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类舆情,是指围绕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直播内容以及相关产业链所产生的,具有高度即时性、互动性、视觉化和情感化特征的社会舆论。随着网络直播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秀场直播”到“直播带货”,从“游戏直播”到“知识直播”,其舆情风险点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高发化的态势,成为网络空间治理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
网络直播的“实时、在线、无剪辑”特性,决定了其舆情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和快速引爆性。
内容失范与“擦边球”风险:
这是最基础、最高发的舆情风险。主要表现为:
色情低俗:主播通过带有性暗示的言语、着装、动作,或进行低俗PK、恶俗惩罚等,博取眼球和打赏。
暴力血腥与危险行为:直播自杀自残、虐待动物、危险驾驶、或模仿高危动作等。
历史虚无主义与不当言论:主播在直播中发表错误的政治、历史言论,或调侃民族伤痛、侮辱英雄烈士等。
直播带货中的“消费陷阱”与“虚假宣传”风险:
这是当前舆情最集中的领域。主要表现为:
产品质量问题:售卖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过期商品等。
虚假宣传与数据造假:夸大产品功效(特别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伪造“专家”身份,以及通过“职业弹幕人”等“网络水军”伪造热销假象。
售后服务缺失与“退货难”:消费者在购买后,遭遇“货不对板”、退货无门、主播与商家“踢皮球”等问题。
“演戏式带货”:通过编造虚假剧情(如“夫妻反目”、“为粉丝砍价与品牌方闹翻”),进行情感绑架式营销,欺骗消费者。
主播个人失德失范与“饭圈化”风险:
头部主播已成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个人言行备受关注。
个人品行问题:主播被曝出偷税漏税、私生活混乱、发表不当言论等负面新闻。
“饭圈化”乱象:主播的粉丝群体,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饭圈”,进行“打榜刷量”、“拉踩引战”、以及对批评主播的网民进行“人肉网暴”等。
平台监管与算法伦理风险:
舆论的最终矛头,往往会指向平台方。
监管责任缺失:平台对上述各类乱象,是否存在审核不严、处置不力、甚至为了流量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算法推荐偏向:平台的推荐算法,是否在客观上,为那些低俗、猎奇、充满争议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流量倾斜。
打赏机制的争议:平台的高额抽成、以及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打赏等问题。
对此类舆情的监测与治理,必须坚持“技术与人工结合、平台与监管协同”的原则。
1. 舆情监测需“实时化”与“智能化”。
由于直播的瞬时性,传统的“事后”监测已完全失效。必须运用“AI实时巡查”技术,对高风险直播间进行7x24小时的画面、声音、弹幕同步监测。要建立“违规行为模型库”,让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擦边”动作、违禁词汇、以及“职业弹幕人”的异常互动模式,并即时发出预警。同时,要将各大平台的“主播排行榜”、“小时榜”等,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因为高流量直播间是舆情爆发的“高压锅”。
2. 治理工作需压实“平台”的第一责任。
监管部门应督促直播平台,建立健全从“主播准入”到“直播过程”再到“售后保障”的全链条管理责任。要强制平台对主播进行实名认证和专业培训;要建立对直播内容的“人机结合”审核团队;要设立便捷、高效的消费者维权通道和先行赔付机制;要对违规主播和商家,建立“黑名单”与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
3. 协同共治,形成“监管合力”。
网络直播乱象涉及多个监管领域。网信部门负责内容治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税务部门负责税收征管,公安机关负责打击诈骗和网络暴力。必须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协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