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新闻吸引了网民的关注与讨论。据报道,1月5日,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医生于亦鸣率先借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一站式体验点餐、消费、支付。在硬钱包卡片的水墨屏窗口,消费金额、卡内余额、支付次数一目了然。这也是继深圳、苏州后,上海首次实现脱离手机的硬钱包支付模式。而报道中提到的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舆情热度分析
对上海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追踪发现,相关报道最初来自1月5日上午各大新闻网站与资讯号,之后,@新华视点 、@人民日报 等主流媒体与@IT之家等大V账号于当天晚间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吸引许多网民进行转发,话题热度由此进入第一个小高峰,次日,伴随5日各条话题博文传播范围的扩散、各类科技博主如@互联网科技潮人 陆续转载有关信息、发表对话题的原创博文,网民对数字人民币以及“硬钱包”支付方式的看法观点分享促进话题舆情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舆论反馈聚焦
在#上海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话题下,“我怕会让别人看到我几毛钱的余额”、“支付方式对我无所谓,我缺的是钱”等此类自嘲搞笑式言论获得许多赞同,舆论氛围较为轻松、正面,其次,由于在本次上海试点使用时中,采用的是脱离手机的屏显卡式硬钱包的支付模式,在被各路媒体报道得到网民关注后,“社会版校园卡?”、“数字货币的一个应用……饭卡”等言论频频出现、获得高赞或转发,舆论对数字人民币的关注点也扩散开来,热议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对“硬钱包“支付模式的困惑
报道中的屏显卡式硬钱包让大部分网民有校园卡、饭卡的既视感,且由于报道中所附原文链接打开后提到的“为运用智能终端困难的人群使用数字人民币,实现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的表述并没有在各博文正文中体现,因而大部分网民站在供普通人群使用的立场产生了一系列讨论。“一个手机能解决的事,变成了一个手机外加一张或者n张数字银行卡”、“要是卡丢了怎么办,岂不是其他人也能消费我的卡?”,讨论区对硬钱包支付模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出了疑问。除此之外,“离线可用次数是什么”、“这个余额用完了怎么办?有专门拿手机扫码给卡充值的地方?”等联系到现实中实际使用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重点之一。
2、对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必要性探讨
(图源@扬子晚报 )
在@扬子晚报 于话题下发起的互动投票中,多数人都选择了“不懂与手机支付差别在哪儿”这一选项。“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有手机支付方便吗?有手机支付了为什么还要弄这么个东西”等发言获得许多赞同,部分网民可能把硬钱包这一应用场景直接带入了数字人民币的概念,产生了误解。多条评论基于对数字人民币的不熟悉不了解,将好比“钱包”和“钱”这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进行对比,产生了是否有必要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探讨。
尽管在事件不断传播扩散期间有多位博主如@陈一佳 、@每天学点经济学 对数字人民币的有关概念做出科普,话题讨论区也有网友提到数字人民币就是法定货币、数字货币的几个特点等内容,但由于错过话题热度峰值时期与账号影响力有限等原因,传播效果并不太理想,总体来看,处于试点使用阶段的数字人民币对大多数网民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鲜、未知的概念。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