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免费领取育儿补贴”为名,编造“需缴纳保证金”的谎言实施电信网络诈骗。8月28日,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公安局反诈中心凭借精准预警机制迅速行动,成功劝阻一起此类诈骗,为辖区居民邝女士及时止损2万元。经公安机关核查,“领取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系不法分子为实施诈骗编造的谣言。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湖南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的媒体舆情于09月03日16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03日17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湖南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3%,其次为公众号占29.8%,新闻APP占25.1%。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湖南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的舆情情感倾向,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72.5%;其次是中性舆情,占25.5%;正面舆情较少,仅占2.0%。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湖南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育儿补贴”、“领取”、“保证金”、“链接”、“先交”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警惕“育儿补贴”诈骗陷阱
近期多地出现以“免费领取育儿补贴”为名的电信网络诈骗。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链接、冒充政府人员等手段,谎称需缴纳保证金才能领取补贴,诱导受害者转账。湖南益阳桃江县警方通过精准预警机制,成功拦截一起2万元诈骗案件。警方提醒,领取补贴应通过官方渠道,切勿点击不明链接或向陌生账户汇款。此类诈骗利用社会热点政策设计话术,多地网信部门已联合辟谣,强调政府不会以“保证金”名义收费。
2.聚焦抗过敏药物使用误区
针对网传“抗过敏药物会上瘾,不能长期使用”的说法,官方联合辟谣平台指出该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医学专家表示,抗过敏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是安全的,长期用药患者需遵医嘱调整剂量,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复。谣言可能误导患者延误治疗,相关部门呼吁公众以权威医疗机构指导为准。
3.严打AI编造涉企不实信息行为
近期有人为赚取流量佣金,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涉企信息并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违法行为人已被依法拘留,案件凸显AI技术滥用风险。网信部门强调,利用技术手段捏造事实扰乱市场秩序属违法行为,平台需加强AI生成内容审核,公众若发现可疑信息可通过官方渠道举报。
4.反诈预警机制成效显著
湖南益阳警方依托分级预警、快速响应机制,在8月拦截多起诈骗案件。通过技术防阻、资金拦阻和见面劝阻“三张网”,上海等地日均劝阻2000余人次,直接阻断涉诈资金超19亿元。该机制通过分析诈骗特征实时推送预警,民警需在8小时内见面劝阻高风险人群,技术手段与人工干预结合有效降低发案率。
5.提升公众识骗防骗能力
针对新型诈骗手段,警方建议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击可疑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若遇要求填写银行卡号、人脸识别的页面,应立即终止操作。湖南等地通过案例解析、反诈宣传揭露诈骗话术,如“育儿补贴”诈骗常伪造政府文件,公众可通过官方平台验证政策真伪,避免财产损失。
七、网民观点
1.倡导不信谣不传谣
在网络信息繁杂的当下,虚假信息容易误导大众,造成不良影响。像利用AI编造涉企不实信息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原则,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大家都增强信息甄别能力,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才能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2.关注编造涉企不实信息事件
为了赚取流量佣金,有人利用AI编造诸如领取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抗过敏药物会上瘾不能长期使用等涉企不实信息。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规范,违法行为人最终被拘留是其应有的惩罚。此类事件反映出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乱象,也提醒我们要警惕虚假信息的危害,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打击这种不良行为,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不实信息传播风险:当前存在利用AI编造涉企不实信息的情况,如“领取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抗过敏药物会上瘾,不能长期使用”等谣言。这些不实信息借助互联网媒体、大V和网民的传播,可能在社会上快速扩散。由于育儿补贴和抗过敏药物使用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实信息的传播容易引起公众的误解和恐慌,导致公众对相关政策和药物产生错误认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相关企业的声誉。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性,这些谣言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
2.舆情发酵失控风险:从媒体报道和网民观点来看,关于辟谣信息的传播量较大,虽然目前主要是在传播辟谣内容,但如果后续出现新的不实信息或者对现有事件的错误解读,舆情可能会进一步发酵。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下,舆情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一旦舆情发酵失控,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讨论和负面评价,对社会稳定和相关单位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信息监管与辟谣力度:舆情监管单位应建立健全信息监测机制,实时监控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对于利用AI编造涉企不实信息的行为,要联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严厉打击,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同时,责任单位要积极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对谣言进行及时辟谣。可以利用政务服务平台、卫健部门官网等渠道,发布育儿补贴政策的详细内容和抗过敏药物的正确使用说明,引导公众获取正确信息,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2.正面回应与强化预警:舆情监管单位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舆情应对策略。可以通过官方公众号、社媒账号等平台,发布正面的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同时,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当舆情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防止舆情发酵失控。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政策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成都一工地塔吊坍塌致5人死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