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民生舆情风险也随之增加。本文将探讨社会民生舆情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基层治理滞后引发网上舆情风险
社会民生类舆情是人民群众生活实情和真切心声在网上的反映。网络舆情表象在线上,根源在线下。网络上很多常见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引发的热议,都能反映出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导致舆情发酵,影响政府公信力。
2、社会民生类舆情泛化炒作的风险
个别民生诉求未得到及时妥善解决,易引发泛化炒作,舆论关注点会从具体个案事件转向质疑基层政府治理,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形象。
3、舆情回应不当导致舆情发酵的风险
基层舆情回应能力不足,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导致舆情不断发酵,错失了舆情回应的最佳时机。
4、网络挫败情绪及相对剥夺感加强
民生舆情所涉及的负面话题较多,当负面民生诉求成为网络中的常态内容,或者当下突出的民生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挫败情绪的汇集,形成破坏社会稳定的舆情风险。
5、情感驱动之下舆情引导难度加大,舆情失控风险
民生舆情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群体之下的意见表达,群体之下的个体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往往会在情感的驱使下参与其中,情感驱动大于事实驱动,导致舆情回应难度加大,民生舆情失控的风险显而易见。
强化主体责任,着力线下解决问题 要按照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督促涉事单位和部门做好线下回应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掌握方法技巧,提升舆情回应能力 将舆情回应能力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课程,提升基层舆情回应能力和舆论引领能力。在民生问题出现苗头时就要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回应预案。
加强协同联动,完善舆情回应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横向打通各部门,纵向贯通各市县,形成网民诉求反映、问题解决、效果反馈的工作闭环。
建立舆情风险评估体系 在政府部门开展和推进的日常工作和重大事项实施前进行民意评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负面舆情诊断,提前做好防范。
布局日常工作风险防范,促进“舆评”工作常态化 筛选地区内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全面的风险排查和问题评估,构建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将民意承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纳入其中。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识别和防范社会民生舆情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推荐阅读:基于短视频乱象治理规定的出台分析短视频乱象舆情风险以及如何做好短视频舆情监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