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舆情监测分析服务对于各个领域变得愈发重要,自然资源领域更是如此,其涉及的政策、开发、保护等诸多事务备受社会关注。有效的自然资源舆情监测分析服务能够及时掌握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那么,自然资源舆情监测分析服务究竟该如何开展呢?
二、明确监测目标与范围
1. 目标确定
对于自然资源舆情监测分析服务,首先要明确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收集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各类信息。这包括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自然资源政策法规的舆论反响,如关于土地资源管理新规发布后,社会各界的态度和解读。
监测公众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看法,例如大型矿业开发项目、大型水电站建设等,在社会上引发的关注和讨论焦点。
了解公众对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比如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的民间诉求。
2. 范围界定
监测范围涵盖多种媒体渠道。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必须纳入监测范围。例如,地方报纸上关于本地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的报道。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主要阵地,包括新闻网站、行业网站、论坛、博客等。在自然资源领域,专业行业网站如中国国土资源报网站等发布的信息以及相关论坛上的网民讨论都不容忽视。
社交媒体更是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源头,像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等。许多环保组织和热心公众会在上面发表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观点和见闻。
三、构建数据监测体系
1. 技术工具选择
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对各类网站和媒体平台进行数据监测。网络爬虫可以按照设定的规则自动获取网页上的文本、图片等信息。例如,通过编写针对新闻网站的爬虫程序,提取有关自然资源政策的新闻标题、正文内容、发布时间等信息。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API接口来监测数据。例如,利用社交网络的API可以获取特定话题下的大量社交网络内容,包括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转发量、评论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态度。
整合数据监测系统,将不同渠道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重复监测或信息遗漏的情况。
2. 关键词设定
设定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关键词是数据监测的关键。核心关键词如“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开发”等。
同时,要对关键词进行扩展,包含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细分领域关键词,如“耕地保护”“海洋资源开采”“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以及与政策相关的关键词,如“资源管理改革”“生态补偿政策”等,以便全面覆盖可能的舆情内容。
四、数据筛选与整理
1. 去除噪音数据
在监测到的大量数据中,存在许多噪音数据,如广告信息、重复发布的相同内容等。识别并去除这些与自然资源舆情分析无关的数据。例如,一些网页上弹出的与自然资源无关的广告弹窗,或者同一新闻在不同页面上重复发布的无意义内容。
2. 数据格式统一
监测到的数据格式多样,有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且文本格式也各有不同。将所有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进行处理。
3. 数据分类整理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政策类、项目类、保护类等。在政策类中,进一步细化为土地政策、矿产政策等;在项目类中,按照项目类型分为开矿项目、水电项目等;在保护类中,按照保护对象分为森林保护、湿地保护等,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五、分析方法与指标设定
1. 情感分析
通过对监测整理后的文本数据进行情感词汇分析,判断公众对自然资源相关事务的情感倾向。例如,在评论中“支持”“赞同”等词汇表示积极态度,“反对”“不理解”等词汇表示消极态度,中性词汇则用于描述客观事实。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大量文本进行情感倾向的量化分析,得出公众情感的总体趋势。
2. 主题分析
运用文本挖掘技术,确定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热门话题。例如,通过对大量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分析,找出与森林保护相关的话题可能是“森林火灾”“非法砍伐”“森林生态修复”等,通过分析这些主题的舆论热度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
3. 传播力分析
设定传播力指标,如信息的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层级等。以社交网络上的自然资源相关话题为例,计算话题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综合评估话题的传播力,从而判断其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六、服务呈现与报告机制
1. 可视化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呈现,如制作成图表、图形等。例如,用饼图展示公众对不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态度比例,用柱状图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政策舆情热度变化。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让决策者和关注者快速理解分析结果的重点内容。
2. 定期报告
建立定期报告机制,如每日、每周或每月生成舆情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热点话题综述、舆情趋势分析、公众情绪走向、传播力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报告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撰写,同时配以相关的图表进行辅助说明,以便不同部门和使用人员能够方便地阅读和理解。
七、人员与资源保障
1. 专业团队组建
组建一支由多学科背景人员组成的团队,包括计算机技术专家、自然资源领域专家、舆情分析专家等。
2. 资源投入与更新
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先进的舆情监测分析设备及软件工具,同时,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和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舆情环境,如随着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及时调整监测渠道和分析方法。
相关阅读推荐: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服务费一般是多少钱?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