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南阳报业传媒在微博客类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一则市委书记调研氢能源汽车项目博文,一众领导观看了水氢发动机的工作演示,为氢能源汽车项目取得的最新成果点赞,并宣布水氢发动机在南阳市正式下线!
该条博文一经发布,就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感叹科技创新,而有的网友态度截然相反,“感觉化学白学了,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水氢发动机似乎已经突破一项大难题,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这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一场骗局?本文借助蚁坊软件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分析事件在网络上如何发酵,又引发了哪些次生话题?
一、事件回顾
从事件发酵的情形来看,《南阳日报》中“车辆加水就能跑”这一戏剧性话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而随后媒体报道中,均以该话题进行传播,博得不少热度,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牵扯出“水氢发动机”背后更多利益关系。
二、传播分析
“水变油”?媒体大V转载,网民态度存疑;
南阳报业传媒这条博文在网络上开始发酵,与事件本身存在的争议性分不开,头条新闻、Vista看天下等官方媒体、自媒体大V们利用自身影响力先后转载博文,引发网友火速围观,对这项技术显然存在诸多疑惑。网民参与讨论形式以转帖和评论为主,有趣的是,这届网民不好忽悠了,一眼就看出不对劲,博主@财宝宝 则调侃:“我终于知道“水变油”的原理了。”“这和发明了永动机差不多”、“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等一类的调侃性评论排在网友点赞前列。
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回应“车加水就能跑”:“那不行”,“是假的”;并解释所谓“水氢发动机”就是常说的“氢燃料电池”,并不是加水就可以行驶,这么叫只是个噱头。目前此项技术日本应用较好,中国还未进入实用阶段。
“甩锅”记者式回应加剧舆情发酵;
剧情到这里,似乎关于“水氢发动机”技术型的疑惑已经解决,然而舆论并未平息,这件“新衣”背后的故事盘根错节,全网嘲之后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甩锅”式回应:此事系记者报道信息不准确。
网民质疑,党报有审稿发稿流程,南阳市政府“甩锅”记者这一招明显是推卸责任。舆论的进一步发酵,网民负面情绪激增,占比达到52.2%。正如澎湃新闻所言,“这则报道,与其说是一则科技新闻,不如说是一则领导活动的制式报道,将舆情责任推给记者,也是不厚道的。”
“水氢发动机”背后故事被起底;
事件发生后,各方媒体迅速跟进南阳水氢发动机背后故事,#南阳花8千万购72辆氢能公交#、#青年汽车集团回应水氢车#等先后成为热搜上的话题,阅读量均超百万,网友调侃该发明“下一个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通过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分析话题关注热度,南阳花8千万购72辆氢能公交事件被扒出就吸引了一众看客,而公司负责人系汽车集团庞青年儿媳,让网友质疑是否背后存在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随后有传言南阳市政府将投资40亿用于水氢发动机,不过被南阳市官方否认,话题不断涌出,舆论越来越关心这项“高科技”企业的水氢燃料汽车技术,吸引业界专业人士参与讨论。
而青年汽车申请补贴超7000万,借款金额达11亿,董事长被爆出是“老赖”等信息被爆出后,加剧了外界对青年汽车企业的负面印象,大众舆论倾向于这更像是一场骗局!
三、观点分析
是一本正经的忽悠,还是新技术的不断探索?水氢发动机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同时,社会各界给出不一样的观点:
新华社:【别因“招商饥渴症”乱了章法】一个多次失信的企业,带着一项尚不成熟的技术,却得到当地的大力背书,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饥渴症”。
人民日报:【鼓励创新,但不容忍“水变油”式的闹剧】鼓励创新驱动发展,但不容忍“水变油”式的闹剧。公帑,必须花在刀刃上,公共项目含水分,乃至打水漂,都折损公共利益。
科技日报:【过度包装的技术,迟早成皇帝的新装】随着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被过度包装的技术,或许能骗得了一时,但迟早会成为“皇帝的新装”。
四、小结
最新进展,工信部回应称仍未收到青年汽车公司该车型的产品准入申请,不能生产销售。经过这一事件也能看出,当舆情事件发生时,一味甩锅回避真相只会激化网民情绪,使舆情进一步发酵。这出闹剧发展至今,公众无法接受“水变油”式的智商冒犯,引发舆论对此类议题的高度关注,进而推动舆情朝着深入化发展。这样的故事在三四线城市偶有上演,当地政府在着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难免会被天马行空的想法所吸引,这也启示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应该保持资讯透明畅通,避免落入骗局陷阱。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呢?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