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日上午,网传成都成华区一建筑工地塔吊发生折断倒塌事故,现场只剩塔身,顶部扭曲严重,起重臂、平衡臂和驾驶室坠落,有网友发现视频中有人疑似被困在塔身顶部。成华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证实塔吊倒塌情况属实,相关部门正在现场处理并紧张救援,万年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暂未收到现场伤亡情况,会尽快查明原因通报。
当天晚些时候,成华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发布情况通报,此次事故发生在成华区槐树店路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在建工地塔吊拆除过程中,造成1人现场死亡、4人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目前,涉事工地已封停,善后工作和事故原因调查正有序开展。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工地塔吊坍塌致5人死亡”的媒体舆情于09月01日21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02日10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工地塔吊坍塌致5人死亡”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5.4%,其次为新闻APP占31.5%,社交网络占24.2%。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工地塔吊坍塌致5人死亡”的舆情情感倾向,以负面情感倾向为主,占比51.7%;中性舆情次之,占比37.0%;正面舆情较少,占比11.3%。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成都一工地塔吊坍塌致5人死亡”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塔吊”、“工地”、“成都”、“事故”、“9月”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事故伤亡情况及官方处置进展
事故造成5人死亡成为多方报道核心事实。南方日报最早明确伤亡人数为1人当场死亡、4人送医不治,重庆商报和维度新闻均跟进官方通报。所有报道指出涉事工地已封停,成华区住建交局牵头开展事故调查与善后,显示政府应急响应机制已启动。通报中特别强调事故发生在塔吊拆除环节,这为后续责任认定提供了关键方向。
2.关注救援现场细节与目击者描述
现场呈现高破坏性特征:塔身顶部严重扭曲,起重臂和驾驶室完全损毁。潇湘晨报披露初期存在人员被困迹象,与明总侃侃而谈描述的"安全帽晃动后静止"形成印证。环球网视频内容佐证了塔吊解体时的剧烈冲击,目击者反映金属断裂声与粉尘弥漫场景。多源信息显示救援面临钢铁废墟阻碍,液压破拆设备成为主要工具。
3.剖析历史同类事故与行业治理短板
报道深度关联2023年简阳塔吊事故(6死4伤)和2024年龙泉驿事故,揭示成都近三年至少发生三起重大塔吊事故。六六看世界指出检验机构漏检、总包单位管理失责等系统性漏洞,明总侃侃而谈则揭露分包乱象与监管形式主义。两者均强调央企施工单位未能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智慧工地等数字化监管手段存在落地落差。
4.追问施工安全责任与管理缺陷
核心质疑指向拆除作业规范性问题:南方日报明确事故发生于拆除流程,六六看世界列举危大工程方案缺失案例,明总侃侃而谈揭露安全警戒区设置疏漏。三方信息共同构建责任链条——从设备检验、方案审批到现场监督的多环节失效,特别强调塔吊拆装这类高危作业存在违规分包嫌疑。
5.讨论建筑行业安全生态与工人权益
遇难者画像显示多为家庭经济支柱(最小26岁),潇湘晨报的被困人员报道与明总侃侃而谈的"工具包细节"凸显个体悲剧。六六看世界披露前例中4人被究刑责、企业受百万处罚,但当前事故暴露处罚威慑力不足。三方内容共同指向工期压力与安全投入的矛盾,农民工安全培训流于形式、赔偿机制不完善等深层行业问题。
七、网民观点
1.对逝者的哀悼与对家属的慰问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如“愿逝者安息”“愿天堂没有病痛,逝者安息,一路走好”等,同时也对家属表示了慰问,如“家属节哀”。他们深知这起事故给5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儿从此失去依靠。这些言论体现了大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
2.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大量言论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如“安全无小事,生命大于天”“安全至上,希望所有行业能吸取教训”等。网民们认识到安全是各行各业的基础,尤其是在工地这种高危环境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们呼吁企业将安全投入视为不可压缩的成本,工人要时刻牢记安全规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从设备合规性、操作规范性、监管实时性三方面同步攻坚,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3.对事故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的关注
很多网民关注事故的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如“五个人去世了、别赔点钱就了事,刑事责任也要被落实”“建议甲乙双方和建立单位建立的法人和股东都进去蹲几年,出现安全问题不应该赔钱了事”等。他们认为不能仅仅以赔偿来解决问题,必须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让责任主体为自己的失职付出应有的代价,以此来起到警示作用,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对安全监管和行业规范的反思
部分网民对安全监管和行业规范提出了反思,如“又是中铁,平时安全规范不落实”“成都怎么这些年老是出这种问题,到底能不能让专业的人来做事,全踏马是挂靠关系户做项目”等。他们认为一些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安全规范落实不到位,行业内可能存在挂靠关系户等不良现象,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也对监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质疑,认为监管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5.对后续处理和防范措施的期望
网民们对事故的后续处理和防范措施寄予了期望,如“做好家属安抚工作,警钟长鸣”“其他工地引以为戒,安全第一,安顿好家属”等。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安抚好遇难者家属的情绪,同时通过这起事故敲响警钟,让其他工地和企业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家属情绪安抚。5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意味着背后有5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家属们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和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对事故原因和责任追究有着强烈的诉求,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公正的处理结果。如果家属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安抚,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发他们的不满和愤怒,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比如,有网民呼吁“必须严查给家属最大的抚慰”“严查最大程度抚慰家属”,这体现了公众对家属权益的关注和对公正处理的期待。
2.企业形象受损。涉事企业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知名的建筑企业,此次事故无疑会对其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公众可能会对该企业的管理水平、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竞争力。此外,类似的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有网民提到“又是中铁,前几天尖扎的大桥还没出事故调查结果,这又出事儿”,这进一步加重了公众对企业的负面印象。企业可能会面临订单减少、合作方撤资等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3.谣言传播风险。在事故发生后,网络上信息繁杂,容易出现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一些网民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这些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例如,有网民提到“我老公看了现场视频,拉线都拉错了,有个人倒吊5个小时,活活等死太惨了”,这种没有确凿证据的说法可能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同时,谣言的传播也会干扰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正常进行,增加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家属关怀与赔偿。成立专门的家属接待小组,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为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缓解悲痛情绪,维护自身权益。在赔偿方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给予家属合理的赔偿。同时,可以考虑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如为家属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等,让家属感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怀和温暖。例如,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家属进行心理辅导,组织律师为家属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
2.企业整改与提升。涉事企业要深刻反思事故原因,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施工安全。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向社会公开道歉,表明整改的决心和措施。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例如,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改善施工条件。
3.舆情监测与回应。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上的舆情动态。对公众的质疑和诉求要及时回应,积极引导舆论方向。通过发布正面信息、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建筑行业和监管部门的信心。同时,要加强对谣言的监测和处理,及时辟谣,维护社会稳定。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地方突发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上海一空调安装工人意外坠楼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