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22日0时至5时,山东济南莱芜区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最大点降雨量达364毫米。受其影响,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冲毁及损坏房屋19套,造成2人死亡、10人失联。
当地居民称21日晚就开始下暴雨,目前积水已逐步退去,有部分民房被淹;受灾村道路、通信中断,有桥被冲垮,村民无法外出,在外村民联系不上村里家人。各方救援力量已赶往现场,全力搜救失联人员,有序开展灾后救援及善后工作,同时对受灾村的电力、通信及道路进行抢修。此外,山东省气象台于7月22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泰山景区管委会发布通告,7月22日凌晨起各游览线路暂停入园。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济南强降雨致2死10失联”的媒体舆情于07月22日13时15分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22日16时05分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济南强降雨致2死10失联”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53.6%,其次为短视频占30.1%,新闻APP占12.0%。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济南强降雨致2死10失联”的舆情情感倾向,中性舆情占比最多,为41.5%;负面舆情占比35.3%,占比次之;正面舆情较少,占比为23.2%。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济南强降雨致2死10失联”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失联”、“莱芜”、“强降雨”、“济南”、“2人”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灾情基本情况与救援进展
7月22日0时至5时,山东济南莱芜区遭遇极端强降雨,最大降雨量达364毫米,引发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山洪灾害,导致19套房屋损毁,2人死亡、10人失联。目前当地政府正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并开展灾后救援及善后工作。央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均通报了灾情核心数据,强调救援力量已迅速介入,但因暴雨强度大、山洪破坏性强,搜救难度较高。
2.聚焦灾区通信及道路中断问题
受灾严重的石屋子村和朱家峪村因山洪导致电力、通信及道路完全中断,村民无法与外界联系。极目新闻采访多位村民称,家人电话无法接通,部分村民在城区无法返村。潇湘晨报记者实地联系发现,桥梁被冲垮导致交通阻断,村民自救困难。央广网记者跟随救援队徒步进入灾区,画面显示道路损毁严重,抢修工作正在推进,但恢复进度受地形复杂影响。
3.讨论灾民亲身经历与财产损失
多名村民描述灾情发生时状况:有在外村民通过视频目睹自家房屋被毁,却无法联系在村亲属;留守村民称山洪瞬间涌入,部分村民被迫转移但失联。朱家峪村村民表示,村内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生活物资紧缺。潇湘晨报提到一名村民因桥毁被困村内,与其他村民自发搜寻失联者,凸显灾后自救困境。
4.分析气象预警与关联景区应对措施
山东省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济南南部等地仍有强降雨。法治日报指出,泰山景区因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暂停开放,以避免安全隐患。报道将莱芜灾情与全省气象风险关联,强调政府需加强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平衡灾害应对与公共安全。
5.呈现救援行动与现场直击画面
新华社与工人日报通过直播和视频实时报道救援进展,画面显示消防、武警等多部门联合行动,使用重型机械清理道路障碍。央广网记者跟随救援队拍摄到受灾村庄满目疮痍,房屋倒塌、车辆被埋等场景,凸显灾情严重性。报道强调救援人员正24小时轮班作业,但因地形复杂和持续降雨,搜救效率面临挑战。
七、网民观点
1.祈福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受灾地区的祈福,希望失联人员平安归来,逝者安息,救援人员安全。他们关注着受灾群众的安危,担心伤亡情况进一步加重。如“愿平安 无山洪不溃坝无泥石流不滑坡 有监测有监控有检测 不饿不冻有衣有食”“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无事”“逝者安息祈祷失联的同胞平安”等言论,都体现了大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平安的期盼,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灾难时内心的担忧和对美好结果的渴望。
2.关注救援
不少网民对救援工作表示关注,希望救援人员安全,并加大救援力度,尽快救出受困群众。他们意识到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通过救援行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像“希望救援人员都能安全,并把受困群众安全带出来”“实在悲催,赶紧加大救援力度”等言论,展现了大家对救援工作的支持和对受灾群众的关心,体现了社会的责任感和凝聚力。
3.强调安全
很多网民提醒大家在暴雨天气要注意安全,包括当地人、出行的人等。他们认识到暴雨和山洪等灾害的危险性,希望人们能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例如“希望当地人注意安全”“暴雨天气,出行要注意安全”等言论,传达了对他人安全的关怀,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意识。
4.批评气象局
部分网民认为气象局不预报天气原因可能造成的重大灾害是失职行为。他们觉得气象局有责任提前告知公众可能面临的灾害,以便人们做好防范准备。如“气象局不预报天气原因可能造成的重大灾害就是失职!”这样的言论,体现了公众对气象部门的期望和要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灾害预警的重视。
5.敲响警钟
有网民指出济南强降雨致人员伤亡和失联的事件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要做好防洪防涝的准备。他们意识到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可能存在的脆弱性,希望其他城市能够吸取教训,加强防范措施。像“济南强降雨致2死10失联,太让人痛心了。这也给其他城市敲响警钟,要做好防洪防涝的准备”这样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警示意义,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救援进展风险:目前仍有10人处于失联状态,救援工作面临着受灾村道路、通信中断等难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救援行动的高效开展。救援时间的延长不仅增加了失联人员生还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引发公众对救援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质疑。从网民的观点可以看出,大家对失联人员的安危极为关注,若救援工作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容易引发舆论的负面情绪,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
2.次生灾害风险:此次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已经冲毁及损坏房屋19套,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后续受强降雨影响,土壤含水量饱和,山体稳定性下降,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可能会进一步威胁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加大救援和恢复工作的难度。并且次生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灾情进一步恶化,给后续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3.灾后重建风险: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坏,受灾群众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解决受灾群众的安置、住房重建、基础设施修复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入,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如果重建工作不能及时、妥善地进行,可能会导致受灾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救援力量与信息公开:增派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全力打通受灾村的道路和通信,确保救援工作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同时,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救援进展情况,回应公众的关切。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增强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2.强化次生灾害监测与防范:组织专业的地质和气象监测人员,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隐患排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对次生灾害的准备工作,确保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山体、河流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和防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风险。
3.积极回应舆情: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和应对小组,实时关注媒体和网民的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负面舆情。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正面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灾害,增强公众的信心和凝聚力。针对公众的疑问和关切,及时进行解答和回应,消除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4.科学规划灾后重建: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方案。加大资金和物资的投入,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重建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地方自然灾害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