泛的领域。其表现为,为了维护自己支持的明星、球队或作品,而对竞争对手及其粉丝,进行有组织的“拉踩引战”、造谣抹黑、刷恶评、甚至“人肉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
(三)借历史与现实议题,进行“极端化”的观点输出与“异端”审判
在讨论历史、文化、社会政策等严肃议题时,部分自媒体或意见领袖,会故意采取最极端、最激进的立场,并将所有持不同意见、甚至仅仅是温和、中立观点的人,都打成“汉奸”、“卖国贼”、“圣母”等标签,进行“政治猎巫”式的围攻,旨在清除一切理性讨论的空间。
对此类现象的监测,必须从常规的“事件监测”,升级为对特定“行为模式”和“话术体系”的专项监测。
建立“群体对立”关键词与话术模型:要布控和识别那些专门用于挑动对立的“黑话”和“标签”,如“地图炮”、“性别对立”、“饭圈拉踩”等相关词汇。要运用语义分析技术,识别出那些“以偏概全”、“强制归因”的煽动性逻辑和叙事模式。
聚焦“反常互动”的账号与社群:要重点监测那些长期、集中发布对立性言论的“专业号”或“极端”社群。要通过用户行为建模,识别出那些有组织的“水军”或“矩阵号”,在热点事件中进行“控评”、“引战”的协同行为。
下沉至“战场前线”进行巡查:要将监测的重点,下沉至热点新闻的“评论区”、微博的“超话”、豆瓣的“小组”、以及各类匿名社区等“对立情绪”最高发的“战场前线”,及时发现和上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预防和治理此类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平台方和社会公众的协同共治。其核心思路,是从“内容治理”深化到“生态治理”。
| 治理主体 | 治理措施与工作要点 |
|---|---|
| 监管部门 (网信、公安等) | 坚持“露头就打”,强化“以案释法”。持续深入地开展“清朗”等专项行动,对恶意挑动群体对立的“惯犯”账号、MCN机构和“网络水军”团伙,进行“零容忍”的、全链条的依法严厉打击。在查处典型案件后,要进行广泛的“以案释法”宣传,向全社会清晰地阐明此类行为的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形成强大震慑。 |
| 平台方 | 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算法”与“规则”。平台绝不能成为“对立情绪”的“流量放大器”。必须督促平台,优化其推荐算法,不能单纯以“互动量”为导向,而应对那些能够引发理性、健康、建设性讨论的内容,进行加权和流量扶持。同时,要完善社区规则,对“贴标签”、“挂人”、“引战”等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严厉的处置。 |
| 主流媒体与 社会各界 | 大力倡导“理性”与“共情”。主流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要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坚决避免为了追求流量而使用“标签化”的、具有煽动性的标题和语言。要善于从“对立”中,寻找和发掘“共识”,引导公众进行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组织,都应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性表达、尊重差异、包容和解的公民品格。 |
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充满戾气、撕裂和对立的环境,最终会伤害到我们每一个人。抵制和治理恶意挑动群体对立的行为,是净化网络生态、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安定和谐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