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是一个借用了物理学“场”概念,用以形象地、系统性地描述社会舆论生成、传播、交锋和演变过程的无形的、动态的社会空间。它并非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实体,而是由多元的舆论主体、多样的舆论内容、多维的传播渠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充满力量博弈的“生态系统”。
一个舆论场,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构成:
舆论主体:场中的“行动者”
这是构成舆论场最基本的、能动的要素。它包含了所有参与舆论生产和传播的个人、群体与组织。在当代中国,舆论主体已形成一个多元、复杂的结构,主要包括:
官方舆论场的主体:以党政机关、官方媒体为代表,是主流价值观和权威信息的发布者。
市场化媒体舆论场的主体:以各类商业媒体、都市报、网络媒体为代表,它们追逐新闻热点,是社会议程设置的关键力量。
知识分子/意见领袖舆论场的主体:以专家学者、网络大V、行业领袖为代表,他们是观点的“生产者”和“放大器”。
公众舆论场的主体:以海量的、匿名的普通网民为代表,他们是社会真实情绪和底层诉求的“基本盘”。
舆论客体:场中的“议题”
这是舆论场中被讨论、被关注的对象,即各类公共事件、社会问题、政策法规、人物争议等。一个议题能否进入舆论场并成为焦点,取决于其自身的“新闻价值”和与公众的“关联度”。
舆论内容与观点:场中的“力量”
这是在舆论场中流动的、由不同主体针对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各类信息、观点、态度和情绪。这些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锋,形成了舆论场中复杂的“力线”分布和“强弱”态势。
传播媒介与渠道:场的“介质”
这是舆-论得以存在和传播的载体。在当代,它已从传统的报纸、电视,演变为一个以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为核心的、高度复杂的多维传播矩阵。媒介的特性,从根本上规定了舆论场的基本形态和运行规则。
在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媒介变革下,当代中国的舆论场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分层与多元化:从“一个舆论场”到“多个舆论场”的并存。
我们已不再拥有一个统一的、由主流媒体主导的舆论场。而是呈现出官方舆论场、市场化媒体舆论场、知识分子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等多个子场域并存、互动、甚至相互冲突的复杂局面。同时,在民间舆论场内部,又因兴趣、身份、价值观的差异,进一步分化为无数个相互区隔的“圈层”或“部落”。
“上热下冷”与“上冷下热”并存的“温差”现象。
“上热下冷”指官方舆论场热切关注的重大政策议题,在民间舆论场中却反响平平。而“上冷下热”则指一些在民间舆论场中已经“炸锅”的民生痛点或社会事件,却未能及时地在官方舆论场中得到体现和回应。这种“温差”,是衡量社会沟通是否顺畅的重要指标。
情绪化与极化趋势。
在算法推荐和社交媒体的催化下,网络舆论场的情绪化、对立化和极化趋势日益显著。理性的、建设性的讨论空间,正在受到挤压。
将舆论视为一个“场”,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思维框架。
首先,舆情研判必须具备“全场域”视野。
在分析一个事件时,不能只看某个单一平台的舆论,而应系统性地、对比性地分析它在官方、媒体、知识分子和民间等不同舆论场中的不同反响。要善于发现和研判不同场域之间的“共识”与“分歧”,从而对舆论的整体态势,形成一个立体、全面的认知。
其次,舆论需要进行“跨场域”协同。
有效的舆论工作,必须是一场跨越不同场域的“协同作战”。不仅要在官方舆论场中发布权威信息,更要善于运用市场化媒体,团结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去进行深度解读,并用接地气的、有温度的内容去争取民间舆论场的共鸣。只有打通了不同场域之间的壁垒,才能真正实现舆情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构建一个“健康的舆论场生态”。
舆情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在每一次危机中都成功“灭火”,而是通过持续的、建设性的努力,去塑造一个更加健康、理性、和谐的舆论场生态。这包括扶持权威、专业的声音,规范平台的算法与规则,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以及从根本上,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来减少负面舆情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