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临近,北方地区的供暖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供暖作为关系到亿万群众“冷暖”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检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能源保供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的年度“大考”。在此期间,任何与供暖相关的服务瑕疵或价格波动,都极易在寒冷天气与民众焦虑情绪的叠加作用下,迅速发酵为区域性的重大负面舆情。为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相关部门必须前瞻性地研判风险,并建立精细化的舆情监测方案。
舆情风险贯穿于供暖的“前、中、后”全过程,核心在于群众的“获得感”与“公平感”。
供暖“启动期”的履约与公平风险:
风险点:这是舆情爆发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风险包括:未能按时点火供暖,与法定或承诺日期存在“温差”;“看天供暖”机制不灵活,面对提前到来的寒潮反应迟钝;以及同一城市内,不同区域、不同热力公司供暖时间不统一,引发“同城不同暖”的公平性质疑。
供暖“运行期”的服务质量风险:
风险点:这是最高频、最普遍的舆情风险区。核心问题是“暖气不热”,即供暖温度不达标。此外,还包括频繁停暖、抢修不及时、供暖水压不稳导致“冷热不均”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硬伤”,是网络“吐槽”和“12345”投诉的绝对主力。
价格与收费环节的透明度风险:
风险点:供暖费是居民冬季的一项重大开支。风险主要包括:供暖价格上调的决策过程不透明,未与公众进行充分沟通;收费标准不清晰,特别是对空置房、阁楼等特殊情况的收费规定存在争议;以及将供暖费与物业费等进行捆绑收取或在催缴中采取不当手段等。
环保与保供的“两难”风险:
风险点:在“双碳”背景下,环保要求与能源稳定供应之间的平衡是重大考验。风险包括:“煤改气”、“煤改电”工程衔接不畅,导致“旧炉已拆、新源未通”;为应对重污染天气,对承担民生供暖的企业采取“一刀切”式关停;以及因天然气或煤炭供应紧张,而引发的“气荒”、“煤荒”社会恐慌。
为精准捕捉上述风险点,舆情监测需坚持“下沉、分类、联动”的原则,将自身打造为服务民生的“温度计”和“预警哨”。
1. 监测关键词布控(需结合本地地名、街道、小区名):
启动期监测:“供暖时间”、“什么时候供暖”、“还没来暖气”、“延迟供暖”。
运行期监测:“暖气不热”、“室温不达标”、“停暖”、“暖气漏水”、“报修电话打不通”。
价格收费监测:“暖气费/取暖费+涨价/太贵/不合理”、“捆绑收费”。
保供环保监测:“煤改气/煤改电+没通”、“天然气不够用”、“因为环保停暖”。
2. 监测渠道下沉:
核心渠道:各级地方政府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留言板、各地住建(供热办)部门的官方互动渠道、以及主流问政平台。这些是投诉最集中的官方渠道。
辅助渠道:本地生活论坛(如“业主论坛”板块)、本地资讯类自媒体账号的评论区、社交媒体的“同城”信息流等。
3. 建立“即发现、即核查、即转办”的工作闭环:
舆情监测团队在发现指向明确、诉求具体的供暖问题线索后,必须建立一个与同级供热主管部门、热力公司、街道社区高效联动的“快速转办”机制。确保“线上”的群众抱怨,能够第一时间转化为“线下”的工单派发和上门服务。
对于监测到的“大面积暖气不热”、“主管网爆裂”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舆情,必须立即启动“叫应”机制,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和主要领导报告,为快速决策和资源调配提供信息支撑。
4. 加强数据分析与研判,服务科学决策:
舆情监测不能止于“信息搬运”。要定期对监测到的供暖问题,进行数据化的汇总分析,绘制出本地区的“供暖问题热力图”,清晰地展示出:哪个区域的投诉最集中?哪家热力公司的服务口碑最差?哪类问题(如温度不达标、维修慢)是本年度最高频的诉求?
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形成专题研判报告,为政府部门约谈供热企业、优化管网布局、调整服务标准、完善应急预案等科学决策,提供最真实、最直接的民意依据,从而推动供暖这一重大民生工作的持续改进。
相关阅读推荐:政务政法领域舆情排查工作怎么做?舆情检测方案流程详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