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95后女生在一家公司做短视频运营,后来升职成为项目经理,同该女孩竞争的同事因为嫉妒,便开始在公司造她黄谣,说她是“拜金女”,“连领导都不放过”,“晚上下班都有不同男生来接”等。一开始这位女孩认为造谣者很无聊,便想着只要自己努力工作,什么都不怕,但是到后期同事间不只传谣,她还被孤立。这名女孩称近一年都处在这种工作环境中,让自己精神压力很大,每天都不开心,处于一种抑郁状态,今年三月份她选择了裸辞。这一起造黄谣事件,引发了众多传播主体们的关注,在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舆情传播与讨论热度。
4月20日,新浪新闻发布了一则内容为“女孩升职被同事造黄谣陷抑郁后裸辞”的博文,该事件开始受到网友关注。随后一些自媒体纷纷传播此事,“女生被造黄谣”成为自媒体传播的重点内容,这无疑也增强了网民们参与评论的兴趣。也正是他们的传播推动该事件舆情关注热度达到峰值。相比于自媒体传播,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较弱,并没有很多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女生被造黄谣”这种话题在民间舆论场内具有更强的传播价值。这既与当下舆论中性别矛盾的敏感性有关,也与近期造黄谣这种频发的谣言现象在网络中仍旧被广泛关注有关。
近期造谣变种——造黄谣下的网络生态
近期网络中出现了不少与造黄谣有关的新闻事件,如“男子追同事遭拒后造黄谣称发生关系”、“某高校通报男生P图造女生黄谣”等,这些事件发生之后,网络谣言的新变种造黄谣现象成为网络热议的重点内容,造黄谣现象下的传播生态和网络生态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传播生态:各类传播主体参与积极性高
从近期造黄谣事件的传播来看,各类传播主体表达的较为积极。除了此次该女生在职场遭遇造黄谣的事件之外,其他造黄谣事件以及造黄谣话题,新闻媒体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除了报道事件基本情况之外,更是呼吁受害者能够积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各类自媒体传播者也非常关注造黄谣现象的发生,他们传播的内容更多的是针对造黄谣事件发表意见观点,表达态度等。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都是主要的传播阵地,转评率较高,网民参与度高。
舆论生态:
(1)造黄谣现象加深了当下网络性别矛盾
众所周知,当下网络传播生态中性别矛盾是一种较为突出的舆论矛盾。造黄瑶现象这一恶劣现象的出现,更是加深了当下的性别矛盾。这主要表现在近期的造黄谣现象基本为男性出于报复、牟利等原因对女性清白施加的谣言暴力,女性处于受害者的被动位置,这无疑会刺激当下固有的性别矛盾。“远离男人”、“男拳逆风局打拳”等评论内容的生成激化了性别矛盾。总体来看,这部分舆论内容带有很强的非理性色彩。
(2)造黄谣产生的危害性引发舆论思考
造黄谣作为一种相当恶劣的行为,往往会带来很强的危害性,而这种危害性在网络舆论中被突出重视,形成舆论思考。网络舆论思考内容来看,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当事人的影响,造黄谣主要是将涉及女性的黄色淫秽谣言在网上传播,贬损她人人格、破坏她人名誉,对当事人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我们确实看到有些女性因为被造黄谣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频频发生的造黄谣现象如果不加以及时抵制和惩戒,那么造黄谣就会演化成社会公害,成为不少人牟利甚至是打击报复的手段。
(3)严惩造黄谣者形成舆论共识
除了对造黄谣现象的抨击和反思之外,严惩造黄谣者也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共识。一方面新闻媒体积极设置议题,发布多篇惩治造黄谣者的新闻评论,如光明网在题为《依法让造黄谣者付出更大代价》中提出了“受害者要主动维权”、“依法严惩造黄谣者”、“采取措施防止蔓延”等相关惩治举措,人民日报评多人因造黄谣被处理,让法律给予受害者力量等;另一方面自媒体们不仅呼吁女孩们勇敢维权,同时呼吁让造黄谣者付出代价,形成了“造黄谣的代价:大学四年,归来仍是高中学历”、“自食恶果,坚决‘反杀’”等舆论表达。目前来看,这种呼吁严惩的舆论表达传播度相对较广。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