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关系到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它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环境、收入、就业等方方面面。由于其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当下庞大的网民群体拥有了发声表达的便利渠道,民生舆情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舆情类型。民生舆情一方面反映出当下的社情民意,另一方面民生舆情在生成传播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多重舆情风险,进而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因此,在充分了解民生舆情的基础上,把握民生舆情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其可能产生的舆情风险,并据此提出民生舆情风险的应对处置措施,对于缓解阶层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有裨益。
民生舆情网络传播特点
1、社会参与面大,民生话题传播周期短发酵快
民生舆情往往有庞大的网民参与其中,这主要是民生舆情所涉及的内容与大部分网民息息相关或者更为广大网民所了解。因此,民生舆情的参与群体十分庞大,网民们的民生诉求或意见表达,能够在社会面内得到其他网民的回应,形成意见汇集或者达成民生共识甚至形成网络共情。正是由于能够吸引到多数网民们的参与,使得民生舆情传播迅速、发酵快。大部分民生舆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共性也导致民生舆情更迭较快,传播周期较短。
2、领域涉及度广,高参与度下推动舆情衍生
民生舆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广泛。就现实情况来看,医疗、住房、教育等都是引发民生舆情的高发领域。而当下疫情传播的特殊环境下,民生舆情更为突出,房贷断供、物资匮乏、失业降薪等成为近阶段民生舆情的热门话题。高参与度之下,网民们的各种民生诉求在网络中的汇聚之下,形成了明显的连锁反应,民生矛盾不断加剧,民生舆情形成衍生或叠加效应。
3、技术手段发展快,契合公众使用习惯的传播媒介成为舆情发源地
如今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加上短视频平台的涌现更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深度契合了公众的阅读习惯、使用习惯甚至是思维习惯。各种民生事件在这些传播平台内被曝光,被推送,而这些信息充分具备了挑动舆论敏感神经的新闻价值,进而成为舆情生成、发酵的重要源头。
4、传播主体参与量多,交织传播之下网民情绪极化加剧
除了网民们的积极参与之外,民生舆情的生成传播更离不开各种传播主体。新闻媒体作为表达民生诉求的重要传播载体,他们在推动舆情热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众多网络大V也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他们一方面反映民生诉求,另一方面也在有意无意中制造信息矛盾,引发舆论冲突。在各种传播主体的交织传播之下,民生舆情日趋复杂且极易朝着极化的方向发展。
民生舆情可能带来的舆情风险
1、网络挫败情绪及相对剥夺感加强,形成破坏社会稳定的舆情风险
民生舆情所涉及的负面话题较多,当负面民生诉求成为网络中的常态内容,或者当下突出的民生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挫败情绪的汇集。这种挫败情绪往往表现为对相关方面的控诉、失望和无奈,进而形成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自身利益受损之下总是存在众多既得利益者。这种挫败、失衡情绪的日益强化,会形成破坏社会稳定的舆情风险。
2、别有用心舆情炒作及舆情应对不当,加剧阶层割裂冲突
民生舆情往往具有很大的流量价值,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为了获得关注度,挑动舆论神经,往往会以各种手段进行民生舆情的炒作,民生话题的炒作以加剧对立矛盾为突破口,这种往往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割裂冲突。而当民生舆情出现时,不被回应或者回应不当,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大官民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导致阶层割裂冲突。
3、情感驱动之下舆情引导难度加大,舆情失控风险
民生舆情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群体之下的意见表达,群体之下的个体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往往会在情感的驱使下参与其中,情感驱动大于事实驱动。群体负面情绪的积聚极易朝着极化的方向发展,理性对话变得稀缺无力,舆情引导难度加大,民生舆情失控的风险显而易见。
民生舆情应对处置策略
1、依靠舆情监测掌握第一手基层民生舆情,防患未然
应对民生舆情第一步就是要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的基民民生舆情信息。基层民生舆情分布散、类型多、变化快,如何找到民生舆情的源头活水,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必不可少。依托于专业的全网舆情监测工具,各相关单位可以准确定位到所管辖区内所形成的民生舆情信息以及潜在的民生舆情危机,借助系统内对民生舆情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实时动态全面分析,掌握第一手舆情信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2、重视民生舆情应对的方式技巧,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应基于民生舆情的自身特点,确立民生舆情的应对方式,做到精准应对。如何应对民生舆情,一方面在于畅通民生问题的上传下达渠道,建立双向沟通交流机制,借助于官方渠道对各项民生政策进行科学解读、借助官方平台进行及时精准回应、依靠有亲和力通俗化的话语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要尊重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把握好舆情处置的时效度,将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
3、强化对各传播主体的传播管理,营造理性健康的传播环境
应对民生舆情风险,还应该从规范信息传播入手,加强对各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管理。警惕各种民生舆情炒作现象、打击不实信息的肆意传播、阻断不良传播风气的滋生蔓延。同时通过规范管理,使这些传播主体能够真正做到反映民意、表达民声,借助于有效的议题设置,促进民生舆情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民生舆论的力量,更好地促进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