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3日傍晚6时许,浙江工业大学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典礼开始后不久下起小雨,学生们穿上学校提前发放的一次性雨衣。高翔校长开始致辞后,雨突然变大,有人向校长递上雨衣,校长拒绝后继续致辞。
随后两名男生上台为校长撑伞,但两把伞之间有空隙,雨水顺着伞沿滑落到校长身上,导致校长衣服湿透,不过校长仍坚持完成了十多分钟的致辞。之后开学典礼提前结束,学校在宿舍楼准备了姜汤供学生领取。这一暖心又幽默的场景引发网友热议,“双一流”的调侃说法也随之出现。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下雨在意料之外,两名同学是自发上台撑伞,校长演讲本是第一个议程,因下雨后面的活动全部取消,让学生早点回去休息。多名参与的新生表示很感动,觉得学校有温度。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浙江一大学校长冒雨致辞”的媒体舆情于09月04日16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04日16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浙江一大学校长冒雨致辞”的舆情主要集中在新闻APP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3.7%,其次为短视频占31.1%,社交网络占24.9%。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浙江一大学校长冒雨致辞”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58.1%;其次是正面舆情,占27.9%;负面舆情较少,占14.0%。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浙江一大学校长冒雨致辞”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校长”、“学生”、“撑伞”、“一流”、“开学典礼”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校长冒雨致辞与学生自发撑伞的温情互动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在开学典礼上冒雨致辞,拒绝工作人员递上的雨衣,坚持淋雨完成演讲。两名新生见状自发上台为其撑伞,但因配合生疏,两伞间缝隙导致雨水“精准浇头”,校长衣服湿透。事件展现了校长与学生间的真诚互动,校长以身作则传递共担风雨的态度,学生以质朴行动表达尊师之情。尽管场面略显尴尬,但多数学生表示感动,认为学校“有温度”,并对此举给予正面评价。
2.聚焦“双一流”网络热梗的调侃与传播
因两名学生撑伞时雨水从缝隙流下,校长被淋湿的画面被网友戏称为“双一流”——雨水“一流”到校长头上,一流到网友心里。该谐音梗迅速登上热搜,部分媒体以“双一流校长”为题报道,引发广泛讨论。网友对比其他高校典礼中多人有序撑伞的场景,调侃浙工大同学“技术待提升”,但也认可其善意。事件无意间成为学校冲击“双一流”高校的另类宣传,部分评论认为此梗背后是公众对高校发展的期待。
3.讨论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与纯良本质
媒体评论指出,校长拒穿雨衣体现仪式感与担当,学生撑伞是本能善意,两者构成“双向奔赴”。尽管结果尴尬,但需警惕过度解读为“作秀”或“形式主义”。川观新闻强调,应保护年轻人“为人撑伞”的初心,而非消解善意。事件折射出教育场景中真实互动的价值,校长从容应对淋湿、学生笨拙但真挚的表现,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4.关注校方应急措施与后续温情服务
学校提前为学生准备雨衣和姜汤,校长致辞后因雨势过大取消后续环节,让学生尽快离场。新生提到学校宿舍提供姜茶驱寒,细节体现人性化管理。党委宣传部回应称,撑伞行为纯属学生自发,校长未因淋湿提前结束演讲,坚持完成流程。这些举措被学生评价为“暖心”,认为学校在突发状况下兼顾了效率与关怀,进一步强化了新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5.探讨事件对高校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启示
媒体分析认为,事件打破传统典礼的刻板印象,展现真实师生互动场景。校长高翔的包容态度(如肯定学生“挡了70%的雨”)传递教育包容性,学生不完美的助人行为反成“成长注脚”。网易指出,此类“烟火气”互动正是中国高校稀缺的鲜活案例,既消解了权威距离感,又塑造了独特的校园记忆。长远看,事件或成浙工大文化符号,助力塑造亲和、务实的公众形象。
七、网民观点
1.学生撑伞行为暖心但结果意外
许多网友认为新生为校长撑伞的举动很暖心,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和对校长的关心。虽然撑伞的结果有些意外,把雨水都汇集到了校长头上,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这份心意。比如有网友提到“新生的举动很暖心,虽然结果有些意外,但这份心意值得点赞!”“新生的暖心举动,为校长撑起一片天!”等言论,都表达了对学生善良初衷的认可,认为不能因为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否定学生的善意。
2.校长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部分网友高度赞扬了校长在暴雨中坚持演讲、拒绝穿雨衣的敬业态度。他们觉得校长这种行为展现了担当和对学生的尊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像“校长的敬业和坚持精神令人敬佩!”“校长冒雨演讲本是一件很感人的事情”等话语,都体现出网友对校长敬业精神的肯定,认为校长在困难面前坚守岗位,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对“双一流”调侃的积极解读
网友们对“双一流”这一调侃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认为这一意外事件不仅展现了校园的轻松氛围,还可能预示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人觉得“当雨水汇成‘双一流’的吉兆,或许也预示着浙工大在学术长路上的下一次迸发”,将这一有趣的场景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大家对学校的美好期许,也反映出对学校未来冲击“双一流”高校的信心。
4.质疑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一些网友对开学典礼在暴雨天气下举行提出了质疑,认为学校应该有更好的应急预案,比如推迟开学典礼。他们觉得开学典礼并非紧急且必须在特定时间举行的活动,遇到恶劣天气应该灵活调整。例如“不能推迟开吗,开学典礼不是啥时候都可以,而且hz多久才下一次啊”“领导没有能随机应变,把控全局。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一分钟,甚至30秒结束讲话?”等言论,都表达了对学校活动安排灵活性的不满。
5.对学生撑伞能力和表现的批评
部分网友对学生撑伞的能力和表现提出了较为严厉的批评,认为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应变能力。他们觉得学生在撑伞时没有考虑到校长的情况,甚至怀疑学生是故意为之。像“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俩孩子就是没脑子”“打伞的人不是故意的就是蠢”等言论,都体现了对学生撑伞行为的负面评价,反映出这些网友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现的不满。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形象受损风险:尽管大部分网友以幽默和积极的态度看待此次事件,但仍有部分网友对学生撑伞的行为进行负面评价,如认为学生“缺心眼”“没智商”“打伞不真心”等,甚至质疑学生的素质。这些负面评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形象,让外界对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疑虑。此外,如果这些负面评价持续发酵,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招生、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2.舆论炒作风险:该事件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网友关注,并登上了热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对事件进行过度解读和恶意炒作,将原本温馨的师生互动场景扭曲成其他话题,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不良影响。例如,可能会有人将此事件与学校的管理、教育理念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从而使事件脱离原本的性质,给学校带来更大的舆论压力。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正面宣传:学校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如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发布关于此次事件的详细情况和正面解读,强调校长坚持演讲体现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学生自发撑伞所表达的尊师之情。同时,展示学校在开学典礼中为学生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发放雨衣、准备姜汤等,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关怀。邀请媒体进行正面报道,传播学校积极向上的形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与媒体和网友积极互动:学校宣传部门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及时回复网友的疑问和关切,对于误解和负面评价进行耐心解释和澄清。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答疑活动、发布官方声明等方式,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强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对于恶意炒作和不实信息,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高校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湖南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