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于两年前发生的8岁女童模仿动画片熊出没情节坠楼后身亡案件审结。法院认定,父母承担主要责任,动画制作方承担10%责任。双方庭外和解。原告律师称,案件已进入执行阶段。案件判决被媒体曝光后,针对动画公司也需担责10%这一判决结果网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该事件最初发生于两年前,但历经被告方上诉、发回重审等过程直到2021年1月才宣告终审审结。地方性媒体川观新闻最早于1月8日对事件审理的最终结果进行了报道,但在论坛、资讯等平台上该事件热度起伏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至19日下午,澎湃新闻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女童模仿熊出没情节坠楼案审结# :动漫制作方担责1成】的博文,并晒出案件民事判决书,吸引多名博主转评,加之@新浪新闻 、@观察者网 等媒体带动传播的因素影响下,事件热度由此快速上升。当日晚间@清南师兄 经作者授权转载了一篇【孩子坠楼《熊出没》得负责?这判决把我看傻了】的公众号文章,以戏谑的口吻对此事做了一个评析,促使舆情进入高峰期,舆论情绪也呈现出一边倒的负面情绪表态,主要围绕动画公司也需担责这一冲突点分化出以下几种论点:
一、 对判决结果的不认同催生娱乐化表达
在女童模仿熊出没情节翻窗坠亡事件中,大多数人所站的立场处于普通观众的立场,即认为会模仿电视剧情节酿成悲剧为少数案件,是偶发性的。根据判决书中描述,坠亡女童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在这种情况下留置两名儿童在家玩耍本身就具有很大隐患,而判决结果在女童父母与动画公司双方达成庭外和解后仍然下达,宣判动画公司担责一成,这样的结果从网民立场上来看是无法认同的,对审判结果的不满情绪在话题讨论区被多次强调,由于事件结果已成定局,网民借“应该怪盖楼的把房子盖高了”、“牛顿全责”、“地球引力负全责”等反讽言论表明了观点上的不认可,也宣泄了不满的负面情绪。
二、 问责父母的不满表达持续发散
在惨剧为何会发生的原因探讨中,女童父母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案件中的女童年龄已达8岁,在多数人认知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已具备一定识别危险、分清电视与现实的能力,看到动画片里的情节遂进行模仿背后,是缺乏正确引导、家长安全教育没有到位的表现,家庭内部教育缺位却去外部归因,找上动画公司索赔的这一行为有“甩锅”之嫌,但由于坠亡女童母亲系精神残疾、父亲打工为生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在舆论场中过多展开讨论,这一现实因素也就没有纳入网民讨论的考虑范围,因而舆论对其父母的指责、批判声浪也较为激烈,经参与讨论网民越来越多之后,舆论对案件中女童父母的讨论也扩大对到“某些家长”这一群体的批判。
三、 从个案到行业的负面情绪循环
在事件讨论区的热评和热转中,对动画、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担忧占据多数版面。尽管报道中只是担责一成,但是网民担忧的是受这类案件的判决影响,动画公司就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对动画内容做出妥协,进行“安全”调整,网民举出了以往因家长问责而消失的多部动画作品与影视情节,以及越来越狭窄的动画市场现状。网民以这一案件的判决结果为思维跳板,舆论表达开始出离案件本身,讨论外延扩大到类似案件宣判会引起动画产业哪些影响,并大多对这一影响报悲观预测。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加剧了对本案判决结果的争议。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