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供暖舆情监测重点及实施方案
冬季供暖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供暖期间的舆情问题日益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负面评价。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冬季供暖舆情监测重点及实施方案,对于保障供暖工作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冬季供暖舆情监测重点
(一)供暖质量问题
供暖温度不达标是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老旧小区、新开发区以及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和特殊单位(如医院、学校)的供暖质量尤为敏感。此外,供暖时间不足、提前停暖等问题也容易引发居民不满。
(二)供暖服务问题
供暖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满意度。服务态度不佳、报修电话打不通、维修响应慢等问题,容易引发居民投诉和舆情关注。
(三)供暖价格与收费问题
供暖费用的合理性是舆情热点之一。居民对供暖价格调整、收费方式(如捆绑收费)的不满,容易引发舆情争议。
(四)突发事故与应急处理
供暖管道破裂、锅炉故障等突发事故,不仅影响居民正常供暖,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这些事件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容易成为舆情焦点。
(五)新型风险与传统问题交织
代缴诈骗等新型风险与传统供暖问题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舆情图景。这类问题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破坏社会信任基础。
二、冬季供暖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一)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预警体系
1. 建立全域覆盖的监测网络: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测体系,设立专项监测小组,对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实施24小时监测。
2. 完善研判预警机制:制定舆情风险评估标准体系,设立“红橙黄蓝”四级预警机制,明确各级别响应流程和处置时限。
3. 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投诉热点变化趋势,智能识别潜在风险点,定期生成监测分析报告。
(二)监测主题设置
1. 启动期监测:关注“供暖时间”“什么时候供暖”“还没来暖气”“延迟供暖”等主题。
2. 运行期监测:重点监测“暖气不热”“室温不达标”“停暖”“暖气漏水”“报修电话打不通”等主题。
3. 价格收费监测:关注“暖气费/取暖费+涨价/太贵/不合理”“捆绑收费”等主题。
4. 保供环保监测:关注“煤改气/煤改电+没通”“天然气不够用”“因为环保停暖”等主题。
(三)监测渠道下沉
1. 核心渠道:各级地方政府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留言板、各地住建(供热办)部门的官方互动渠道、主流问政平台。
2. 辅助渠道:本地生活论坛(如“业主论坛”板块)、本地资讯类自媒体账号的评论区、社交媒体的“同城”信息流。
(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1. 即发现、即核查、即转办:舆情监测团队在发现指向明确、诉求具体的供暖问题线索后,必须建立与供热主管部门、热力公司、街道社区的高效联动机制,确保线上问题能及时转化为线下服务。
2. 重大舆情快速上报:对于“大面积暖气不热”“主管网爆裂”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舆情,必须立即启动“叫应”机制,向应急指挥和主要领导报告。
(五)加强舆情分析与反馈
1. 定期数据分析与研判:定期对监测到的供暖问题进行数据化汇总分析,绘制“供暖问题热力图”,为政府部门优化供暖服务提供依据。
2. 舆情案例库建设:建立完整的舆情案例库,总结历史事件的演化规律和处理经验,为回应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三、舆情回应策略
1. 及时回应:对于居民的诉求和投诉,及时回应,避免问题升级。
2. 信息公开: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供暖信息,包括供暖时间、收费标准、维修进度等,减少信息不对称。
3. 优化服务:针对舆情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疏通供暖管道、增加供暖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4. 信任修复:对于因供暖问题引发的舆情危机,通过持续努力修复和重建信任关系。
冬季供暖舆情监测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通过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精准设置监测关键词、下沉监测渠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及加强舆情分析与反馈,可以有效回应供暖期间的舆情风险,提升居民满意度,确保供暖工作顺利进行。
相关阅读推荐》》涉疫网络负面舆情的主要特征与研判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